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飞舞
管弦乐曲
《野蜂飞舞》(俄语:Полёт шмеля,又名大黄蜂的飞行),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的名曲之一。该曲的创作时间是1899年到1900年间,基于亚历山大·普希金的诗作改编为同名歌剧《萨尔旦王的故事》。在《萨尔旦王的故事》中第三幕的第一场。
整个乐曲1分钟左右,2/4拍,在两个F的力度上展开,无穷动体裁。调式先是a小调-d小调-g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都有,活泼的快板。乐曲从快速下行的半音阶开始,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了第一主题。然后是上下翻滚的音流,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弦乐器奏出的纤细的震音,为之感受到野蜂飞舞时翅翼振动的声响。
该乐曲风格为诙谐的管弦乐曲,但是由于它的炫技性和快速跑动速度的特点,被世人改编成各种乐器版本的作品,成为音乐会中最经常演奏的音乐,有钢琴版、小提琴版、二胡版、马林巴手风琴版、小号版、单簧管萨克斯版本的等各种版本。2008年,德国小提琴家David Garrett凭借着《野蜂飞舞》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小提琴演奏曲目,并使他成为“全世界速度最快的小提琴手”而名声大噪。
创作背景
《野蜂飞舞》取材于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诗歌。1822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到南俄基什尼奥夫时,听到了当地民间流传的沙皇萨尔旦的故事,1824年普希金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又听老奶娘阿琳娜·罗季奥诺夫娜讲述了这个童话故事并记下故事梗概。
该故事讲述的是萨旦王喜获独生子后,因受奸人的恶意中伤,将爱儿和王后,装在罐里流放汪洋中。后来母于安然漂流到一个叫布阳岛孤岛上王子终于平安长大某日,王子救了一只鹰爪下受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却变成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并向救他的青年表示要报恩。原来,她是中了魔法才变成天鹅的。王子表示希望能见到父王,公主前来相助。公主为答谢王子.化身为野蜂回去为王子报仇,野蜂无情地蛰刺妒妇和昏君。最后萨尔丹终于醒悟,找回了王妃和王子,而王子也和公主结为夫妻。
1831年,亚历山大·普希金圣彼得堡皇村写下一千多行的长篇童话诗,取名《沙皇萨尔旦、他的儿子光荣而有力的勇士格维东·萨尔旦·诺维奇公爵和美丽的天鹅公主的故事》(被人简称为《萨尔旦王的故事》)。1899年至1900年,科萨科夫根据普希金的这一童话诗创作了歌剧,并保留了长长的原名。后来,歌剧被冠名为《萨尔旦王的故事》。《野蜂飞舞》就是歌剧第三幕的间奏曲,描述变身野蜂的王子围绕天鹅盘旋。科萨科夫在总谱上写有这样一段文字:“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野蜂,绕着天鹅盘旋飞舞。”
音乐结构
管弦乐曲版
音乐一开始就通过强劲短促的十六分音符的全奏,预示了整首乐曲的强烈气势和紧张气氛。然后音乐直接进入到一个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半音级进的音阶走句中。在经过了两个八度以上的急速下行后,异常强大的合奏音响突然转成仅由弦乐器演奏的微弱音响,音乐的基本主题在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的快速跳弓上清晰地呈现出来。它在小三度以内的半音之间的下行级进和在纯四度跳进之后的半音循环构成了整首乐曲的性格特点,生动地描绘出野蜂疾驰而过的音乐形象。在这种半音循环的反复出现中,纯四度的跳进就成为音乐基本主题在后面不同乐器上出现的标志。
暗淡的感情基调中。从一开始的 a和声小调就开始往下走到下属方向的 d旋律小调‚再继续往下走到下属方向的g和声小调‚g旋律小调‚突然马上转回 a和声小调‚然后再向下走到下属方向的 d和声小调‚接着还是往下属方向走‚只不过是在高十六度上演奏音乐基本主题的 g和声小调‚最后又迅速回到 a和声小调上。这种调性结构是一种典型的 “锯齿形 ”结构。这种结构特点适合于描绘情感突兀‚对比强烈的戏剧化音乐。这只野蜂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寻找过程后最终得以如愿报仇‚最终一飞了之。‚
钢琴独奏版
整首钢琴版的《野蜂飞舞》前40小节从a小调开始,整体的和声效果较为模糊。1-8小节是轻快而有力的旋律,由a小调的半音阶下行乐句构成;9-16小节中的和声效果不明显,在17-24小节的和声进行中,K46-v2-v7-I这种两次出现,构成完满终止+变格补充终止。在第25小节中,降b和升g音伴随着持续的a音呈现,整体的和声效果并不是很强。钢琴版的《野蜂飞舞》较著名的有马克西姆的经典作品《野蜂飞舞》中,马克西姆在1秒钟弹击16个键的高超技艺和流畅表现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升c和降e音在33小节之后的d音这种似乎倾向于大调的音呈现出一段模进旋律,一直到41小节,g小调再次成为主旋律,41-45小节中稳定的色彩性逐渐凸显出来,45-46小节又转为a小调属和弦。接着,在47小节的低音部分出现了稳定型的音调,进一步肯定了此调式。更为突出的是,在62小节中,和弦降G自然大调、降e和声小调、降g和声小调这三个调所展现出来的和声效果明显增强,野蜂飞舞时扇动翅膀的音响效果丰满地体现了出来。再来看第98小节,V7和弦十分突出而第100小节的降Ⅳ级的和弦代替了乐曲的最后一个半音阶的上行,最后的结束音完满地落在了主和弦上。
