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公元1624年—公元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 ,别号青莲女史,南直隶
苏州市(今江苏苏州)人。国初诸老之为董小宛题咏,谓小宛一号宛君,又称之为董少君。董小宛为明末南京
昆曲歌女,与
柳如是、
陈圆圆、
李香君等同为“
秦淮八艳”。
明朝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董小宛出生于苏州。董小宛的父亲在她十三岁那年突然离世,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董小宛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因其色艺双绝,逐渐显露名声 。明朝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秋,明末四公子在南京相叙,
侯方域等人向冒襄盛称董小宛的才艺,冒襄即赴苏寻访,两人相遇。后经辗转,董小宛嫁给
如皋市才子冒襄为侧室,明朝灭亡后随冒家逃难,于清朝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日病卒,其事迹详见冒襄所著的《
影梅庵忆语》。
董小宛名冠
秦淮河,有“针神曲圣”之称,她发明董肉、秦淮董糖,在美食上的造诣很高,位列中国古代六大美厨神、“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中。 董小宛也能诗善画,主要作品有《
仕女图》《秋园雅兴》《仿六如居士笔意》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明朝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董小宛出生于
苏州市一家苏绣
绣庄,幼时模样俊秀,聪明灵慧。董家是苏绣世家,董母白氏又是秀才的独生女,受其父教熏,颇识诗书,父母视董小宛如至宝,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董小宛十三岁时,父患病身亡。董母白氏为免伤怀,在半塘河滨筑一幽室,携女隐居。明朝末年,天下陷入战乱,
崇祯九年,乱象迫近苏州,董家绣庄经营困难,母亲倒下之后,绣庄破产,债务压头。迫于生活压力,小宛来到南京秦淮河畔卖艺,开始从妓。
倾心冒襄
经几多辗转,董小宛回到
苏州市生活。董小宛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复社中有一位很有气节且风流自好的才子冒襄。冒襄也从
方以智处听说
秦淮河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冒襄往南京乡试时,特意造访董小宛,不料她已离开秦淮河。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秋,冒襄乡试落选,往苏州闲游,得知董小宛在半塘待客,他又专程拜会,不巧董小宛受人之邀,已往
太湖。后因缘际遇,两人终得一见,董小宛对冒襄一见倾心,几番交接之后,董小宛与冒襄情缘已结。
明朝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董小宛的母亲去世,冒襄带着小宛回
苏州市赎身,因其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银多少,鸨母都不肯放手,就在二人一筹莫展之际,
钱谦益偕
柳如是来游苏州。经钱谦益出面,董小宛赎身之事才得解决。董小宛嫁入冒家,与上下相处极和谐。马恭人(冒襄之母)和苏元芳(冒襄之妻)很喜欢董小宛,董小宛对她们也很恭敬顺从。
苦难生涯
明朝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祯帝自缢, 明朝灭亡, 随后清兵入关 ,肆虐无忌,无奈之中冒襄与董小宛只能侍奉双亲奔走避难,因盗匪横行,这次的逃难经历最终失败,他们散失了大部分家当与金钱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如皋。
中秋节,冒襄前往南京,南京的局势同样不容乐观。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
如皋市,生活拮据,日子十分艰难,后来,冒襄几次病倒,第一次为
疟疾发作加上下痢腹痛,第二次是
胃病下血,水米不进,第三次是背上生,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均悉心照料,经过多个月的折腾,冒襄的病情终于好转,董小宛则骨瘦如柴。
消香玉陨
董小宛辗转于离乱之间长达九年,生活拮据,饮食难饱。董小宛本为女子,身体也已虚弱,又加上接连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襄病愈后,她却病倒了,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
