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舞
爱尔兰的传统的踢踏舞舞剧
《大河之舞》(Riverdance),世界著名的踢踏舞剧,爱尔兰国宝,世界顶级演出之一,起源于1994年4月30日。该舞剧是欧洲歌唱大赛节目过场时段的7分钟踢踏舞蹈表演,由于深受观众喜爱, 作曲比尔·维兰 ,导演约翰·麦克科甘和制作人墨娅·多尔迪等爱尔兰优秀艺术家将其改编成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目前,该舞剧有两部作品,分别命名为《大河之舞》《舞起狂澜》。
《大河之舞》讲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在种种苦难后重建家园的历史以及爱尔兰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旅程。它将自身的爱尔兰特色的踢踏舞与其他民族如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纽约风格的架子鼓踢踏舞等舞蹈的特色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踢踏舞节目。在表演中,舞者通过别出心裁的舞蹈语言给观众带去深刻的印象,让观众感受到了爱尔兰祖先的乐观精神。
截止到2017年12月,《大河之舞》走遍117个国家和地区,为425位国家元首表演,蝉联22年全球舞蹈票房冠军,10年中国演出市场冠军,其票房遥遥领先亚军1.7倍。全球票房累计30亿,演出总行程达700000英里,全球巡演超过18000场。1997年被评为格莱美奖《年度最佳音乐剧》。
创作背景
舞蹈起源
爱尔兰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包括吉格舞,里尔舞和角笛舞。吉格舞是一种轻快活泼的快步舞蹈,角笛舞又称霍恩派普斯舞,即水手舞,是爱尔兰水手跳的舞蹈。这两种舞蹈的共同特点是舞者穿着木底鞋跳舞,用木底鞋底踏出复杂的节奏。因此,爱尔兰人又将这两种舞蹈统称为木鞋舞。19世纪, 爱尔兰的木鞋舞传到美国,由美国黑人把它和西班牙一种以脚部技巧著称的即兴舞蹈, 以及黑人舞蹈的舞步和切分节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美国风格的舞蹈——踢踏舞
文化背景
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里,英格兰人通常将在田园中生活的爱尔兰人与“野蛮人”相联系。爱尔兰移民中有很多人到达了北美新大陆,成为美国最大的移民集团之一。他们刚刚到新大陆时,大多数人都从事一些繁重而地位低下的职业,如修铁路、造大桥、建造房屋等。爱尔兰移民在忍受痛苦中,领悟和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通过一代代移民后裔的努力,逐渐取得了新移民社会中更高的地位,越来越多的爱尔兰移民后裔成为美国社会的成功人士。著名的肯尼迪家族就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约翰·肯尼迪的成功也成为美国爱尔兰移民建构和确立自己新的双重认同的重要契机。在这种认同中,他们既是美国人,又是爱尔兰后裔。在《大河之舞》中,作为主体的爱尔兰创编者将爱尔兰和南美洲的田园风光的叙事结构转变为一种反抗式的话语,表达爱尔兰人的自我,颂扬爱尔兰文化的自然天成。
爱尔兰艺术家是通过美国文化重塑自身的民族文化,现代化与经典化结合的经典案例,《大河之舞》创作者原想表达的善恶的主题,民族的历史和与大自然的抗争,经历战争饥荒等苦难后重建家园的艰难。抒发爱尔兰民族对生命对爱情的热爱与追求、对祖国对家乡的浓厚感情,在这里全部化成了强冲击力的舞蹈动作和舞台感情宣泄。
舞剧起源
1994年4月30日在都柏林举办的欧洲电视歌唱大赛中,《大河之舞》是过场时段的7分钟踢踏舞蹈表演。由于深受观众喜爱, 作曲比尔·维兰 ,导演约翰·麦克科甘和制作人墨娅·多尔迪等诸多爱尔兰优秀艺术家根据爱尔兰管弦乐单曲将其改编成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1995年2月在都柏林尖峰剧院首次上演。
内容简介
上半场
在一个原始充满神奇力量的世界里,爱尔兰的祖先体验着恐惧和喜悦,他们利用火,树木和水建立起家园。他们把世界看做是一个充满神奇力量的地方,他们的歌声,他们的舞蹈和他们的故事与这神奇的力量融为一体。
第一幕 与太阳共舞
太阳赋予生命,光和火,太阳是清晨的一缕光线,明亮且令人激动。
第二幕 心灵的哭泣
三文鱼的逆流游行同样也是一种原始的未解之谜,它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本能的追求,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渴望。我们从人类开始就把这种意念写进了歌里。
