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感逝图》在
董小宛作品中珍稀度名列之最。此画为
顺治帝五年(1648),董小宛前明翰林院检讨、冒褒岳父宫伟鏐之命而作,董小宛题有跋文,后藏家
廉泉之妻
吴芝瑛于画上题签,裱边另有民国八位收藏大家题识。2011年曾现身北京保利国际秋季拍卖会,成交价345万人民币。
简介
尺寸
为80×34cm
纸质
水墨纸本
题识
孤山回首已无家,不作人间
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冰雪误生涯。与兰姊氏学画于
水绘园,戏拈
梅瓣贴扇。姊作枝干成之,巢民老人谓:如此写梅于古法中别开生面,极暗香浮动之致。曾制一扇奉彤章先生,一时传为吾园隽构。戊子残腊晴雪压檐,紫玄宫
姜子牙蜡屐见过,出示孤山感逝之作,命为补图。呼灯蘸墨,用
王冕笔成此小幅。伊人云:逝寒华自荣,诵
陶渊明句,觉与太公感逝之作同此凄丽也。
董白。
钤印
小宛
题跋
(一)
吴芝瑛(1868-1934):小溪清浅是侬家,雪后园林尽着花。折得一枝休放手,断桥西去即天涯。题
董小宛为宫
进士所作《孤山感逝图》,即用进士韵。小宛所称“畹兰姊氏”,系进士女,嫁巢民先生之弟,与小宛俱工画梅。此幅雪叶风枝,翛然有偃蹇瑶台之思。特所谓“孤山感逝”之作,不审何指。恨小宛当日作画时,不就
姜子牙一证。芳躅殊令人闷闷也。
光绪戊申正月十四日自孤山看梅回,题并记,
桐城市吴芝瑛。印:小万柳堂
(二)
沈曾植(1850-1922):香未歇,湖水回舟铅泪热。霜豪啮尽孤山雪。飞来不是南华蝶,家山制影,娥自写前生月。归国遥用须溪韵,逊翁。
(三)
樊增祥(1846-1931):粉匀笺,飞英贴扇,仙乞写生绡。放鹤孤山,芳魂重返
如皋市。忆梅影,语他年,恨把寒香,补入《
离骚》。记今朝,戊子残年,赠汝
琼瑶。椒宝自有花如锦,怎洛阳魏紫采到溪桥。玉骨冰肌,等闲莫污清标。只怜春雨楼中,扇共侯生,香坠同抛。剩今宵,自熨青笺,自谱红箫。石甫素持不根之论,令题此图似不变其前说。图作于戊子,是为
顺治五年,冲人未丱而董归水绘久矣。余旧藏小宛两扇面,花彩蝶,极得宋元人笔意。庚子拳乱失之,至今悒,故词中及之。
武威市樊增祥。钤印:东园谷、增祥长寿。
(四)
易顺鼎:底事侯门隔墓门,欲将此语问梅村。影
梅庵尚留梅影,是否埋香水绘园。
吴伟业集编诗皆有深意,吊
董小宛诗后即咏入宫且于吊董小宛诗中、已帷灯匣剑试举其末二句云,欲吊董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墓门何以阻侯门耶?此余所独得之间。(去)读者试考之。鼎。印文:杨鼎
(五)
潘飞声(1858-1934):孤山何处月黄昏,谁叩横斜水绘门。我为影梅添忆语,霜枝即是美人魂。钤印:归、小红察书
(六)
郑孝胥(1860-1938):园岂埋香地,梅为感逝花。有人忆花影,无语自横斜。孝胥。钤印:太、夷
(七)
陈三立(1859-1937):漆云横塔雪笼湖,阅世梅株伴老逋。一缕愁痕量尺寸,花时放鹤此人无。散原居士三立。钤印:伯严
(八)陶北溟(1882-1956):气尽东南三百年,河山金粉一时捐。空留一掬孤山泪,揽取词人异代缘。珠帘甲帐莽无痕,莫问侯门与墓门。不是迷离影好,更从何地觅芳魂。铸禹弟得此见视属题,珠玉满前,乃及以瓦砾塞责,甚可愧也。比溟。己丑(1949)十月。钤印:北溟
鉴藏印
孟宪章吴桂书夫妇同珍共赏、宫、宫本昂字于行亦曰紫珩又字千里、泰州宫氏珍藏、
廉泉审定、金匮廉泉桐城吴苓瑛夫妇共所赏之印、金轮精舍
展览
“宋元明清
中原地区古代书画大展(四)”,
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出版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133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著录
1. 《南湖四美》,(清末民国)上海文明书局珂罗版印制。
2.