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董小宛病卒。冒襄将董小宛葬于园内影梅庵,旋作《
影梅庵忆语》。
主要成就
厨艺方面
董小宛烹调时讲究炒、烧 、 、炸 、爆 、煮、熬 、焖 、煨等多种方法,正如明末清初的爱国诗人
钱谦益把董小宛烹调的菜肴,形象地誉之为“诗菜”,并赞道 :“珍肴品味千碗诀 ,巧夺天工万种情。”
其实,董小宛烹调的菜谱 ,就是“诗诀”。比如:“雨韭盘烹盒,霜葵釜割鳝。生憎黄贱,溺后白虾鲜”。释义讲,就是选料要考究。“盒”应择取雨后的韭菜;“釜鳝”须挑取霜打的葵叶 ;“黄鲞”以小暑前打捞的最佳 ,白虾要选清明后的才鲜美。“诗菜”上了桌 ,也有诗。 “菊花脆鳝”盆中的
炒鱼丝亮丽溢黄,其“叫板”是 “翠菊依依醉寥廓”,而 ‘‘鸡火鱼糊’’中的层层汤波,被噱称为 “春水 一江闹秦淮”。据说,正是由于诗中有菜,菜中有诗才吓退了不少“心中无诗”的 “师承手”,也才将 “诗菜”改称为 “董菜”。
董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小宛发明了许多美食,例如火肉、风鱼、醉蛤、松虾、油鲳以及烘兔
酥鸡等等。她还为常见的虎皮肉和走油肉起了个别名叫做"董肉",与著名的"东坡肉"成为互补。《影梅庵忆语》中更详细记载了董小宛制作桃膏、瓜膏,还有
南乳的方法,以及一些对饮食及泡制方法的评论,她的食谱对于菜肴的制作方法和调味品的搭配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令人赞叹不已,这使得她的烹技术与文中提到的"随园食单"媲美。董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
酥鸡如饼饵,一匕一,妙不可言。
董小宛制还制作了秦淮董糖,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小宛返回南京
秦淮河后,终日思念辟疆,特亲自下厨,以精细
白糖、褪壳芝麻、纯净
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一种酥糖,从秦淮托人转带给如冒襄,以寄深情厚意。因小宛制的酥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食后留香,疲倦喜食,故小宛常年制作,并以此糖客,馈赠亲友,天长日久,商家仿作供市,称作“
如皋董糖”。 抗日战争前,坐落在
如皋市西大街、如皋最大的
茶食店——“大麒麟阁”生产的董糖,就是使用“秦淮董糖”牌号。如皋生产的“水明楼”(董小宛当年居住的楼台、现辟作供游人游赏)牌号董糖,仍沿用当年小宛原有的配方,畅销
上海市、北京、南京各城市。
诗词书画
董小宛名冠
秦淮河,才艺双绝,与
柳如是、
陈圆圆、
李香君等同为“
秦淮八艳”。董小宛有许多诗书画传世,首先,她为自己编了一本《艳》,书中内容涉及闺阁中事,凡是关于女子的事情,从头到脚,“服食器具、亭台歌舞、针神才藻,下及禽鱼鸟兽”,都辑录在内。其次,董小宛诗词作品包括《绿窗偶成》《一柄象牙彩蝶》《楷书秋闺扇面诗拾壹首》《与冒襄·事急投君险遭凶》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绿窗偶成》,表达了董小宛寂寞、忧愁的情绪。它的情调在于,病中的女诗人似乎渴望得到人之安慰,但是人之邈远,无人知“人意”,却偏偏
黑枕黄鹂好像知晓人的忧愁心意,婉转动听的啼鸣似乎是专为排解女诗人的忧愁而操弄的。最后,董小宛书画作品有《彩蝶图》 《
孤山感逝图》《玉肌冰清图》《仕女图》《秋园雅兴》《仿六如居士笔意》《兰花图轴》等,《彩蝶图》 是董小宛十五六岁的时候所作,现藏于无锡书画馆。《孤山感逝图》被誉为董小宛最珍贵作品之最,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所作,董小宛前明翰林院检讨宫伟鏐之命而作,董小宛题有跋文,后藏家廉泉之妻吴芝瑛于画上题签,裱边另有民国八位收藏大家题识。
人物评价
明末清初文人余滑心《
板桥杂记》中写道:董白天姿巧慧,容貌娟妍。性爱闲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舍去。至男女杂坐,歌吹喧闻,心厌色沮,意弗屑也。其中,余滑心高度赞扬了小宛的智慧与美貌,也点出了小宛喜静的性格。
周士章诗“绿绮韵残闲律吕,青衫湿透碎
琵琶”,
吴伟业诗“郎按新词妾按歌”,
王士禄诗“满酌黄滕细按歌”,
陈允衡:“扫眉间阁笔,击击强裁诗”, 均盛赞了董小宛的才华横溢。
明末清初学者冒襄在其《忆语》中写出了小宛刻苦钻研的精神,称小宛在读史时,“求解其始末,发不平之色,而妙出持平之议”。在协助丈夫冒襄在裒(póu)集四唐诗时,“终日佐稽查,细心商订,终日永夜,相对忘言,阅时无所不解,而又出慧解以解之”;又称“姬午夜衾枕间犹拥数十家唐诗而卧”。
人物轶事
小宛品香
小宛和辟疆都喜欢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小宛使用