手风琴重奏版
该曲的曲式结构是一首综合型中段的再现单三部曲式,从图例的曲式结构图可以看出。
配器
管弦乐曲版
钢琴独奏版
该版本为钢琴独奏版本,整首曲子由 a 小调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力度非常强的 f,这样的力度恰恰才能表现出生动地还原野蜂飞舞的壮观场景和许多野蜂飞舞的声音。
手风琴重奏版
该版本使用配器为手风琴,乐曲右手部分用连音快速奏出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半音上下级进的旋律,模仿野蜂飞舞时唠嗲的声音:左手以基础低音奏出由跳进音程构成的另一主题。两者强有力表现出栩栩如生的野蜂飞鸣的形象。
作品赏析
独特主题
该曲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弦乐器奏出的纤细的震音使听众感受到野蜂飞舞时翅翼振动的声响。力度上的强弱变化,更是将野蜂忽远忽近且偶有停歇的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还再现了袭击那两个坏人的情景,在这种富有人格化的色彩中连接半音阶上升乐干脆利落地结束全曲。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艺术手法
乐曲中那快速的连续半音上下进行的十六分音符,紧密地镶嵌在工整而紧凑的节奏上,形成毫无间隙的上下翻飞的音流,一气呵成,不可阻挡。它既表现了野蜂飞舞时的速度、形态,也表现了野蜂旺盛的生命力,更衬托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音区的忽高忽低,力度的时强时弱等等,则形象地表现了野蜂飞舞时忽上忽下、忽远忽近的那份酣畅与自在,使人感到飞舞的野蜂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仿佛就在头顶之上。
音乐一开始就通过强劲短促的十六分音符的全奏,预示了整首乐曲的强烈气势和紧张气氛。然后音乐直接进入到一个由十六分音符构成的半音级进的音阶走句中,表现了野蜂旺盛的生命力,更村托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音区的忽高忽低力度的时强时弱等等,则形象地表现了野蜂飞舞时忽上忽下、忽远忽近的那份酣畅与自在,使人感到飞舞的野蜂嘴嗡之声不绝于耳,仿佛就在头顶之上。演奏中利用增三和弦升#vii级音的变音特点巧妙地向上半音解决到属音,实现了从d旋律小调向下属方向的g和声小调转移的目的,使音乐的进行更加曲折多变。
这首原为管弦乐曲的《野蜂飞舞》用小提琴、长笛或小号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使用钢琴版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轻快而有力的中段旋律后,又回到第一主题上,保持了曲目的原有风格,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因此ABA'形式的三段体,就是它的曲式。体裁则是无穷动体裁。此外,《野蜂飞舞》的特色非常独特,全曲始于a小调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力度为f,表示非常强,形象地显示出野生蜜蜂飞行和咆哮的场景。并且,这一段下行的旋律也奠定了整首曲子的发展基调,始得源源不断,无穷无尽的情景从此呈现。
该曲目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通过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引申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而手风琴重奏版本的作品则使演奏效果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和声效果更加丰满充实,三个手风琴声部横向都拥有独立的旋律走向,在纵向上则表现出了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的和声效果,将蜜蜂属飞舞时近时远、时而单飞、时而成群结对上下盘旋的飞舞状态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听众眼前。曲调引人至深优美动听,具有打动人心的时代意义。
改编版本技巧
就技法层面来说,手指必须在进入演奏状态开始就要以超快的速度连续走动,而《野蜂飞舞》中显现手指技巧的是在半音阶。由于此曲的速度为Presto的急版,速度非常之快,是“无穷动”的一种结构形式,踏板其实是可以不用的,之所以这么说只因为踏板如果使用不当,呈现的作品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说,踏板在平日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去使用。但在《野蜂飞舞》最后的弹奏时踏板便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最后的踏板运用使曲目的演奏瞬间到达了一个高潮,使演奏近乎完美。
