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斤姑娘
中国越剧传统剧目
《九斤姑娘》最早由两个越剧折子《桶记》和《相骂本》整理而来,是中国越剧传统剧目,1917年6月22日由梅朵阿顺班首演出于上海镜花戏园。《九斤姑娘》流传着诸多版本,较为成功的有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改编于20世纪50年代的两个版本。2008年钱林森、邵建伟、王晓菁根据梅朵阿顺班演出的手抄本整理和改编了草根版《九斤姑娘》,于2009年1月13日在绍兴大剧院首演。
《九斤姑娘》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主要讲述了箍桶匠张天保之女九斤姑娘,聪明能干,被财主石二娶作第三房当家媳妇。九斤过门,遭妯娌嫉妒,愤而回娘家。后来三叔婆豢养的猫在石家偷食被杀,趁机向石二敲诈,石二请回九斤,制服了耍泼的三叔婆。最终全剧以九斤和石家三少爷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方式结束。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20世纪50年代改编的版本,在人物关系上加进了阶级成分的因素。草根越剧版本与梅朵阿顺班演出版本相比,增加了六个街坊角色,增添了戏剧的乡土氛围。
《九斤姑娘》是越剧早期传统作品,是学习越剧的演员用来打基础的戏。该剧剧本被收入1959年出版的《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2008年浙江越剧团根据早期越剧剧目整理改编的草根越剧《九斤姑娘》,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奖项。此版本大大地丰富了原剧, 使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剧目变得富有当代气息。这是在中国戏曲“都市化”和“文人化”潮流下,找回传统、重拾剧种根本特色的一次有益探索。
创作背景
故事背景
《九斤姑娘》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年代,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民风民俗,平民百姓间的家长里短和最普通的生活情景,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市井百态的生活画卷,这是一出情趣戏。在这个戏里,不涉及斗争的烈焰,也不反映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有的只是丰富的市井生活,反映的是多彩的民风民俗和人文思想。
创作过程
《九斤姑娘》是一部取材于绍兴市民间故事的传统越剧剧目,产生于小歌班时期,来源于落地唱书的书目,由《箍桶记》和《相骂本》两个经典越剧折子发展而来。民国六年(1917)6月22日,男班梅朵阿顺班演出于上海镜花戏园。1953年10月,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排演该剧,由吕瑞英饰九斤姑娘、竹芳森饰张箍桶、张桂凤饰石二、竺菊香饰三叔婆。剧本由张桂凤、吕瑞英、吴小楼根据男班老艺人竹芳森、刘金玉、金喜棠的《箍桶记》及《相骂本》整理,后来多次排演,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有所改动。如不将九斤嫁到石家,将石家杀猫一事,改为张箍桶在石家干活时不慎伤猫,导致九斤与三叔婆的冲突。华东越剧团初次排成后,首先在延安西路33号原华东军政委员会礼堂,向周恩来总理作汇报演出。1960年,上海越剧院学馆整理演出的教材剧目《九斤姑娘》,系该剧的前半本,从石二求亲起到九斤拒婚止,该剧剧本被收入1959年出版的《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上海戏剧》1960年第2期发表了竹芳森陈鸿钧(执笔)整理的《箍桶记》剧本。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又以《九斤姑娘》的剧名,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民国25年(1936年)11月,高事唱片公司灌制了张雪芳、张瑞丰演唱的《相骂本》唱片。
剧情介绍