沉香的方法和俗人不同。俗人是把沉香放在火上烧,烟扑油腻,须史即灭。不仅体察不到香的性情,而且烟气沾染上禁袖还带有焦星味。小宛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韩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花与月
有个朋友送给冒襄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姬娜。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后时刻,她还叫冒襄把“剪桃红”搬到床前给她看枝叶是否茂盛,可有虫害。夏夜纳凉,小宛喜欢与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唐人咏月及
萤火虫、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
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
小宛与冒襄
董小宛重气节,她在秦淮之时的交往圈子与复社、东林党有直接联系。作为风尘之人,她与
钱谦益交情深厚,对于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她亦是欣赏,她对冒襄的痴心追逐,虽有战乱年代孤苦伶仃情况下托付终身之嫌,也有特殊身份下择婿落籍、争取人身自由之故,但她对冒襄慧眼识珠式的选择实更是出于对其忠义孝悌的爱慕与赞赏,“敬君之心,实逾于爱君之身。”
有一次,董小宛看见天上的流霞,忽然有了兴致,要幕天上流霞制作一对金圳,她叫辟疆写了“气巧”和“覆祥”的字样,携摹在金圳上。这对制作精妙的黄跳脱在第二年七月忽然从中断开。他们又重新做了一对,辟疆写了“比翼”、“连理”四个字携上去。足见董小宛是把这对
金训儿看作爱情的信物。冒襄后来病了两次,一次是
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照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痘,疼痛难忍,不能仰卧,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辟疆连续几场大病,使得小宛身体倾刻间跨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喝不进一口水。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襄携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
人物争议
董小宛与董鄂妃
顺治帝的董鄂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关于她的故事,到现在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清末至今,说得最多的均是将孝献皇后董鄂妃看成是
秦淮河名妓董小宛,说董小宛被
爱新觉罗·多尼多锋俘获,送入宫中。清宫有四大疑案,第一个疑案就是顺治出家,据说顺治出家是为了一个
汉族女子—董小宛。相传顺治皇帝继承了清太祖的情痴基因,顺治皇帝在宠妃董鄂妃病逝后,万念俱灰,遂于
五台山出家,不问世事。根据清史稿记载,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内大臣
鄂硕十八岁的女儿
董鄂氏入宫为殡,受大其一岁的
顺治帝“春之独厚,宠冠后宫”。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封为
董鄂凉夕,时隔一月,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晋封董鄂氏为
慧贤皇贵妃。顺治帝如册立皇后一般,特颁语书。根据冒襄《
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襄初识董小宛在明朝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十五岁,顺治帝才一两岁,董小宛死时二十七岁,顺治才十三岁。而顺治帝娶
孝献皇后时是十九岁,董鄂妃十八岁。显而易见,董小宛并非董鄂妃。
生死争议
1985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之谜》中曾将董小宛之死列为一大历史悬案。1990年版《辞海》中也仅说:“清兵南下时,董小宛与冒襄同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顿过度而死”,亦无详解。在冒襄的《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明确记载董小宛的死亡时间为“辛卯献岁二日”,即清朝
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死因有多种说法,最为流传的有两种。第一种说法,董小宛是病死的。主张“病死说”的学者主要是
