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棱蛇
水游蛇科颈棱蛇属下的唯一物种
颈棱蛇(学名:Pseudagkistrodon rudis),别名伪蛇、老憨蛇,是中国特有种。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贵州省江西省等,多栖息在海拔600~2650m的山区和林木茂密的丘陵地带。其主要以蚯蚓、蛙、蜥蜴、蟾蜍、小型蛇类等为食。
颈棱蛇是中国无毒蛇中唯一呈三角形头者,全长800~1220mm,头大,呈三角形,眼中等大小。头背黑褐色,无斑。体背灰褐色或棕褐色,有黑褐色大斑块,斑纹周围为灰白色。腹面黑褐色或前部淡灰色后部瓦灰色,杂有黑褐色斑点。无攻击性,性温顺。该蛇头部及蛇体能膨扁,受惊扰时,头背腹扁平贴地,颈部肌肉收缩,头部呈明显三角形,做攻击状以威吓来敌。颈棱蛇的繁殖期在6月,产仔在8~10月。初生子蛇全长150~200mm。
颈棱蛇已经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实现成功繁殖,其许多野外栖息地也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其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或蜕下的干燥表皮膜可入药,具有干燥体可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也可用于商业性出口贸易,货物类型有活体、蛇干、蛇肉等。
2011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0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等级为无危(LC);2023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命名与分类
命名
1906年,布伦格(Boulenger)在“The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期刊发表的文章《Descriptions of new reptiles from Yunnan》中科学描述了颈棱蛇,将其学名确定为“Macropisthodon rudis”。
分类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对该物种类群进行了重新厘定,并恢复了颈棱蛇所代表的演化支系的原有属名“Pseudoagkistrodon”。因此,颈棱蛇的学名也相应地变更为“Pseudoagkistrodon rudis”,而其属名和种名的中文表述则保持不变。
形态特征
颈棱蛇是中国无毒蛇中唯一呈三角形头者,全长800~1220mm。初生仔蛇色斑除头背为棕色外,基本上同成体,但斑纹较成体清断。
头部
头大,呈三角形,眼中等大小,瞳孔椭圆形,头颈区分十分明显。头背黑褐色,无斑。上下唇鳞砖红色,喉部土黄色。
体躯部
体背灰褐色或棕褐色,体中线两侧有黑斑28~33个,斑纹周围为灰白色,但有少数斑纹模糊不清。腹面黑褐色或前部淡灰色后部瓦灰色,杂有黑褐色斑点。由于头形及色斑颇似蝮虫,故有伪蝮蛇之称。
蛇鳞
眶前鳞3或4片,眶后鳞3或4片,眶下鳞3片,后鳞4片,上唇向外倾斜,上唇鳞7或8,多为7,不人眶,下唇鳞8(9)枚,前4枚或前5枚与前片相接。头背大鳞表面粗糙,颞部为多数起棱小鳞片。吻鳞宽稍大于高,从头背面可见。鼻间鳞宽大于长,分成2枚,鳞沟稍短于前额鳞沟。额鳞呈倒三角形,短于它至吻端的距离。顶鳞较小。背鳞23-23-19行,背鳞和颞部鳞片均有棱。腹鳞123~158枚,肛鳞2枚,尾下鳞37~61对。
生殖器
颈棱蛇半阴茎为双叶型;精沟不分叉,其外翻态走向为入右叶外侧,横过顶止于左叶;收缩态半阴茎长达第14对尾下鳞;通体具小而尖硬刺,大刺10余枚于基部成2丛硬块状,皮肤明显成网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颈棱蛇为中国特有种,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贵州省江西省等都有记录。
栖息环境
颈棱蛇生活于海拔600~2650m的山区和林木茂密的丘陵地带,大多出现在天然阔叶林底层,常活动于灌丛、草丛、茶林、树林、碘化钠沟渠中,或见于水边和溪流附近。
生活习性
颈棱蛇是中等大小的无毒蛇。以蚯蚓、蛙、蜥蜴、蟾蜍、小型蛇类等为食。有时日间盘曲在山涧的石上晒太阳。颈棱蛇性温驯,该蛇头部及蛇体能膨扁,受惊扰时,头背腹扁平贴地,颈部肌肉收缩,头部呈明显三角形,做攻击状以威吓来敌。
生长繁殖
野外颈棱蛇的繁殖期在6月,产仔在8~10月。卵胎生,怀卵数为52~135枚。输卵管内的卵为米黄色,呈圆形或长圆形。母蛇产仔前懒食,烦躁,时而攀援树枝,时而躲入草丛中。开始产仔时,母蛇身体稍转侧,翘尾,泄殖腔孔慢慢张开,仔蛇即盘曲落地,扭动穿破薄膜,自行运动,或先破膜出生,胎衣(膜)随出。每胎产仔大约40条,初生子蛇全长150~200mm。
人工养殖
饲养方式
颈棱蛇饲养方式可分为三种:蛇场养殖、蛇房养殖、蛇箱养殖。蛇场场地要选择在僻静、地势较高、离水源近的地方;蛇房可采取室内室外互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模仿蛇类野外生活的自然环境;蛇箱建在通风采光好的屋内或室外, 建成长方形。