《九斤姑娘》主要讲述了箍桶匠张天保之女九斤姑娘,聪明能干,被财主石二娶作第三房当家媳妇,九斤过门,遭妯娌嫉妒,愤而回娘家。后来三叔婆豢养的猫在石家偷食被杀,趁机向石二敲诈,石二请回九斤,制服了耍泼的三叔婆。最终全剧以九斤和石无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方式结束。
演出版本
自梅朵阿顺班首演于上海镜花戏园一百多年以来,《九斤姑娘》流传着诸多版本,较为成功的有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改编于20世纪50年代的两个版本。2008年钱林森、邵建伟、王晓菁根据梅朵阿顺班演出的手抄本整理和改编了草根越剧《九斤姑娘》。 梅朵阿顺班的演出版本和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20世纪50年代改编的版本,以及草根越剧《九斤姑娘》在戏剧故事、人物设置以及几个核心桥段上大同小异。但三个不同时期的版本在人物关系和主题开掘上却有着各自的不同点。
梅朵阿顺班版本
梅朵阿顺班演出的手抄本中,九斤姑娘已嫁到石家,成为石家三儿媳,因和婆婆不和,愤而回到娘家。后来三叔婆借口一只黄猫猫,上石家大耍其泼,并扬言要敲石家三千吊铜钿。石二阵前不敌三叔婆,只好央求族长太公出面到张箍桶家去请回自己的儿媳九斤姑娘助阵。九斤姑娘一出阵,果然让三叔婆大败亏输,磕头求饶,石家靠九斤姑娘的聪明智慧平息了一场口角大战,九斤姑娘也由此赢得了石家人的尊重。
20世纪50年代改编本
上海越剧院和浙江越剧团20世纪50年代改编上演的版本,在人物关系上加进了阶级成分的因素。在这两家的演出版本中,"劳动人民最聪明,财主老爷最愚蠢"成了该剧的主题。财主石二仗着自己有田有地的财势,一心想把贫家箍桶匠的女儿九斤姑娘娶为三儿媳,却遭到九斤的严词拒绝。正好三叔婆因为黄猫猫被杀闹上门来,石二灵机一动,就把杀死黄猫猫的事嫁祸给了张箍桶,并和三叔婆建立同盟,唆使三叔婆去要挟九斤姑娘允嫁石家。三叔婆依计而行,来到张家吵闹,结果却被九斤打败,石二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还偷鸡不成蚀把米。
草根越剧版
新设六位街坊,并通过他们把《箍桶记》和《相骂本》两个几乎独立的折子戏串连而成为两小时左右的大戏。通过六街坊的议论引出石二,之后双方猜谜打赌,又自然引出石宝宝和九斤"过招"的有趣情节。除此之外, 还增加了九斤和石宝宝桥头约会的一场戏来表现两人之间的爱情。最后一场祠堂会审,是此版本最有别于其他诸家版本之处,也正是这场祠堂会审,将全剧带入了高潮。族长太公成了主审官,众街坊成了衙役,三叔婆、石二成了原告、被告,这种看似荒诞的情节,却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至于一些细小而令人捧腹的情节,诸如"瘸子抬轿”“张箍桶触霉头”“太公赖地请九斤"等插科,和时而歌队时而人物的六街坊的进进出出等音乐剧元素的运用,则都是为这出草根戏增添的新彩,也都在演出中达到了预期的剧场效果。
主要角色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草根版《九斤姑娘》
主创团队
以上资料来源于
剧本创作
钱林森、邵建伟、王小菁改编的版本是根据 100 多年前梅朵阿顺班的手抄本改编而成,其将改编整理后的《九斤姑娘》定位为“草根越剧”。此版本通过遵循 "草根越剧"的创作理念,颠覆了传统改编中的道德评判,强化了民间喜剧色彩。
整部作品中,“九斤”是剧本主线角色之一。她出身普通,母亲早逝。从小,她就和做箍桶的父亲相依为命。她聪明、能干、善良,这些品质在剧中每个小故事中都有所体现。她猜谜语、猜桶名、帮助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她的智慧。石二也是主角之一。他爱占邻居的便宜,但如此狡猾之人却也有遇到蛮不讲理之人而束手无策的时候以至于不得不请九斤来帮忙。围绕两位主人公开展的故事构成了这部剧的主逻辑线,戏剧情节得以开展。
同时,改剧本也新加入的六位街坊,也正是他们使得《箍桶记》及《相骂本》这两部几乎独立的作品得以被编织成一部两小时的戏剧。通过六街坊的议论引出石二,之后双方猜谜打赌,又自然引出石宝宝和九斤"过招"的有趣情节。除此之外, 还增加了九斤和石宝宝桥头约会的一场戏来表现两人之间的爱情。最后一场聂氏宗祠会审,是此版本最有别于其他诸家版本之处,也正是这场祠堂会审,将全剧带入了高潮。族长太公成了主审官,众街坊成了衙役,三叔婆、石二成了原告、被告,这种看似荒诞的情节,却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至于一些细小而令人捧腹的情节,诸如"瘸子抬轿”“张箍桶触霉头”“太公赖地请九斤"等插科,和时而歌队时而人物的六街坊的进进出出等音乐剧元素的运用,则都是为这出草根戏增添的新彩,也都在演出中达到了预期的剧场效果。
