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是一首具有古典风格的古筝曲,最初是1925年由古筝大师魏子完成《渔舟唱晚》初稿,曲成后经徒弟娄树华加工润色,于1938-1939年间创作完成。《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
王勃《
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该筝曲是一首蜚声世界的中国传统古筝名曲,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该乐曲意境深高雅,旋律以典型的民族风格五声音阶为基础,音乐优雅古朴,通俗又有韵味。结构完整短小,利于传奏。魏子猷在这首作品的演奏创作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使用了大篇幅的
音型模进和华彩乐段,比传统的六十八板古筝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
《渔舟唱晚》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新中国成立后,著名音乐家黎国荃先生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创作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中国小提琴家吕思清、盛中国、俞丽拿都曾倾情演绎。1984年,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琦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
名称来源
《渔舟唱晚》在改编过程中曾参照引用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名句,取其前四字故名,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欢愉歌唱,满载丰收,欸乃归舟的动人情景。
创作背景
该乐曲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常见说法是1925年,魏子猷满怀一腔为国为民做事的热情在争权夺利的腐败官场中消失尽,他决计辞官回乡。同年夏天,魏子猷由北京辞官回到家乡河南遂平县,每天来到汝河大堤操筝,满眼闪闪发光的金沙,碧波荡漾的河水,宽阔的河面,渔翁驾舟捕鱼,水鸟掠过清澈的河面,夕阳西下
晚霞满天的壮美,使得魏子猷心沉静下来,不再以人事烦心,也不再为世俗纷扰。欣赏着诗情画意的大自然,油然而生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激发着年已半百的魏子猷,《渔舟唱晚》的旋律初稿由此产生。
娄树华自1925年开始在北京师从魏子猷学筝,成绩优异,1936年魏子猷逝世后,娄树华继续创作《渔舟唱晚》。
另外一个说法,
古筝家
金灼南家乡(
山东省聊城地区
临清市金郝庄) 有着悠久的民间古筝演奏历史,他将当时流传在家乡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由《双板》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口》《流水激石》进行编曲,起名为《渔舟唱晚》。金灼南在《渔舟唱晚》。中保留了《双板》警乐曲的基本曲调,又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不受六十八板的限制(如不是六十八板错的),进行重复、发展、变化。金灼南先生在一九三七年前曾在北京与
娄树华相识,并传授了他所编曲的《渔舟唱晚》。
最终,《渔舟唱晚》经娄树华1938年至1939年之际的加工润色,使乐曲更臻完美;在娄树华的演奏下,成了一首蜚声世界、举世公认的中国传统
古筝名曲。
音乐结构
《渔舟唱晚》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前面39个小节都是慢板,慢板段落优美委婉、从慢到快的模进音型的段落、结尾段舒缓而悠扬。
第一段,慢板。本乐曲的段落前面39个小节都是慢板,起承转合结构非常完整,描述的是一条小船在水中飘动的情景。而承部段落采用了线条四凸的分旋法,具有变化多端的节奏规律。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段,属于整首乐曲的 “转”段,音乐速度加快。“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由景色的优美和渔民的自在转向渔民唱歌归家的欢快情绪。无论是节奏还是情绪上,都逐渐趋向于热烈和激动,运用富有韵味的旋律和排比的手法,是整首乐曲变的跌岩起伏,旋律变的轻快,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渔民的内心的欢快。
第三段,快板。属于 整首乐曲的“合”段,乐曲的旋律先递升然后递降,演奏速度会逐渐加快。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
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
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弹奏技巧
渔舟唱晚是古筝四级曲目,属于较初级且较短小的筝曲之一,也被录为考级教材,其比较注重节奏与音色,左手伴奏部分大都在低音区,演奏时要掌握好距离使其声音浑厚悠长;其次,颤音是该乐曲的特色,力度要渐渐放轻,弹到重音时需要身体前倾,轻音时要将腰重新伸直,滑音时抬头面向听众。