孟森、顾启两位先生。董小宛嫁给冒襄之后,一路避祸。后来冒襄几次身患重病,都是董小宛费心费力照顾,素来体弱的董小宛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受病痛折磨而亡。第二种说法,董小宛被劫掠入京,
陈寅恪认为冒襄详述董小宛梦境的缘由,是在暗示劫掠的事实,或许是因为政治避讳,而只能以死代之。董小宛与冒襄躲避清军的时候,与冒襄在战乱中走失,后来因为名声太大,加之
洪承畴在
顺治帝身边教唆,被清军掳劫入京。
艺术形象
董小宛与《红楼梦》
《
红楼梦索隐》曾早在 1914 年于《中华小说界》发表《提要》, 洋洋洒洒之状足足分订十册,此书观点认为,《红楼梦》 “是书全为清世祖与
孝献皇后而作”,其“本事”以“顺治帝董小宛爱情故事说”为蓝本,与《红楼梦》人物进行一一影射,董小宛即 董鄂妃,影射
林黛玉,顺治帝影射
贾宝玉。《红楼梦索隐》将流传民间的董小宛入宫、顺治帝出家的热门传说应用到《红楼梦》一书,并杂各种“关合”之处,竟一时畅销重版至十三版之多。自从红学索隐家将董小宛与林黛玉两相对照影射之后,《
影梅庵忆语》便与《
红楼梦》建立了一种微妙的联系。 王梦阮、
沈瓶庵在《
红楼梦索隐》中曾对小宛与黛玉的种种 “关合”之处进行了姓名、籍贯、年龄、脾性等的逐一比对,将《忆语》中的情节与《红楼梦》相契合,处处为其论点“
顺治帝董小宛爱情故事说”而服务,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在董小宛经历方面,《董小宛考》以丰富的资料还原了董小宛与冒襄相遇之后直至她死亡的生平,并按年份先后排列生前事件,其引用最多的资料为《影梅庵忆语》。1921 年,《董小宛考》被
胡适引用至《
红楼梦考证》之中,作为一个有力的武器抨击了红学索隐派,彻底崩解了 “顺治帝董小宛爱情故事说”这一派观点,为胡适推翻“旧红学”、建立“新红学”做出了贡献,促成了红学发展道路上一次伟大的质变。
爱情的化身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与董小宛真挚、凄婉的爱情,为后世的创作留下的宝贵的财富,无论在民间故事还是在文人的诗文中都可以见到。他们的结合见证了明亡清兴那段惨痛的历史 ,见证了人事的变迁。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描述了他与董小宛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北昆推出的《影梅庵忆语——董小宛》正是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越剧《董小宛与冒辟疆》也叙述了明末秦淮歌妓董小宛爱慕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与之还乡后遭冷遇无怨无悔,历经磨难,小宛以她的真善美感动了冒家上下,然等到冒家欲为之正名份举办婚礼时,小宛却因日夜照护重病的冒襄而积劳成疾,离开人世,冒襄因此抱撼终身。
影视作品
后世纪念
水绘园
水绘园位于中国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县如城东北隅,与人民公园相连。明末冒氏在宋隐玉斋旧址筑园林为别墅,取“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之意,名为水绘园。后董小宛与冒襄退隐于此,改园为庵,又名水绘庵。据
乾隆《
如皋县志》记载:水绘园,冒襄栖隐于此,易园为庵。中构妙隐香林,一默斋,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小溪,鹤屿,小三吾,月鱼基,波烟玉亭,湘中阁,悬山房,因树楼,涩浪坡,镜阁,碧落庐。一时海内巨公知名之士,咸游觞咏啸其中。
水绘园园内构筑精美,风景秀丽,曾名噪一时,为苏北古典名园之一,后逐渐荒废。清
康熙,于该园建雨香庵。乾隆年间
汪之珩于雨香庵东洗钵池畔营造水明楼,取
杜甫“残夜水明楼”诗句得名,楼内有三弯九曲回廊连接厅楼,其中琴几、琴台系当年董小宛遗物。楼西庭中有古桧(俗名六朝松)一株,树龄700多年,现有的水绘园遗迹,除雨香庵、洗钵池外,都是后来修建的。
董小宛墓
冒广生《(影梅庵忆语)跋》:“影梅庵在征君南郭别业,夫人以
顺治八年辛卯正月二日殁,
陈维崧闰二月十五日葬庵侧”。陈维秘也在《妇人集》董姬条注:“姬后天,葬影梅旁”,也就是,小宛葬于影梅庵侧。《冒氏宗谱》记载,从明初至清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计有冒氏祖65处,经查,如城南郊有3处:月塘公墓,文楼公墓,廷瞻公墓。三茔都在龙游河畔,而董小宛葬于南阡龙游河畔影梅庵侧,即安居庄西南六世祖廷瞻公祖茔附近,今属如城镇宏坝村五村民组地。先前,董小宛墓,即后世俗称冒家龙处,虽历经二百余年仍很完整。前有月池,后有土堆成的照山,侧有影梅庵,这里
松柏茂盛,四周环水,桃柳夹岸。1938年,被
日寇所毁。1940年,又被挖墓盗棺,因而无迹可寻,渐被湮没,使后人难以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