饲养
颈棱蛇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可饲养1kg左右的蛇15条,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的动物饲料有鼠、泥鳅、小杂鱼、昆虫等。只有采食多样化,才能保证蛇生长快。饲喂时间一般在太阳落山时为宜,有助于夜行蛇的捕食
颈棱蛇为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没有汗腺而不能自身适时调节。因此,养殖时要注意温度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应对之策。
繁殖和孵化
种蛇进场后,需观察其是否适应环境、进食是否正常、出没是否有规律。5月份是交配旺季,交配时间的长短可反映其健康程度。交配时间过短,需增加食物多样化;交配时间过长,需调整蛇场温湿度,减少惊扰。雌蛇在6~8月产卵,数量约15~30枚。人工孵化时,控制温度在20℃~27℃,湿度在74%~90%,孵化时间根据蛇种而异。幼蛇出生后应单独饲养,初时仅供水,待卵黄耗尽后投喂小昆虫和小动物,避免与成蛇混养以防大蛇吃小蛇现象。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颈棱蛇是一种常见的物种。到2011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资料显示颈棱蛇栖息地遭受到一定破坏,但由于其分布范围较广,估计数量较大,因此,该物种总体的种群数量并未受到影响而显著减少。
致危因素
颈棱蛇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和栖息地的破坏。由于其被作为商业性出口贸易的蛇类,会被人类当作捕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颈棱蛇的栖息地造成破坏,使得生活在该地区的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保护级别
2020年,颈棱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等级为无危(LC)。
2011年,颈棱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颈棱蛇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颈棱蛇已经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实现成功繁殖,栖息的地区存在自然保护区,例如在大别山自然保护区中有颈棱蛇。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颈棱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或蜕下的干燥表皮膜可入药,其功效具体为干燥体可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治风湿性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神经衰弱、消化不良。蛇蜕可祛风定惊,退解毒,消肿杀虫;用治小儿惊厥、抽搐痉孪、翳障、喉痹、肿、瘙痒症
经济价值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活蛇、蛇原料及产品出口在中国南方一些省份占有较大的蛇资源利用份额,其中用于商业性出口贸易的蛇类就包括颈棱蛇,货物类型主要有活体、蛇干、蛇肉、蛇毒、蛇皮、蛇酒、蛇皮鞋、蛇皮票夹及民族乐器。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Red Keelback.IUCN.2024-03-09
.sciencereading.2024-03-09
蛇类.zoology.2024-03-09
颈棱蛇.sciencereading.2024-03-09
湖南酃县的爬行类调查报告.中国知网.2024-03-18
肉蛇的人工饲养技术.中国知网.2024-03-18
Gloydius brevicaudus.ITIS.2024-07-31
Gloydius brevicauda.The Reptile Database.2024-07-31
Gloydius brevicauda.IUCN.2024-07-31
目录
概述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分类
形态特征
头部
体躯部
蛇鳞
生殖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人工养殖
饲养方式
饲养
繁殖和孵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经济价值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