第三幕 康迪斯·凯瑟琳
性感、慈爱、独立和坚韧是女性的力量,女性们在舞蹈中赞美这些属于她们自己的力量,并在舞蹈中体现出对男性所拥有的力量的挑战。
第四幕 致库·丘林的挽歌
笛子独奏哀悼古时代的勇士,阿尔斯特的英雄---库丘林出场。
第五幕 雷电
自然界强大的力量超越了人类的控制范围,也超越了人类的想象。那些勇敢地站出来与之抗衡的人有着无与伦比的勇气,他们永远不会被打败。
第六幕 Shivna 神话
疯子Sweeney、Suibhne和Shivna的神话故事从中世纪起就在爱尔兰流传开来。在自身力量和外界力量的驱使下,他独自在月亮的力量下绝望地舞动。
第七幕 火舞
在古爱尔兰,火,自豪和美却来源于南部的太阳国。太阳把它自身的力量蕴于舞者的激情里。
第八幕 走进春天——收获
季节的车轮慢慢转动,从收获到寂静的冬天,到充满奇迹的春天,在充满新生和兴奋的季节里,整个世界有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九幕 大河之舞
我们的故事从追忆黄河女开始,当大河流淌过大地时,我们的故事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发生。当大河的力量不断增长,当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当人们不断地了解自己。我们的故事也不断地发展,直到它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喜悦的颂歌遍及整个世界。
下半场
战争,饥荒和奴隶制度割断了人与自然的原始的纽带,搅乱了整个人类社会,并改变了土著居民的历史。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学会了去保护我们所珍视的东西,去适应他人,去学着以其他的新的方式保留自己的风格,去拥抱新的勇气,被社会遗弃成为暂时的孤儿,我们学会了如何融入社会。
第十幕 梦醒美洲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饥饿和饥荒和理想驱使爱尔兰人背井离乡,越过大西洋来到一个新的世界。有情人因此被拆散,家庭和社会也渐渐破裂。
第十一幕 准备起飞
当这些被迫背井离乡的人们面对分别的心碎,他们的灵魂经常涌起一股坚定的希望,他们坚信会战胜困难找到美好的生活。
第十二幕 新世界的劳工
在后来的文化融合过程中,这些移民发现:相比各种文化的不同形式而言,人们的经历和表达方式更具有意义。
第十三幕 家乡的中心地区
移民的孩子总是牵挂着家乡,他们总是期盼着回家。他们带来的是长期保留下来的意念:我们是我们的过去,我们是我们的。带着新的自信和自豪,这些孩子把值得珍藏的记忆带回家乡。经历了漫漫旅途回到故乡,而更加多姿多彩的新的旅途才刚刚开始。
尾声
我们同种,我们同族,我们同声相和,我们的音乐声遏行云,在音乐的天堂里,我们神游世界……我们相依相伴,我们无比强大。
幕后制作
主创团队
《大河之舞》的总策划爱尔兰国家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墨娅·多尔迪,电视台安排她全面负责制作1994年欧洲歌曲大奖赛节目。然而,使她感兴趣的并不是那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歌曲大赛本身,而是中间插入的几分钟节目。她要通过节目向人们展现爱尔兰音乐舞蹈的当代风采。约翰·麦克科甘同意了她的想法,并在之后担任了艺术指导与导演。
并且墨娅·多尔迪找到作曲家比尔·威兰为节目作曲,他在作曲时的灵感来自于黄河长流不息的生命——在源头,它如此宁静;在大地,它与土地相撞,却又哺育、滋养它;在入海口,它咆哮着,向着大海奔流而去。因此,在“大河之舞”的开场,合唱队唱着歌静静地入场,终场前,全体演员上场,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他给这个节目起了个名字“大河之舞”。
采集素材
为了将七分钟的表演延长至两小时,维兰(作曲家)、多尔迪(制作人)、麦克科甘(艺术指导)三人首先想好了一个宏大的“开场”及“结尾”,然后再往中间填充内容。舞蹈以布特勒和弗兰特利两位明星以及电视里跳爱尔兰传统民间舞的那些群舞演员为主,但作为一台两小时的舞台节目还要通过舞蹈来表达一种共同的经验。维兰、多尔迪、弗兰特利开始在欧洲寻找人才和素材。
