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位于尖沙咀弥敦道134号A,负责香港的气象观测、地震、授时、天文及辐射监测等工作,并向香港居民发出相关警告。
香港天文台现任天文台台长陈柏纬。由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提议1883年建成。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天文台改名香港天文台。2013年正式推出天文台吉祥物,4年后被认可为百年观测站。
2021年香港天文台高空观测站成为全球首个获
世界气象组织认证的百年高空观测站。
历史沿革
初步成立
1879年英国皇家学会提出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一个天文台,1882年意见被采纳,首任天文台台长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在1883年夏天抵港,同年香港天文台建成,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气象观测、地磁观测、根据
天文观测报导时间和发出
热带气旋警告。这些服务很快受到重视,1887年天文台首任台长杜伯克博士在
维多利亚港首次以自录仪器测量
潮汐。 1887、1888和1889年的潮汐记录成为英国海军部自1893年起在
潮汐表上公布的香港潮汐预测的基础。1912年天文台获得英皇佐治五世颁发的“皇家天文台”称号,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才复称“香港天文台”。1915年开始提供船舶
天气预报的无线广播。1924年首次利用飞机探测高空温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占领
香港特别行政区,天文台日常的天气观测被迫搁置。但是凭着几位被日军俘虏的职员的信念,天文台仍然在断断续续地维持部分天气观测工作,1948年,天文台加入了国际气象组织(IMO),即
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前身,从此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香港电台在1953年4月11日开始每小时播出6响报时信号 。首次在
南海航行的志愿观测船上利用测风气球探测高空风向及风力。1963年天文台采纳世界气象组织的决议,负起收集区域内海洋气象资料的责任,及每年出版海洋气候摘要。1975年,天文台与中国气象局在北京签署协议,建立一条气象
电报电路连接北京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电脑系统,让香港与中国内地多了一条宝贵的纽带。1984年首两个用作提供公众天气服务的
气象站于天文台总部及沙田建立,而另一个用作提供航空气象服务的自动气象站亦于
赤鱲角投入运作。3年后设立环境辐射监测计划。天文台科学主任开始主持电视天气节目。1996年,天文台设立网页,成立天文台之友,加强市民和天文台的沟通及提高市民对天气服务的认识,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香港回归后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天文台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次年多普勒雷达投入运作,1999年天文台添置了一部
超级计算机,用作运行一套高分辨率
天气预报数值模式(业务区域谱模式),以加强预测暴雨的能力。天文台开始运行其自行开发的「小涡旋」临近预报系统。开始发出寒冷天气警告,开始提供
紫外线指数。天文台与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签订航空气象服务长期技术
合作备忘录。2002年由
世界气象组织主办,香港天文台开发和管理的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网站正式开始运作。是世界上首个涵盖全球各大城市官方天气预报的网站。2006年天文台推出紫外线指数预测服务。天文台就吕宋海峡发生猛烈地震引发的
海啸首次发出了海啸报告。天文台运作首个气候预测模式,以支持为市民提供季度气候预报的工作。2013年正式推出天文台吉祥物,4年后被认可为百年观测站。2021年位于香港何文田京士柏的天文台高空观测站6月获世界气象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个获认证的百年高空观测站。
工作范围
香港天文台的工作范围如公众天气服务、航空气象服务、辐射及气象测量服务、
信息技术服务等。
天气服务
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气象中心每日24小时工作,向公众发放最新的天气消息,包括香港各区最高及最低气温、分区气温、
相对湿度、降雨量、
潮汐资料、
紫外线指数、风速、气压等资讯。此外天文台还会预测未来7日的天气概况。而每当恶劣天气出现时,天文台便会因应情况而发出不同的天气警告信号,提醒市民做好相应措施。
气候
香港天文台负责研究香港的气候,通过气候数据服务对各个气象监测站的信息进行监测、监察。提供气候数据服务,设置警告及信号数据库,并且对特殊