服装道具
《九斤姑娘》的服装道具设计从杨柳青的民俗画中汲取灵感,强调色彩和装饰图案。这部剧运用多种元素手段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不同人物的服饰上,采用了少数民族、戏曲、剪纸、版画和漫画中的各种图案。例如,聪明伶俐可爱的九斤姑娘和憨厚善良的张箍桶选择了少数民族图案;狡猾古怪石二身上使用了戏曲团纹花样;三快、四快使用了民俗纹样;街坊,杂货店老板是版画的木鱼图案,古玩店老板使用了古钱币图案,馒头店老板运营剪纸碗纹,而酒店老板则是酒勺纹样。
舞台美术
《九斤姑娘》剧中展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民风民俗,居民间的家长里短以及日常生活形态。因此,整场演出的舞美风格被确定为古朴、灵动、清丽、逸情。整场剧目的舞台设计都试图通过舞台设计来表达情感。
风雨长廊
由于江南水乡雨量充沛,在水乡中的风雨长廊不仅是非常实用和常见的建筑,也是古城居民休息纳凉和人际交流的场所。长廊造型古朴,风貌至今犹存。
排门板
江南古镇是商业经济的产物,前人依河建市,排门板就代表着经商之道。因此,排门板可以看做是市场的写照,既隐喻了市场,又凸显了江南人忙碌的生活充满闲情逸趣。
石板路和小石桥
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巷是水乡地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着河道拾级而建,将古道引向远方,它连接着碧水上形态各异的石桥。透过桥洞,可以看到桥上不同位置的石桥和桥前的桥影,形成桥中桥、洞外水天一色的画面。
古城风光
水乡建筑以水为邻,粉墙黛瓦采用江南民居风格的设计,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木质门窗上刷的是桐油漆,是一种类似于老木头原本的颜色。
油菜花
在舞台上布置油菜花田,展现了江南春天时的景色。
木窗格花
每座老宅都有不同的格子门窗,它们的装饰千变万化。
祠堂
它是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辈的地方。在造型上,采用了粗大的树干作为建筑的框架,在保持通透的景致的同时,突出它的古朴和坚固。
以上图片来源于
作品鉴赏
草根越剧《九斤姑娘》
主题思想
新版《九斤姑娘》通过讲述九斤姑娘与邻里间互帮互助、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现出一部充满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的戏剧。其弱化了道德评判部分,增加了搞笑元素,强化了喜剧色彩。该片描绘了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江南浙东小镇的农民生活,以箍桶匠之女九斤为主线,用活泼的主调传达了九斤的聪明才智,成为颇受市场欢迎的乡村小戏。
情节设计
拉开大幕, 舞台上出现了一排集市式的各种小店, 每个小店的店主又以不同店的特色为背景和视线来描绘戏中主角九斤姑娘的对立面石二佬的刁钻智慧。
本剧中还有一场戏是 "月夜桥头 "上九斤与石宝宝的爱情戏。这是一出与众不同的生旦戏,虽然是爱情,但他们没有父母之命,而是自由恋爱。这场“桥头邂逅”,表现出九斤不仅聪明善良,而且有情有义。在以往传统戏剧中,九斤姑娘主要被塑造成与石二郎斗智斗勇的形象,而有了新版本的这场”月夜桥头的相会”,更多了几分闺门旦的味道。让观众感受到了九斤的成熟,多情多艺,以及处理自己感情问题时的大智慧。
全剧的最后一场戏好像是一场闹剧——舞台上的所有人物都被三叔婆的无理取闹弄得哭笑不得、无可奈何, 那位平时很威风的族长, 此时威风不起来了, 反被三叔婆撒野从座位上拉了下来。观众也看出来三叔婆是在敲竹杠, 但就是拿她没办法, 包括那位一向自恃心高气傲、自以为是的石二佬也被三叔婆弄得一筹莫展, 节节败退, 眼看场上没有一个人能对付得了这位三叔婆, 就在观众们翘首以盼中, 九斤姑娘终于出场了。九斤姑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句唱腔, 每一个表演都紧紧地牵动着观众的心。这场戏成了全剧的高潮也就十分自然了。