郭味蕖编《
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第242页,1958年11月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3.
俞剑华编《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1224页,1985年4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5.
郑孝胥著《
海藏楼诗集》第2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6.
樊增祥著《
樊樊山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考证
查《冒巢民先生年谱》:
顺治三年,
冒起宗携家海陵,馆宫伟鏐之园,时冒褒三岁,宫伟鏐以幼女畹兰(注 1)许配之。宫伟鏐字紫阳,号紫玄,
崇祯十六年会元、
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明亡不仕。曩:昔也。如皋冒氏与泰州宫氏为世交,畹兰的姐姐到
水绘园学画,应为顺治三年至顺治五年之事,否则无须提及年龄尚幼的妯娌畹兰。当年,小宛与畹兰之姊共同创作了“贴梅花扇”,深得冒襄赞许,又因曾赠送给南汇名士於世炜彤章(注2),“贴梅花扇”一时传为水绘园杰作,其后衍变为如皋贴绒艺术。
顺治五年戊子腊冬雪后,宫伟鏐紫玄蜡屐过访。所谓蜡屐,语出《
世说新语·雅量》,借指悠闲
无为的生活。宫伟鏐出示所作新诗《孤山感逝》,命小宛补图。小宛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归嫁冒襄,居水绘园已近六年,在冒襄的指导下绘画技艺已有小成。小宛遂效法元代画梅大师
王冕王冕之笔意作此水墨梅花图。“逝寒花自荣”疑为
陶渊明诗句“寒华徒自荣”之误,小宛深感宫伟鏐《孤山感逝》与靖节先生诗境凄美相通,故尔题款其上,以抒胸臆。
靖节先生乃陶渊明之号。《咏梅》是他的咏怀代表作。“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阕情景双绘地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断桥边,是一株无主的荒郊“野梅”,加上黄昏时的风雨,环境何等冷落!这正是作者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阕托梅寄志地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句振起全篇,把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
泥作尘的凄凉悲戚全都抛却,具有扛鼎之力。
陶渊明笔下的梅花与明亡不仕的宫伟鏐、
冒起宗、冒襄何其相似!昔
王冕王冕画梅,不作“官梅”,只画“野梅”,小宛与之意境相通。正所谓,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画中树干用笔顿挫得宜,浓淡有别,洒脱不羁;枝梢一气呵成,停而不滞,断而复连;梅花则以墨笔圈花之法,圈如铁线,用笔自若。总体上布局上疏密有致,层次清晰。画面虽然不着颜色,却生动地表现出“雪叶风枝”、千蕊欲绽的神韵。静心而观,一丛墨梅正是一组僻处山野、清节自励的前明遗民群像。
《孤山感逝图》画心所钤鉴藏印共六方:(1)宫,(2)宫本昂字子行亦曰紫珩又字千里,(3)泰州宫氏珍藏,(4)廉吴审定,(5)金匮廉泉桐城
吴芝瑛夫妇共欣赏之印,(6)孟宪章吴桂香夫妇同珍共赏。由此可见,《孤山感逝图》流传有绪,先藏于泰州宫氏,清末,宫氏后裔宫本昂传于无锡廉泉、吴之瑛夫妇,其后,再归湖北
孟宪章先生,共三位收藏者。第一位收藏家宫本昂,
泰州市人,鉴藏家,
爱新觉罗·旻宁至
同治间人。泰州宫氏自明代宫伟鏐始,多鉴藏家,宫本昂、宫昱昆仲是其中皎皎者,藏品极富,几乎囊括明清两朝所有书画名家。宫本昂与无锡