天气现象形成统计数据,做出气候预报、季度预报、全年展望等。
辐射监测
香港天文台自1961年起开始监测辐射,并于1987年将辐射监测工作扩展成为一项全面性的环境辐射监测计划,直到现时为止,天文台设立的辐射监测网络共有十个固定监测站,除此以外,天文台亦会定期利用一辆由货车改装而成装有辐射测量仪器的车在偏远地区进行陆上巡测。而空中巡测方面,天文台亦会利用直升机在香港及邻近海域进行巡测。然后分析巡测所得之样本及数据,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天文授时
香港天文台负责管理的香港时间(缩写HKT)是香港所采用的
时间标准。
香港特别行政区时间全年比
UTC快8小时,即是与位于UTC+8
时区的国家及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一致。香港时间准确度为每日1微秒以内。香港天文台现时透过时间服务器、自动资料查询系统及公营
香港电台报时信号广播提供对时服务。
预测警告
预告地震
香港远离
地震带,发生大地震机会很微,香港天文台平均每年记录约两次有感地震,天文台还会监察由
海底地震所引发之
海啸,一旦预测发生可能影响香港的海啸,有需要时便会向公众发出海啸警告及报告。记录
潮汐、地磁、
太空天气等。
发布警告
香港天文台设置
风球预测暴雨,发布暴雨警告,1号风球表示距离香港约800km范围内有
热带气旋活动,可能影响香港。3号风球代表
香港特别行政区近
地平线处已出现或将要出现持续风力41~62km/h的
强风,
阵风可能超过110km/h。8号风球具体分为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烈风或暴风。当香港近
海平面持续风力达63~117km/h,阵风可能超过180km/h,并且未来风力还将持续时,会悬挂8号风球。9号风球则表示当地正遭受烈风、甚至暴风,且风力已经加强或将要加强。
发布寒冷天气警告,提示人们应注意保暖,多穿御寒衣物,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有独居的长者或慢性病患者,为其提供帮助等。
发布火灾等警告,天文台发出火灾危险警告旨在提醒市民在火灾风险较高的日子注意防火,以保障人命和财产。在特别节日(如
清明节、
中秋节及
重阳节)当天及其前后,一般出现较多火灾。
行政管理
前任台长
参考资料
现任人员
时间截止2023年9月
文化
抱负
以科学保障生命安全,共创美好社会,成为卓越典范。
使命
透过科学、创新和多元合作,提供以人为本的气象及相关的优质服务,并提高社会防御天灾及应变的能力。
信念
竭诚服务、用心关怀、灵活创新、热诚不减、培育传承、群策群力、追求卓越。
社会责任
提供关怀服务
香港天文台会提供一些特殊服务,照顾弱势群体及伤残人士,选择一些残疾人士及精神康复者。同时拥有一队由热心同事组成的义工队,在工余时间帮助老弱和有需要的人士。尊重环境,并订立环境政策,保育天文台的自然环境及
文化遗产。为实践良好的室内空气质素管理,全部合资格的处所均已参加室内空气质素检定计划及定期评核其室内空气质素。香港天文台会经常举办一系列的外展及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有一支超过25人的气候变化演讲队,加深市民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的认识。
发布短片
香港天文台2023年9月8日推出新一辑
雷暴相关灾害的电视宣传短片及电台宣传声带,提高市民对雷暴的认识及防灾意识。
开放日活动
2016年3月香港天文台开放日第一天就接待6000多人,粉丝可在开放日参观各种预测天气的先进设施,听取工作人员讲解电视天气节目的制作过程,儿童还有机会化身“天气先生”或“天气小姐”,报告天气。专业人士以气候变化为主题,介绍香港天文台如何运用崭新高科技提供服务,应对全球暖化和
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现场设
摊位游戏、防止降雨强度检测器和测风气球等设备,让参观者多了解有关知识。香港天文台台长和天文台吉祥物“度天队长”在现场与参观者合照,希望这样的活动让港人特别是儿童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2023年3月25日香港天文台举行开放日活动,介绍天文台的工作,并庆祝成立140周年。开放日采用今年
世界气象日的“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主题,设置展览以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认识,并介绍天文台如何应用崭新科技提供各项服务,包括
天气预报、航空气象、微气候监测及辐射监测。
获得荣誉
相关预警
热带风暴“狮子山”袭港,香港天文台2021年10月8日清晨发出3号强风信号,其后又发出红色、黑色暴雨警告。
2023年8月30日,香港天文台消息
热带气旋“苏拉”会在今明两日横过
南海东北部,移向
广东省东部沿岸。香港天文台在当日黄昏发出一号戒备信号。
2023年9月14日早上5时55分发布红色
暴雨预警信号。随后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宣布,所有上午校及
全日制学校当天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