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白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
《远去的白马》朱秀海著长篇小说,2021年2月首次出版。
该书讲述战争年代的一个传奇故事: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成千上万战士参加解放东北地区的战斗。赵秀英和她的支前队也阴差阳错地乘船入海,并在登陆后走散。她独自一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十七团一起出生入死,经历了浴血奋战,并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卓越功勋。解放战争胜利后,她继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随同东北野战军入关后,赵秀英践守组织对英雄母亲的承诺,藏起军功,从胶东半岛老家搬进沂蒙深山,甘心做了一位“失去英雄儿子”的母亲的儿媳,任劳任怨,奉其终老。
作家朱秀海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原地区前 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了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这是一部书写东北解放的壮丽史诗,更是弘扬“初心”和“使命”精神的英雄颂歌,也是军旅作家朱秀海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献礼之作。
创作背景
真实的历史远比虚构的故事要震撼人心。作者有多年的当兵经历,更曾两次参加边境战争。书中大量对战争场面、战场情节与细节的书写,给人以扑面而来的现场感和冲击力。而小说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人物、细节,甚至每一种力量,都是真实生活里长出来的。2004年初,朱秀海开始组织采访,历史上,渡海的部队到了东北地区之后马上编成新的部队打仗,后来长期驻守在粤东台湾海峡一侧,作者的采访也因此一直到达广东省,从老战友的回忆中唤起了一位支前女英雄的形象。为了了解三十六团的战斗经历和赵秀英的故事,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前,为寻找历史的真实,用13个月的时间走了11个省,采访了130余位解放战争的亲历者,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第一次接触到一支完全由人民组成的作战队伍,他感慨这次经历“真正开始理解人民革命为什么胜利,当共产党成了人民的时候,任何的困难、任何的艰难都阻挡不了人民的军队。”直到2019年夏天,朱秀海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初稿,他坦言写作首先是一个内心洗礼的过程,借此告诉读者朋友们人民共和国从哪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什么,更大的一个愿望是想通过文字告慰一下这些年来渐渐凋零的老英雄。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有分量、有思考的军事文学作品。军旅作家朱秀海在采访多位亲历过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幸存者后,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的帷幕。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由于混乱中的一个误会,赵秀英和她带领的支前队来到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背井离乡、思念幼儿之苦没有动摇这位共产党员的心,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组织打粮队帮助三十七团度过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数次救全团于饥困。在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从前线抢运伤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解放战争胜利后,她继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作者简介
朱秀海,当代著名作家、编剧。 满族,1972年入伍,先后在武汉军区、第二炮兵和海军服役。两次参加边境作战。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乔家大院(小说)》《天地民心》:长篇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天地民心》《波涛汹涌》《军歌嘹亮》《客家人》:中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出征夜》:散文集《行色匆匆》《山在山的深处》,旧体诗集《升虚邑诗存》等。其中,《在密密的森林中》《乔家大院》等被译成英、法、日、韩语出版,中文繁体字版《乔家大院》《天地民心》在台湾出版。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音乐会》入选“百部抗战经典图书”,《乔家大院(小说)》第二部入选“2017中国好书”。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海军通令嘉奖一次。