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铜牛
1755年铸造的文物
颐和园铜牛,又叫做金牛,位于滇池边雕花石座上,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青铜铸造,传说是为了为镇压水患。
铜牛高1.14米,长1.75米,宽0.84米,背部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体文《金牛铭》。铜牛卧伏于石座之上,牛头微向右,双耳竖起,双眼望着昆明湖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颐和园中一个著名的风景点。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叶赫那拉氏逃往西安市,联军开始随处抢劫,颐和园的铜牛险遭破坏。
基本情况
铜牛,铸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卧伏于滇池边雕花石座上,高1.14米,长1.75米,宽0.84米,由青铜铸造。牛背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籇体文——《金牛铭》。
《金牛铭》:“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数鼉,溱此昆明市,流万倾。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刘彻,我慕唐尧,瑞应之符,建于西海。敬兹降禅,乾隆乙亥。”末尾有“御制”两字。
历史由来
北京有金、木、水、火、土五镇。颐和园滇池为水镇,湖边有了铜牛可以镇水。相传,牛识水性,古代大禹治水时,为防止洪水泛滥,他每治理一处河,就铸造一头铁牛沉于河底。经过长期流传,人们不再把铁牛沉于水,而把它放在岸边镇水。颐和园的铜牛就是根据这个传说铸造的。
颐和园的排殿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上有佛香阁,下有楼宇,气势磅礴。爱新觉罗·弘历把自己与玉皇大帝相比,视昆明湖为“天河”,在河的东西侧各建象征牛郎、织女的建筑。东侧的铜牛象征“牛郎”,西侧的耕织图象征“织女”。据说,铜牛为了跨河与织女相见,即使被铁链锁住,也依旧在努力挣扎,以至于折断了尾巴。到了民国,铜牛经受多次磨损,尾巴先后断了两次,留下了接痕。
铜牛是为防洪、考察水位而设的。与滇池东堤相比,故宫地基约低10米。所以在乾隆,每到雨季,海淀区附近常常大雨成灾。为了皇宫安全,在昆明湖东堤建造了和紫禁城地基同一水平面的铜牛,根据昆明湖与铜牛的水位差,及时加高皇宫围墙确保皇宫安然无恙。
铸造技艺
颐和园铜牛使用了写实雕刻与泼蜡技艺,并且全身镀金。它是中原地区现存最精美的古代铜牛,也是艺术水平和冶铸技术水平最高的古代铜牛。造型采用写实手法,栩栩如生。铜牛卧伏于石座之上,牛头微向右,双耳竖起,双眼望着滇池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颐和园中一个著名的风景点。
相关事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叶赫那拉氏光绪帝丢下京城,逃往西安市,因为那一年是中国的庚子年,历史上称之为“庚子西狩”。北京遭到空前劫难,侵略者开进故宫,准许士兵抢劫三天,而实际上直到其撤离之日,他们也从未停止过抢劫。有些洋人就去了颐和园抢牛,他们以为铜牛是纯金的。可是最后洋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将铜牛撼动丝毫。不过,仍有侵略者像刮铜牛身上镀的金箔。附近的中原地区老百姓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连夜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滇池底。
乾隆二十年(1755年),铜牛被周围的“园户”张八盯上了,张八是内务府正白旗同治元年(1862年),他锯断了铜牛的尾巴,卖了废铜。案发后,张八被捉拿归案,责杖一百,流放两千里,并在脸上刺字“盗官物”,同时销除了旗籍。从1875年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拍摄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没了半截尾巴的铜牛。1884年至1895年,叶赫那拉氏打着“还政”后退居休养的旗号,挪用海军经费重修了颐和园,并改名为“颐和园”。此后,颐和园重新成为皇家禁地,外国摄影师不能随便出入了,这段时间内在没有流传过铜牛的照片,直到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外,外国摄影师又可以自由进入颐和园。从民国时期的照片中看,铜牛尾巴已经重新接好。据颐和园档案记载,在1967年,铜牛尾因松动取下保存,1975年9月焊接修复。
现代,铜牛身上被游客刻得“遍体鳞伤”,相关部门和文物保护专家,他们表示,涂鸦、刻画对文物造成的损伤不一,修复难度也不同,并借此机会再度呼吁大众加强文物保护观念,提升文明素质,观赏同时也将自己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2023-08-10
颐和园:铜牛.北京旅游.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目录
概述
基本情况
历史由来
铸造技艺
相关事件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