廉泉既有戚谊,且有同好,宫本昂殁后,书画作品多归廉泉。第二位收藏家是廉泉、
吴芝瑛夫妇。廉泉(1868-1931),字惠卿,号南湖,斋名小万柳堂,无锡金匮人。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早年参与
康有为“
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三年任户部郎中,此间结识
徐锡麟、秋瑾、
孙中山。后因不满清廷统治,辞职南归,秋瑾被害后曾协助妻子吴芝瑛将其遗骨葬于杭州西桥畔。吴芝瑛(1867一1933) 字紫英,别号万柳夫人,安徽桐城人,
吴汝纶侄女,生于诗书之家。工诗、文、书法邑人誉为“三绝”。嫁“无锡才子”
廉泉,曾随夫移居北京,
慈禧曾召人宫,对伊书法、文才甚为赞赏。未及数载,以诗、文、书法闻名京师,芝瑛居京时,与女侠秋瑾结义。赞助秋瑾游学
日本,秋瑾遇难,由其收拾尸骨,手书墓表。并在
绍兴造“风雨亭”,在
杭州市建“悲秋阁”,以志哀悼。
吴芝瑛得到《孤山感逝图》后,于画上题跋并注明:“小万柳堂得于泰州宫氏”。又将此图及
马湘兰《天寒翠袖诗意图》、黄皆令《流虹桥遗事图》、方白莲《秦楼惜别图》合编为《南湖四美》出版。第三位收藏家是
孟宪章。孟宪章(1895~1953)号永之,字立言。湖北均州城关人。
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留学日本,毕业于
东京大学研究院,曾任
冯玉祥秘书。1931年,应吉鸿昌之邀同游欧美,归国编写出版《
环球视察记》、《三万里海程见闻录》、《欧美教育考察记》等书。抗战时在武汉主编《民族战线》周刊。“
重庆谈判”期间,参与创建
九三学社。
新中国成立后,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兼宣传委员。另据裱边陶北溟题识,此画似曾有第四位藏家南开教授
淮安市朱铸禹,详情不知。
吴芝瑛在画上题道:“小溪清浅是侬家,雪后园林尽着花,折得一枝休放手,断桥西去即天涯。题
董小宛为宫
进士所作孤山感逝图,即用进士韵。小宛所称畹兰姊氏,系进士女,嫁巢氏先生之弟,与小宛俱工画梅,此幅雪叶风枝,翛然有偃蹇瑶台之思,特所谓孤山感逝之作,不审何指恨。小宛当日作画,特不就
姜子牙一澄芳躅,殊令人闷闷也。
光绪戊申正月十四日自孤山看梅回,题并记,
桐城市吴芝瑛。”钤印:小万柳堂。此段文字有三点疑窦。一是“董小宛诗”之疑。小宛题款中七言诗:“孤山回首已无家,不做人间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冰雪误生涯”二十八字字体稍大,与其后所记画梅经过迥然不同。围绕这首诗,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乎
董小宛生平或心境之类的诠释。
吴芝瑛认为董小宛此画是为宫伟鏐《孤山感逝》之诗而作,自然要将宫诗书于画上,吴芝瑛七言诗即步宫伟鏐原韵。吴芝瑛之见说得更为直白,即小宛所书七言诗即为宫伟鏐《孤山感逝》之诗,如此一解,学者们诸多煽情之论便皮之不存矣。二是“畹兰姊氏”之疑。吴芝瑛认为畹兰姊氏嫁冒襄之弟冒褒,误矣。冒褒为
顺治元年所生,较冒襄小三十三岁,宫冒定亲在顺治三年,时董小宛已经二十有三,与宫伟鏐长
子宫梦仁年龄相若,但至少长宫畹兰二十岁,顺治初与其于
水绘园共同学画之事无法成立,学画水绘园者另有其人,即宫畹兰三位姐姐中的一位。宫畹兰于顺治十六年归嫁
如皋市时,小宛已亡故八年矣。三是“孤山感逝”之疑。
宋朝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以养鹤种梅自娱,后人称他“梅妻鹤子”,其后,孤山成为爱梅人必往之地。东林党人
张鼐、复社名士
张岱孤山补梅,各有佳文传世。
吴芝瑛对宫伟鏐
孤山感逝之恨甚为不解:宫伟鏐是否有过孤山补梅之行?当年小宛何不当宫伟鏐之面澄清究竟?芳躅者,高贤踪迹也。其实,入清不仕本身就 是一段孤山之旅。裱边
郑孝胥题识中有“梅为感逝花”之句,宫伟鏐、冒襄、
董小宛以诗明志,以梅寄语,痛亡国之恨,伤亡友之情,“孤山感逝”正是绝妙好词,民国才女何以“不审”与“闷闷”乎哉?