唱腔调式
《九斤姑娘》传承了越剧传统演唱技术。剧目将活泼睿智的九斤姑娘的嗓音与坚毅质朴的“呤哦北调”相结合,又将陈箍桶正直真诚的嗓音与高亢豪放的“呤哦北调”相结合,以及将古朴简约的“四工合调”与石二刁钻势利的嗓音相结合和将悲伤平缓的“哀哀调”融化在老族长世俗无奈的唱腔上。这样,每个角色的音乐表现都能被突出,越剧的传统古腔也可被激活。通过板式扩展、调式转换、节奏对比、速度变化、近缘吸纳、横向借鉴等重要的创造性作曲手法,将传统老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传统老腔再次焕发艺术光彩,为现代观众所接受。另外,还在曲调上融合了绍兴市莲花落、绍剧三五七的音乐元素,而语言上大胆采用了绍兴方言。
重要演出
参考资料来源
作品影响
荣誉
参考资料:
影响
《九斤姑娘》是越剧早期传统作品,是学习越剧的演员用来打基础的戏。1960年,由上海越剧院学馆整理演出的教材剧目《九斤姑娘》,从石二求亲开始,到九斤的拒绝结束。该剧剧本被收入 1959 年出版的《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竹芳森陈鸿钧(执笔)整理的《箍桶记》剧本发表于 1960 年第二期《上海戏剧》。1979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以《九斤姑娘》为名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2008年浙江越剧团根据早期越剧剧目整理改编了草根越剧《九斤姑娘》,他们大大地丰富了原剧,使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剧目变得富有当代气息。这是在中国戏曲“都市化”和“文人化”潮流下,找回传统、重拾剧种根本特色的一次有益探索。
作品评价
新版越剧《九斤姑娘》那富有意义的寻找、传承与出新,是值得尊敬的。---戏剧专家孙豹隐
事隔几十年,每当想起越剧《九斤姑娘》,无论是它的富有特色的唱腔还是活泼伶俐的表演以及乡情乡味的形式,依然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国家一级演员蔡正仁
相关作品
唱片
1936 年11月,高亭唱片公司发行了由张雪芳和张瑞丰演唱的《相骂本》唱片。
电视剧
1986年,改编成戏曲电视剧,由浙江越剧院电视部、浙江电视台拍摄,由梁永璋方海如编剧, 张蓉桦 、江涛导演,该剧获第8届全国优秀电视剧“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2届全国戏曲电视剧“长城奖”一等奖。
动画
动画版九斤姑娘的造型经过反复修改调整。在《十只桶》中作者将她设计成两个半头身的卡通比例,但在《我格祖父会起早》中,作者将其设计成五个头身比例的姑娘,五官中夸大了眼睛的比例,使其更具国际卡通风格特点。而九斤姑娘属小花旦,在服饰上选择了短袄、棉裤、短衣、饭单(即围裙)、四喜带(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等传统戏曲样式;在装扮上,虽然九斤姑娘出生于平常百姓家,但为求戏曲的视觉观赏性,两集设计中都采用了极具典型戏曲元素的“水钻头面”,并在后期增强耀眼的闪光效果,以表现九斤的角色特点。
以上图片来源于
戏曲
浙江越剧团的新戏《五市街风情》虽然剧情取自《九斤姑娘》,但有许多创新之处,可以说是一出新戏,被称为《九斤姑娘》第二季。该剧于 2013年7月27日在杭州剧院首演。由马誉嘉接替王滨梅出演新版《九斤姑娘》。导演杨小青说:“仍然是越剧,但加强了歌舞性。” 此外,女孩九斤摇身一变成了少妇。“结婚后的她更加成熟,更有心计,但还是保持着她善良的心和爽快的性格。”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故事背景
创作过程
剧情介绍
演出版本
梅朵阿顺班版本
20世纪50年代改编本
草根越剧版
主要角色
幕后制作
草根版《九斤姑娘》
主创团队
剧本创作
服装道具
舞台美术
风雨长廊
排门板
石板路和小石桥
古城风光
油菜花
木窗格花
祠堂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情节设计
唱腔调式
重要演出
作品影响
荣誉
影响
作品评价
相关作品
唱片
电视剧
动画
戏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