而这样的踏板运用就需要对踏板有着非常成熟的使用技巧,对使用的度有合理的把控。对于踏板的使用最重要的就是下脚得干净利落,重心稳而对准发力,发出来的声音给人的感觉是刚刚好而不能出现延音。从《野蜂飞舞》中第一小节开始,踏板的使用以微踩为主,并且需要听觉的高度集中,一旦出现嘈杂音质或者混浊音质就需要立刻松开踏板。直到第九小节,此时由微踩的方式变成点踩的方式,并让脚部的踏板抬踩去配合左手的和弦音,当到了25小节时,还是以半踩的方式为主,但是只是微微的去踩,以此来衬托当时的音乐效果。
全曲和声从头至尾使用最多的是属、主两个和弦。音乐的基本主题在第一和第二手风琴声部清晰地呈示出来。第一和第二手风琴声部不仅在旋律走向和音型节奏上基本保持一致,而且在演奏音区和力度变化上也基本保持一致,所以第一手风琴和第二手风琴在和声配置上基本处于一种模进关系。第三手风琴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余两个声部保持模进关系之外,在有些地方也充当了填充和丰满和声效果的声部。
作品评价
《艺术品鉴》评价:该曲中大量运用了小二度的进行,给人密不透风的感觉,从而体现了野蜂振翅的逼真之感,从音响上说,西方音乐特别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追求一种对人心的震撼力,该曲正深刻的表现了这一点。聆听该曲受到震动的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自己的全部感官,整个身体。
《戏曲之家》评价:《野蜂飞舞》以它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极快的旋律表现出了王子急切地想回到皇宫的归心似箭般的感受。作品模仿野蜂飞舞时的忽快忽慢、声音忽强忽弱的景象,使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受到了广大演奏家和人民群众的喜爱。
作品影响
这段只有一分多钟的4/2拍乐曲,用十六分音符写出,在连续而密集的半音中不断切换,快速疾飞,营造出野蜂飞来时嗡嗡作响的音效,萦绕耳畔,久久不去。1900年冬,这一歌剧在莫斯科首演,这段乐曲不胫而走,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小品,迅即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的独奏曲,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小号萨克斯吉他,甚至铜管五重奏。不只如此,《野蜂飞舞》还是独奏演奏家们返场时炫技的常选曲子。曾师从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伊扎克·帕尔曼德国小提琴家大卫·格瑞特2008年在一次音乐会上返场时以每秒13个音符的速度,用1分6.6秒演奏完《野蜂飞舞》,打破吉尼斯纪录,被称为世界上演奏速度最快的小提琴家。3年后,英国小提琴家Ben Lee以58.515秒速度打破了David Garrett的纪录,而这个纪录又在2015年被土耳其小提琴家Muhammed Yildirir以37.84秒的成绩所打破。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第一位钢琴版本《野蜂飞舞》的改编者。1931年,他以歌剧《萨旦王的故事》里的音乐为基本素材,改编出了第一部钢琴版本的《野蜂飞舞》,原版管弦乐中的由多种乐器串联的快速十六分音符、节奏素材被运用到改编曲目中。就这样,《野蜂飞舞》逐渐以钢琴独奏炫技的形式推广开来,并广泛运用到各大音乐会和电影场景。
1974年,导演威廉·博丁为纪念功夫明星李小龙,将他曾参演过的电视剧《青蜂侠》改编成同名电影,而《野蜂飞舞》正是影片的片头曲。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的经典斗琴片段中,周杰伦詹宇豪分别用单、双手演奏了由《野蜂飞舞》改编成的一段炫技钢琴独奏曲,十分酷炫,让很多观众都印象深刻。
1986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笙规范化会议”上王慧中首次用36簧方笙演奏了《野蜂飞舞》,受到与会同行的瞩目。此后王慧中多次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的音乐会上演出该曲,得到观众极其热烈的欢迎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2007年,采用了“外侧双键组合管的办法,即在38簧方笙的中排音管和后排音管之间的空间增加了两个音管,并与后排低音7和中音1构成两组组合折管,在外侧管用双键控制。改革后的40簧方笙,其音域为g~#a’完整地按原版演奏出了《野蜂飞舞》。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音乐结构
配器
作品赏析
独特主题
艺术手法
改编版本技巧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