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恋
对男性或女性都没有性欲望的人
无性恋(Asexuality),是指不具有性欲望的特定性取向。无性恋是一种取向、一种身份和一种存在的状态。无性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总类,按其谱系范围可以分为标准无性恋(Aceflux)、半性恋(demisexual)等不同类型。
无性恋概念复杂,而且又与性吸引力、浪漫吸引力和审美吸引力密切相关。虽然多数学者以“性吸引力”作为判定无性恋者的核心指标,但性吸引力概念本身就较为模糊。无性恋又很容易和性创伤、性障碍,以及同独身或禁欲相混淆。因此,很难对无性恋者的数量提供一个准确的数据。大多数学者认为无性恋是相对罕见的。据国外的相关调查来看,无性恋者约占人口比例为1.05%。
无性恋者并不意味着性行为的缺失,他们可能由于各类原因而发生性行为,也可能会有自慰行为。对无性恋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辨识不同的性取向,取得群体身份认同,促进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并为性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概念阐述
概念发展
无性恋的定义一般是用在生物学相关学科中,无性通常是指不使用性(即雄性雌性变体)进行繁殖的生物。在专门研究人类和行为(如心理学)的学科中,无性一词很少使用。1980 年 Storms最早提出无性恋,认为无性恋者是指对两种性别的吸引力都较低的人。2006 年,学者 Bogaert 专门发表论文以探讨“无性恋”概念, 他指出,无性恋指对任何性别的人都不会产生主观性吸引。 上述理论以主观性吸引作为核心判定指标,而非性行为、性欲、 有关性的生理反应或浪漫吸引力等其他。
无性恋概念复杂,争议也较多。按美国莱尔·A.埃奥(Claire A.Etaugh)与朱迪斯·S.布里奇斯(Judith S.Bridges)两位学者的定义,无性恋是指不具有性欲望的一种性取向。无性恋谱系范围可以分为标准无性恋(Aceflux)、半性恋(demisexual)等不同类型。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中,明确将无性恋列为与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并驾齐驱的第四性倾向。
概念辨析
性创伤
不能因为经历了某种性创伤或身体攻击,就会认为自己是无性恋者。无性恋是一种本身自我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因此性创伤并不是无性恋,混淆二者可能非常有害。
独身/禁欲
认为无性恋就像独身或禁欲。独身或禁欲,是基于个人情况或信仰的临时决定,而无性恋是一种取向、一种身份和一种存在状态。无性恋是一种更持久的东西,而不是独身/禁欲的自我选择。
性障碍
性障碍就是一种可以治愈或治疗的疾病。一些性功能障碍,如性欲衰退及其相关变种/紊乱,在外显行为上与无性恋极为相似,但两者并无包含关系,而是并列的两个概念。性欲障碍者会因为自己性兴趣或性吸引的缺乏感到“显著的痛苦或人际交往的困难”,而无性恋者并不会因为这些而感到痛苦。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也明确注明:“若被诊断者认为自己性欲低下的原因在于自己是无性恋者,则其不能被诊断为性欲失调。”
性异常(精神障碍)
有些人声称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性兴趣(技术上称为性),这其实是性异常(精神障碍)而不是无性恋。
类型
无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分为好多种类型,并且可能是变动,下表为典型的无性恋类型:
群体特征
无性吸引力
无性恋自有其特征。无性恋的状态认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性吸引力、浪漫吸引力和审美吸引力三方面因素。
性吸引力可以定义为我们渴望以亲密的方式触摸另一个人。浪漫的吸引力可以定义为我们希望与他人建立深情的联系。审美吸引力,这可以定义为欣赏某人的美丽或外表。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复杂。我们可能在没有浪漫感觉的体验却又被某人性吸引,也存在着没有浪漫的吸引力却又又有性吸引力,即你可以是浪漫的却没有性吸引力,也可以是有性吸引力却又没有浪漫的感觉。对于认定为无性恋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体验更高层次的浪漫吸引力或审美吸引力,但他们生活中的人对无性恋者们又几乎没有性吸引力。例如,一个认定为无性恋的人可能会更多地参与性行为以表明他们在乎,但他们的投入并非是因为性吸引力。