第一位是
嘉兴市沈曾植(1850-1922),曾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章京,誉称“中国大儒”,其跋文:香未歇,湖水回舟铅泪热。霜豪啮尽孤山雪,飞来不是南华蝶,家山别,影娥自写前生月。归国遥,用须溪韵。逊翁。
第二位是湖南汉寿
易顺鼎(1858~1920),字石甫,曾被
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其跋文:“底是侯门隔墓门,欲将此语问梅村。影
梅庵上留梅影,是否埋香水绘园。
吴伟业集编诗皆有深意,吊小宛诗后即咏入宫,且于吊小宛诗中以帷灯匣剑,试举其末二句云:欲吊
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墓门何以阻侯门耶。此余所独得之间。读者试考之。鼎。”钤印不辨。
第三位是广东番禺
潘飞声(1858-1934),曾随清廷驻德大使出洋,并在
德国柏林大学讲过中国文学;其跋文:“孤山何处月黄昏,谁叩横霞水绘门。我为影梅添忆语,霜枝即是美人魂。忆梅楼主飞声。”钤印“归盦”、“小红察书”。
第四位是湖北恩施
樊增祥(1846—1931),曾任
陕西省布政使、护理
两江总督,同光派诗人,与
易顺鼎一起被称为两湖诗坛“两雄”。其跋文:“砑粉匀笺,飞英贴扇,逋仙乞写生绡。放鹤孤山,芳魂重返
如皋市。忆梅影语他年恨,把寒香补入离骚。记今朝,戊子残年,赠汝
琼瑶。椒宫自有花如锦,怎洛阳魏紫,采到溪桥。玉骨冰肌,等闲莫污清标。只怜春雨楼中扇,共侯生香坠同抛,剩今宵,自慰青笺,自谱红箫。石甫素持不根之论,今题此图,仍不变其前说,图作于戊子,是为
顺治五年,冲人未丱而董归水绘久矣。余旧藏小宛两扇面,秾花彩蝶,极得宋元人笔意,庚子拳乱失之,至今悒悒,故词中及之。
武威市樊增祥。”钤印“东园公”、“增祥长寿”。
第五位是
闽侯县郑孝胥(1860-1938)曾历任
湖南省布政使、伪满州国总理,诗坛
同光体倡导者。其跋文:“园岂埋香地,梅为感逝花。有人忆花影,无语自横斜。孝胥。”钤印“太夷”。
第六位是江西义宁
陈三立(1859-1937)维新四公子之一,誉称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其跋文:“漆云横塔雪笼湖,阅世梅株伴老逋。一缕仇痕量尺寸,花时放鹤此人无。散原居士三立。”钤印“伯严”。
第七位是江苏武进陶北溟(1882-1956),民国北平故宫博物院书画顾问。其跋文:“气尽东南三百年,河山金粉一时捐。空留一掬孤山泪,揽取词人异代缘。珠帘甲帐莽无痕,莫问侯门与墓门。不是迷离踈影好,更从何地觅芳魂。铸禹弟得此见视属题,珠玉满前,乃及以瓦砾塞责,甚可愧也。北溟。己丑(1949)十月。”钤印“北溟”、“
太阳精舍”。
题跋主要内容无非是
董小宛归宿之疑。
易顺鼎觉得小宛并非卒于
如皋市,但他又说不清楚,于是将疑问推给读者;
郑孝胥率直而断,斯园非埋香之地;
潘飞声似乎认同“埋香影
梅庵”;
沈曾植《归国遥》词、