八度抓的弹奏
在运用八度抓的揉弦时,要准确地控制弹奏力度,保证音量和音色与前交接之间的良好衔接。抓弦之后运用抹弦时,要注意对假甲的触弦角度的控制,使曲目音色达到统一。
各种技巧的运用
在演奏《渔舟唱晚》时会运用各种弹奏技巧,例如抹托技巧和连托技巧。在运用抹托技巧时,要采取提弹法并保证弹奏动作的优美和自然,充分利用拇指和食指的主要弹奏作用,突显曲目旋律上的跳跃。运用连托技巧时,不要用力压弦,因为过度压弦为造成音律失去动感。
下滑弦的演奏
在弹奏下滑弦时,尽量做到一次到位,保证滑弦的准确。《渔舟唱晚》中的第一小节中运用下滑弦时,应该注重上滑音、起音、止音和过渡音的统一、和谐。
颤弦的演奏
在《渔舟唱晚》第一乐段的第四小节中有两个颤音,为了能够完美地演绎颤音,应该充分运用劈的指法来保证音的饱满和纯净。
作品赏析
独特主题
该乐曲名字来自唐代诗人
王勃《
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
彭蠡之滨”,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曲中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欢愉歌唱,满载丰收,欸乃归舟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其特点是含蓄自然、秀丽独特;犹如水墨画风格,淡雅而洒脱。
艺术手法
该乐曲的情感心境应是回归
唐朝盛世时期,没有现代的收获技术,想要不挨饿只有勤勤恳恳的劳作,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收获,反映的是种自给自足的丰腴感和作为当时的人民所感受到的一种身处盛世的成就感。首先慢板部分要有一种宏观的视角,即欣赏祖国的疆域之大以及大好河山之美。其次再回归到微观,水塘里很安静,只有几只
青蛙咕咕作响,水草郁郁葱葱。一位老渔夫披着鬓衣戴着斗签,乘着一叶扁舟,慢慢在静静的水面上划开涟漪;天上月,水中影,月明星稀,天地的一切都在为马上要来临的丰收做安静地等待。随后,渔夫抛下去的网有些许的动静鱼儿在网里暗暗挣扎,渔夫也在找最合适的时机。而后发展到了快板,渔夫见时机成熟,开始慢慢收网,先轻轻地拉了拉网做试探,随着鱼儿的挣扎越来越热烈,渔夫的力气渐渐变大随后将渔网一把拉起。渔夫丰收大喜,回到家,家人也大喜万家灯火通明,市井热闹,合家欢乐。最后到了尾声,视角又从微观到宏观,一片
唐朝盛世,河山静好。
作品影响
《渔舟唱晚》是中国十大
古筝民曲之一,其在筝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且坚固的地位。即使现在仍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古筝练习者必修的古筝曲目之一。虽然《渔舟唱晚》只是古筝四级演奏歌曲,但是它却能充分地表现出演奏者的基本功,也能让演奏的身心得到熏陶。此外,《渔舟唱晚》的文化内涵非常浓郁,它集古典书法、诗歌和绘画于一体。风格自由洒脱,并不受制约于任何特定的结构和框架。所以,其乐曲的句法结构并非完全生搬硬套小节划分,也不是方方正正的。乐曲《渔舟唱晚》被改编为民族的声乐作品,其乐器结构的重要性和可取性可见一斑。
《渔舟唱晚》曾经被改编成为
民俗音乐大台奏,民乐二重奏以及小提琴独奏等。此首乐曲如同钢琴曲《悲怆》、
二胡独奏曲《
二泉映月》、
琵琶独奏曲《
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等一样意义深远,影响极大。此外,该乐曲从五十年代起它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出国演出时经常选用的曲目之一。根据此曲所改编的高胡、筝二重奏,高胡、筝、
扬琴三重奏,小提琴独奏曲,钢琴独奏曲,
电子琴独奏曲以及
古筝与乐队协奏曲等,也皆脍奚人口。
作品评价
世界著名的
捷克女
竖琴演奏家评价:《渔舟唱晚》是具有东方风格的名曲,并将其移植为竖琴独奏曲。
《青年文学家》评价:此曲用舒缓优美的慢板刻画出一幅夕阳西下一片碧波万顷的水上美景;用波浪起伏的快板,表现出一幅渔翁在水上奋力捕鱼的动感画面。乐曲的高潮过后,又采用轻柔的结尾,把人们带到了晚霞辉映水面,
渔船满载而归的诗情画卷。
相关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音乐家
黎国荃根据《渔舟唱晚》改编创作为
小提琴曲,
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中国小提琴家
吕思清、
盛中国、俞丽娜都曾倾情演绎。
1984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背景音乐开始采用
电子琴演奏的同名曲《渔舟唱晚》。三十年不变的背景音乐,成为十三亿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它也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
2022年11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50年·新启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二届中欧音乐节暨中德建交50周年音乐会”上,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和中国中央歌剧院首次联袂,隔空演绎了《渔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