他们第一站到了西班牙塞维利亚的文化之都安达露西亚,在那里他们见到了西班牙最有名的弗拉门戈舞蹈家玛丽亚·帕吉斯。多尔迪和维兰认为,如果帕吉斯和弗兰特利可以在“大河之舞”中结合起来,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之后,这一行三人又去了匈牙利,虽然在那里没有找到合适的舞蹈家,但是约翰·麦克科甘收到一盘录像带,内容体现了民间舞蹈和古典舞的结合,既有惊人的技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演员是三男三女,来自莫斯科著名的莫伊塞耶夫舞团。这盘带子使创作小组喜出望外,这正是他们想要的东西。维兰认为,宗教音乐应该成为“大河之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特意从美国亚特兰大请来一个福音合唱团参与演出。下半场节目的舞蹈必须与爱尔兰舞蹈家所表演的舞蹈有所不同,形成对比,于是从美国请来三位黑人踢踏舞演员。
舞台设计
《大河之舞》的布景以自然景象为主要展示对象,独具特色的爱尔兰踢踏舞被置于日月星辰、河流山川、村庄田野之中,再现了爱尔兰人民崇尚生命、热爱自然的民族精神。灯光的运用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大面积的蓝色灯光基调,象征天空与大海,且体现出深浅层次的变化;给人以柔和,典雅的视觉感受。红、黄、灰等辅助光线色调,如阳光、火焰、田野,象征生命的律动与气息。比如在第七幕的《火舞》中,渐亮的灯光中滚滚燃烧的烈火充满整个舞台,就像无数跃动的生灵。
《大河之舞》的审美冲击在于它并没有保留爱尔兰舞蹈的即兴与随意性,而是整齐划一的动作给观众带去了深刻的印象。传统的爱尔兰木鞋舞动作灵活多变,错综复杂但精确到位。以往跳爱尔兰木鞋舞民间的舞者往往身体笔直,两手下垂,面部毫无表现。而《大河之舞》的创作者将爱尔兰人民的热情,幽默和乐天派性格融合在一起,将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宣泄出来。带有浓郁的爱尔兰民族特色,同时也融入了弗拉门戈舞、俄罗斯民族舞蹈现代舞、美式踢踏舞等众多舞蹈精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踢踏舞表演盛会。每一个 "踢踏" 步和传出的 "踢踏" 声都体现出了生命的律动与心灵的激荡,这种感情的"舞动" 最终迸发出无与伦比的穿透力和震撼感。
演出耗材
《大河之舞》舞团共有1200位舞者加入过演出团,她们为了精彩的表演,积极学习踢踏舞表演,累积学习踢踏舞年份长达19500年。演出时用过360000双舞鞋,穿过9000套服装。喝掉15万加仑矿泉水;为增加体力,已吃掉48000磅的蛋白巧克力。由于舞者受伤,物理治疗室已用了38400卷弹性绷带。
演出耗损10000个舞台灯泡,15500条吉他贝斯小提琴琴弦。为了舞台效果,用掉450万磅干冰。
全球演出超过18000场,(音乐剧专业《猫》用了22年演出7000场)走遍117个国家的2317个城市和地区,超过3600万观众现场观看了大河之舞的演出。全球票房累计30亿英镑,蝉联22年全球票房榜首。巡回演出里程超过70000英里,彩排时间已达72000小时。
艺术鉴赏
《大河之舞》走出了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趋同壁垒,找回了自己的民族之根, 并通过民族之根将自身推向世界。 在同现代化的结合中,让人们看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 民族文化不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逝。
作品主题
崇拜太阳
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凡是阳光照耀到的地方,都存在太阳崇拜。太阳是生命之神的象征, 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最令人敬仰、最切身也是最重要的宇宙参照,从太阳延伸出来的符号也成为人类艺术史中经久不衰的象征图式。舞者从“◎”到“⊕”、从“十”到“○”队形的变化是太阳文化符号的外化与展示。舞者Rocio Montoya身着红裙,在烈焰下起舞, 肩、胸与头、颈、手臂之间的扭动和对抗,炯炯有神的目光、势不可挡的脚下节奏都表现出太阳把自身的力量全部蕴于舞者的激情里, 完美地展示了爱尔兰古国如太阳般的热情与力量。太阳崇拜作为自然万物有灵观念的一种形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体现出了原始初民对于光明与温暖的渴望,对种族繁衍的强烈企盼以及对神灵的崇拜。
乐观精神
“梦醒美洲”“准备起飞”等几场表演体现出了爱尔兰人乐观的精神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在第十幕“梦醒美洲”中,一群年轻人在农庄里欢快地舞蹈, 以轻快的步伐不断变换着舞蹈队形, 这是对爱情的表达和自由生活的赞美 ;“准备起飞”是歌与舞的结合, 歌声表达对新大陆美好生活的信心, 插入的爱尔兰民间舞蹈则进一步凸显出爱尔兰文化和族群认同的力量。