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还是以性吸引力作为判定无性恋者的核心指标。
性行为特征
无性恋者并不意味着性行为的缺失,他们可能由于各类原因而发生性行为,如进行自我探索、表达亲密关系、满足伴侣的需求等。但相对于有性恋者,无性恋者的性伙伴更少,发生性行为也会更迟缓(如果发生的话),也不会和当前的性伙伴频繁发生性行为。绝大多数无性恋者的自慰频率显著低于有性恋。他们会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慰。学者们解释这可能是为了催眠或缓解压力,而非为了发泄性欲或体验性兴奋。
Yule等的调查发现,在无性恋者群体中,从未有过性幻想的比率为40%,而在有性恋人群中为1%~8%。产生过性幻想的无性恋者也与有性恋群体在性幻想模式上有很大不同,11%的无性恋者报告自己的性幻想从未有涉及其他人,这一情况在有性恋者中仅为1.5%。
婚姻与家庭
学者Bogaert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无性恋者并没有处于恋爱与婚姻的长期关系中,但33%的人有过此种长期关系,甚至11%的人还有过不止一次的恋爱与婚姻长期关系。
分布统计
难以仅凭一个选项而缺乏其他辅助选项进行验证。并且认定无性恋的选项较为模糊,例如不同的人可能对“性吸引”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很难对无性恋者的数量提供一个准确的数据。
1994年对全英国居民(年龄在16~59岁)的抽样样本(N>18000)调查中,学者Bogaert以在性倾向上选择“我从来都没有对任何人感到过性吸引”的人作为无性恋的判定标准,得出约有1%(n=195)的人属于无性恋的调查结论。Bogaert得到的无性恋的存在比率与同性性吸引的比率相近,即无性恋比率为1.05%,接近同性恋比率(1.11%)。
2012年8月,据美国《医药日报》20日报道,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全球约有7000万人为“无性恋”者。
研究意义
社会身份认同
于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正典”理念,性少数群体仍被广泛地污名化。对性持开放态度的人,多认为无性恋是性保守主义的表现形式。但性保守主义又往往认为婚姻意味着发生性行为是合情合理的,婚后性行为是一种责任。无性恋者时常被误会,或自我怀疑为同性恋者、尚未遇到合适的人、禁欲者、性成熟较晚者等。对无性恋的研究,无性恋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明晰自己的身份认同。
促进婚姻关系和谐
各类媒体都是把“性生活不和谐”作为“离婚率居高的重要原因。无性恋者、甚至未曾有过性体验的人都承认,性和谐是婚姻美满的重要部分。在此环境下,为维系感情、出于责任感,无性恋者会迫使自己非自愿地从事性行为或其他亲密接触。但双方性方面的不和谐极易造成情感破裂,进而使无性恋者对自己产生厌恶感,甚至对两性关系产生失落与排斥心理。
改进治疗
当一方为有性恋者、一方为无性恋者的关系中出现性协调冲突时,双方一同参与治疗会更为合适,效果也更好。
公益组织及旗帜标识
公益网络
AVEN是知名的无性恋教育网络,成立于 2001 年,有两个不同的目标:创造公众对无性恋的接受和关注,以及促进无性恋社区的发展。AVEN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无性恋社区,为无性恋者、质疑者以及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学术研究人员和媒体提供信息资源。世界各地的AVEN成员定期参与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分发信息小册子,举办研讨会,安排当地聚会以及与感兴趣的媒体交谈。AVEN 社区以网络论坛为中心,该论坛为无性恋者和质疑者及其伴侣、朋友和家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讨论他们的经历。
旗帜标识含义
无性恋组织的旗帜是由从上到下的四个平行色块组成,分别是黑、灰、白、紫四色。各有代表意义,黑色代表“无性恋(Aceflux)无性”,灰色代表“灰色无性(Graysexual)”和“半性恋(demisexual)”,白色代表盟友和支持社区的非无性伴侣,紫色代表整个无性社区。
目录
概述
概念阐述
概念发展
概念辨析
性创伤
独身/禁欲
性障碍
性异常(精神障碍)
类型
群体特征
无性吸引力
性行为特征
婚姻与家庭
分布统计
研究意义
社会身份认同
促进婚姻关系和谐
改进治疗
公益组织及旗帜标识
公益网络
旗帜标识含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