张崇岫(1929年10月-2024年9月6日),男,安徽巢县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摄影师。1942年参加
新四军七军巢南游击队,1948年被调至东线兵团政治部,在新闻训练班学习后被分配到
新华出版社九兵团分社搞
摄影工作。先后参加了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
上海战役。1950年作为战地摄影记者参加
朝鲜战争,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到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政治部摄影组工作。1958年张崇岫回到
合肥市,任《
安徽画报》摄影副组长、《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作品有《涉江追击敌人》《胜利会师》,影视作品《
战地之星》。
张崇岫在2019年
包河区国际摄影周获得“卓越贡献奖”。2023年6月18日,张崇岫在第十四届
中国摄影艺术节荣获“
中国文艺网特别贡献奖”。
1942年,年仅13岁的张崇岫参加了新四军七军巢南游击队,担任战士和教员。次年后去往皖江联中读书,1945年回到部队。3年后,他被调至东线兵团政治部新闻训练班学习,随后被分配到
新华出版社九兵团分社开展
摄影工作。
1948年张崇岫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起先张崇岫是不愿意做战地摄影记者的,他想和战士一起冲锋陷阵,后来他认为战场上端相机和端枪是一样的。张崇岫先后经历了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
上海战役,在战场上,他一边打仗一边摄影,积累了很多摄影经验。
1950年,
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爆发,由于战斗经验丰富,部队首长安排他在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担任战地摄影记者,拍摄记录战斗经过,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1950年10月,张崇岫带着两台相机,从山东曲阜出发,前往中朝边境。当时胶卷很珍贵,张崇岫就要求自己每拍一张就要成功一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崇岫参加了
长津湖战役、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江口洞战斗、强渡昭阳江等战役,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在长津湖战役胜利后他拍下了志愿军第20军59师侦察队与
朝鲜人民军在咸兴港会师的画面,此照片还作为纪念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邮票《胜利会师》的原图。据张崇岫回忆,为了拍摄一张表达胜利和希望的照片,他一个人徒步40多公里,来到朝鲜咸兴港海边,这才拍下了中韩两军胜利会师的画面。张崇岫认为搞
摄影一定要胆子大,哪里响枪就往哪里凑。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崇岫到原济南军区政治部摄影组工作。1958年转业回到
合肥市,任安徽画报摄影组副组长,3年后出任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1980年就任安徽省文联办副主任,1988年离休。
1956年,张崇岫获得了“
解放勋章”“独立自由奖章”。1986年秋被评定为一级摄影师。由于对
抗美援朝战争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先后获得“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2021年11月26日,张崇岫向
安徽省档案馆新馆捐赠并展出45件张崇岫抗美援朝战地摄影作品。2023年6月19日,由安徽省文联、
安徽广播电视台、
安徽艺术学院联合策划的“张崇岫抗美援朝战地摄影展”在安徽艺术学院开幕。张崇岫拍摄的大量作品在博物馆展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和珍贵的历史资料。作品先后在第13届
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黄山国际摄影节等展出,被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摄影家协会、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安徽省档案馆等组织和机构收藏。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这位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出国作战并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摄影组组长的摄影家,用青春、热血与智慧,以不畏生死的勇气记录下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珍贵影像,他拍摄到的大量人民军队战斗史上的近距离画面和战斗细节荡气回肠。(《中国摄影家协会》评)
张崇岫以其勇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娴熟的摄影技术,留下极具战争氛围和敌我激烈冲突的珍贵瞬间,在中国军事摄影史上留下独特而重要的一笔,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证。他在枪林弹雨中直击一线的战地
摄影作品,仍然做到了拍摄时焦点精准、构图精妙、曝光准确,引发了专家学者对军事摄影的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中国摄影家协会》评)
张崇岫,一位曾经离战火最近的战地摄影记者,他的作品能把作战中的志愿军和
美国军队收录到同一个画面里,世所罕见,极为难得。(《中国摄影家协会》评)
他不仅记录了珍贵的战争画面,也定格了中朝人民的友谊。(《
新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