陈三立七绝诗超然物外,未加评判;陶北溟则大度,觉得明清鼎革运势如此,非关侯门墓门。
樊增祥认为石甫(易顺鼎号)的疑问乃不根之论,顺治五年小宛作画时已归嫁如皋数年,而冲人(
顺治帝)未丱(年龄尚幼),绝无入宫一事,但“芳魂重返如皋”一句,又说明另持异说。生于乱世,丧于华年,本属不幸,但文学家史学家纠缠于侯门和墓门,足以让
董小宛难以安息天国。所幸者,关于小宛归宿,史界早有定论。
顺治八年正月初二,小宛病卒,葬于
如皋市城南影
赵之谦之侧。
陈圆圆入宫,侯门深似海;董小宛逝世,墓门相阻隔,冒襄一生两位倾心红颜均相见无望,
吴伟业之诗应作此解。所谓“姑苏玉殒”、“秦溪蒙尘”、“血染维扬”、“渡口强”、“
梦游金陵”、“香消紫禁”通通是无稽之谈,把“并州寂寞当还乡”读成“
苏州市寂寞当还乡”并曲解为小宛归宿的更是荒诞之极。
价值
《孤山感逝图》对于冒襄和
水绘园之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史价值:
其一,关于水绘园之扩建。从小宛题识可知,
顺治五年水绘园尚未易名“水绘庵”。甲申前,
冒起宗因得罪权要,调职混乱不堪的
襄阳市任监军,为此,辟疆独走京师,为父“泣血请命”,加之六赴乡试,跋涉江湖,备极辛劳。甲申后,冒辟疆几次挈家逃难,本人一病再病,一直延续到顺治八年小宛去世。根本没有余钱和闲情去经营园林。所以扩建水绘园,改园为庵,当在顺治八年之后,地方志或冒襄本人著作中均未谈及修建水绘园确切年月。顾启《冒襄戏剧活动系年》注明:顺治十一年“
水绘园建成。冒襄隐逸之志弥坚,易园为庵”。四年后,
陈维崧遵父命来投,有《水绘园记》详述园中胜景。
其二,关于冒襄之师友交谊。《同人集》载有冒襄与宫伟鏐七子鸿营、八子鸿历的诗文之交。《冒巢民先生年谱》记有宫伟鏐之女
宫婉兰与冒褒定亲及归嫁之事,但是,
顺治初小宛与畹兰的姐姐于水绘园学画、冒襄曾以“贴梅花扇”馈赠南汇名士於世炜、顺治五年宫伟鏐来访并奉新诗《孤山感逝》、
董小宛为宫伟鏐绘《孤山感逝图》、泰州宫伟鏐与如皋冒氏世代交谊等等,诸如此类史迹,《冒巢民先生年谱》、《同人集》中均无记述,赏析《孤山感逝图》,可补冒襄研究之缺憾。
其三,关于贴绒扇的源起。宫氏姐妹除写诗外,画墨梅、制刮绒扇也是一绝。所为“刮绒”,即先将绒“贴”上,再将不需要的部分刮去。婉兰曾制扇出售以补贴家用,其扇极工巧,时人争购之。据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
宫婉兰的雉皋刮绒扇,曾为
慈禧所用之物,其工艺考究自不待言。民国苕溪生《闺秀诗话》称婉兰“工画墨梅,又善制刮绒扇,人争购之,至今传行”。
清代王豫《江苏诗徵》谓冒先生褒“以好侠重义倾其家,夫人制扇以给晨夕,极工巧”。清代
陈芸《小黛轩论诗诗》咏宫婉兰诗云“冒家绒扇擅当时,一集梅花接静漪。弱女亦能传绝学,不应只赋彩鸾诗。”诗中“弱女”指婉兰之女德娟。由此看,她的制扇技艺是传之后世的。如此说来,
如皋市传统工艺品贴绒扇主要应归誉宫氏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