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四次)、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军长篇电视剧金星奖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中国电视剧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两次)、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三次)、首届首尔国际电视中国艺术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艺术五十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奖、冯牧文学奖等。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海军通令嘉奖一次。两次参加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曾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角色介绍
赵秀英
赵秀英出生在战乱时代的山东省上,血脉中自然传承着孔孟思想的正宗基因。这决定了她漫长人生的主要行事准则。并且加入了共产党。党员的身份和共产党根据地村长的职务,让她必然成了日本侵略者残酷打击报复的对象。日军的一次扫荡,她遭遇了父母被日军杀害情况。失去父母的赵秀英,却又因为错嫁,埋下了婚姻悲剧的种子。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她丢下刚出生的儿子带支前队参加对侵略者的最后一战,领着乡亲们登上了胶东八路军主力跨海抢占东北地区的渡船。这次意外的登船,让赵秀英意外地参加了整个东北、决定中原地区命运的三年多战争。在这期间,促使一个三线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最善防守的一线主力团。也是在这个时候,她知道了当年错嫁的真相,又经历了可能是她最好伴侣的欧阳政委的牺牲。新中国成立前夕,她终于回到胶东半岛,向上级组织复命。她被告知档案中的婚姻对象刘德文已经牺牲,她带着错嫁的刘抗敌副团长的儿子,以烈士刘德文遗孀的身份,去沂蒙山刘德文家当儿媳。不久,赵秀英便得知刘德文没死,但已改名另娶。赵秀英一直坚持侍奉名义上的婆婆直到为她养老送终。赵秀英的传奇经历,让她在历次运动中饱受折磨。赵秀英靠着坚定的初心与信念,靠着在东北战争中结交的几个老战友,带着儿子在沂蒙山区开枝散叶,顽强地活到了近百岁,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八九十岁后,赵秀英又以当事人的身份,处理了实际上的丈夫刘抗敌和名义上的丈夫刘德文死后的家庭纠纷。
战士千秋
在他眼中,赵秀英是大姐,因此,小说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对赵秀英的指称都是大姐。很长一段时间里,千秋都对大姐怀揣着特殊而暧昧的情感。然而,当最残酷的战斗告一段落,当整个团队和千秋本人都发生了质的成长和飞跃后,千秋才意识到他和大姐之间的情感不是爱情,而是特殊境遇里的亲情。最后的告别前,千秋残忍地拒绝了大姐,抢先堵住了大姐意料之中对他的告白。这份在极端困苦环境中支撑着青年千秋一路走来的特殊情感,终被一个男人成长成熟后的理性终结了,此后的千秋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军委领导。
老任
国民革命军俘虏过来的老任喜欢上了赵秀英,并对她展开追求。因为这份奢念,老任一改过往懒散颓废的状态,逐渐完成改造,成了解放军业务精湛的炮兵连长。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本书根植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原地区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对战争场面、战场情节与细节的书写,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均掌控有度,拿捏准确。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中纵横捭阖,以诗性的笔调和咏叹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私无畏、信念坚定、生动饱满的共产党人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艺术特点·
传奇浪漫与质朴真实的辩证统一
这本书时用到一个词叫“侠骨柔情”。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传奇性与浪漫感二者,像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一样拧在一起,相互对冲又相互融合。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对《远去的白马》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都会与“传奇”“浪漫”两个概念有关。然而在我看来,于此二者的背后,从底色上真正将整个故事支撑起来的,却是不易察觉,但又扎实深刻的“真实性”。传奇浪漫与质朴真实二者,以一种二律背反般的方式,构成了辩证统一。
从“小的偶然”到“大的必然”
从情节上看,《远去的白马》是从一系列“偶然”、一系列误打误撞展开的。整个故事的逻辑起点非常细小甚至带有一点儿荒诞感,就是“嫁错郎”和“上错船”。赵秀英与抗日英雄结为夫妻,因战火离散后才发现对方是走错了洞房。她本也不需要开赴东北地区,却在码头上阴差阳错地被赶上船,就此变成了解放战争中的“支前大姐”。这类情节的发生,本身具有很强的偶然性,背后却包含着巨大的必然性;看起来是“将错就错”,细想却是“由错入对”。
在这个故事里,很多事都错了,但都“错”得“对”了;很多事“想不到会是这样”,但又似乎“原本便该是这样”。《远去的白马》乃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从小的偶然去写大的必然,通过小的阴差阳错写出了大的天地玄黄。这是事件“小逻辑”和情节“大逻辑”之间,巧妙的错位及重新的榫合。
白马象征巨大的“战争潜力”
白马”这一核心意象。白马是中国古典文化里极富魅力的符号,它意味着出挑与俊秀,登场亮相便与英雄的形象相关。然而,这只是表层的、自动化联想式的意义;它的背后,还有着更技术化、也更深远的想象和阐释空间,那便是一种伟大的平凡。当你看到一匹白马、一队白马,瞬间就会意识到,它的背后一定还有更多的、数不清的马。因此,白马真正的震慑力,来自它背后巨大的“马的潜力”,换成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来自于白马所象征的巨大“战争潜力”。
作品评价
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 、青年评论家傅逸尘:“《远去的白马》是一部书写东北解放战争的壮丽史诗,也是弘扬“初心”和“使命”精神的英雄颂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隆重推出这部长篇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小说把那些重要的革命历史,包括我们的战争历史、英雄的故事等展现出来,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革命的初心。”
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李敬泽:“《远去的白马》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今年是建党一百年,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我们老说的“人民”,是什么?我们读《远去的白马》就知道什么是人民。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那小说的主人公赵秀英就是一个农妇,但是她在战斗中,在历史的洪流中,她获得自我意识——我加入了历史的主体,成为参与国家历史的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就是有这样一群人,让我们看到人民如何成为“人民”。我们读《远去的白马》就知道什么是人民。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那小说的主人公赵秀英就是一个农妇,但是她在战斗中,在历史的洪流中,她获得自我意识——我加入了历史的主体,成为参与国家历史的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就是有这样一群人,让我们看到人民如何成为“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刘大先:“《远去的白马》是我们时代的雅正之歌,这个‘雅’不是附庸风雅,或者小资情调,或者中产阶级美学,这个‘雅’来自于《诗经》风雅颂 的‘雅’。从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是我近年来读过非常提气的一部作品,对每个人都是值得一读的。”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远去的白马》很好地运用了历史的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很好地处理了历史与故事的“实与虚”、战争残酷与人物情感的“硬与软”、宏阔历史与平凡百姓的“大与小”,以及传统与现代、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关系,在真实事件和人物基础上用艺术想象和加工的手法,把一个女性百年人生的题材表现得非常完满。“我个人觉得《远去的白马》是能够体现文学价值和尊严的一部作品,它是能够为当代文学赢得荣光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近期军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评论家汪守德:“在新时期文学创作当中,有三部作品我看过以后很长时间内缓不过来劲,其中一部就是秀海的《远去的白马》。小说最震撼的地方是对人性的挖掘,对人性的灼热和凉薄的表现,对历史的苍茫和清澈之间的书写,还有就是对真实和传奇之间的处理。赵秀英是一个仁者,又是一个智者,还是一个勇者,在各种环境下遇到各种难题,她总是有办法来化解,而且这种化解不是瞎编的,都有一定的生活根据,这个人物是这些年来文学作品当中塑造得非常成功、非常独特的一个形象。”
作家、评论家岳雯:“首先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战争场景的小说,小说基本上每一个重要的力量里都有一个人物作为支撑。像赵秀英是代表战争的人民性,她是共产党员,但她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她是人民中的一份子。再比如姜团长、欧阳政委、千秋等,这么多人物汇聚成一条主线就是讲三十七团,或者是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样一支部队从不能打变成很能打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
评论家孟繁华:“小说对赵秀英、千秋等人物的塑造是我们在其他的部队文学作品,特别是解放战争文学作品里面很少看到的。小说既写了主战场,同时也发现了战场的边缘,发现了赵秀英这样的人物,这些人物过去普遍被写得笼统、抽象,而在《远去的白马》里面是具体的、生动的,小说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信仰有追求的女英雄形象,“这个人物和情节的书写是秀海先生在这部作品里面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和贡献。”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角色介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艺术特点·
传奇浪漫与质朴真实的辩证统一
从“小的偶然”到“大的必然”
白马象征巨大的“战争潜力”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