舞蹈语言
从动作语言上看,创作者运用了一种巧妙的舞蹈语言, 即“舞蹈对话”。正因为《大河之舞》运用了踢踏进行对话, 使得本段尤为精彩。在对话中,一个演员的舞步充满了复杂的变化, 另一个演员的进度则渐长渐慢,这在节奏处理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而两人在对跳时,又似乎在做一种较量,胜负难分。
从调度语言上看,《大河之舞》中大量运用直线组成各种形状的调度。直排跳踢踏舞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直排就是《大河之舞》中的一个亮点。 因为一种直线的东西会让人有一种直观的感觉,同时也给这个剧目注入了一种较为感性的魅力,不仅使演员焕发新的精神和活力,也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冲击。在《大河之舞》快结尾再次用到这个直排时,观众已达到了一种疯狂的状态。
舞台表现
《大河之舞》的布景将其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全场采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村庄等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气息的实在物质作为布景。不仅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展现得尽善尽美, 还使演员和布景融合在了一起,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而此时的观众更是在布景的提示下, 深刻地理解了演员所要表达的理想、内容, 更有一种身临其境、驰骋忘归的生命体验。《大河之舞》在灯光的处理上独具特色。整场演出中以蓝色的灯光作为基调,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 柔和而不失风趣。给观众一种犹如置身于天空或是大海怀抱中的感觉, 不仅亲切而且舒适。辅之以红、黄、灰等各式灯光, 有一种生命气息的跳跃之感。如剧中第一场第七幕的《火舞》, 灯光渐亮,舞台处于一片滚滚燃烧的烈火之中,好像无数个生命在跳动一样。此时, 一个红的发黑的影子闪了出来进行着生命的律动:那不仅仅是一个影子, 那是火的精灵。慢慢的, 火的精灵从火海中走了出来, 而在这时那团火也慢慢逝去只留下精灵在极尽妖艳的舞动着。而这种强烈的视觉上的对比和冲击也在观众的心中掀起波澜。
音乐特色
《大河之舞》伴奏的器乐和人声无比完美地结合起来, 使爱尔兰传统音乐的旋律诞生出了新的灵魂。悠扬苍凉的爱尔兰风笛延续着古老的情怀, 激扬的小提琴挑动着人们敏感的心弦, 观众们被爱尔兰的文化和历史感动。让人不可抑止的淹没在爱尔兰式的感伤和悸动之中。还有那行云流水般的, 如同天籁之音的人声吟唱, 就像春寒的清晨那发凉的空气, 可以逸散一切纷乱的思绪。
重要演出
作品影响
早期的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文化的一个载体, 但是《大河之舞》在唤起大众的同时, 也引起爱尔兰踢踏舞的全球同质化。面对再创造的《大河之舞》, 性感的短裙并不是凯特人符号, 更不能表示爱尔兰人的身份。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 他们坚信《大河之舞》是爱尔兰传统的踢踏舞, 这种看法甚至会给传统的爱尔兰踢踏舞带来误解。
《大河之舞》在来中原地区演出前,曾在世界四大洲18个国家演出过2630场,观众超过了1500万人,而从电视中欣赏《大河之舞》的观众更达到12亿之多。《大河之舞》曾在全球创造了5.5亿美元的票房神话。《大河之舞》在爱尔兰文化认同的建构中正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当代爱尔兰文化的代表作。
1995年在都柏林尖峰剧院首演成功后, 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并带动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创造了当代歌舞剧的传奇。贵为爱尔兰国礼,22年时间全球政要必看经典演出——114个国家425位国家元首观看。被称为“世界舞蹈的教科书,”这可以说是爱尔兰艺术家利用美国文化背景重塑氏族文化,并将现代化与民族化巧妙捏合的一个佳例。
荣誉介绍
1996年3月《大河之舞》位列美国公告牌世界音乐排行榜第一名。
1997年被评为格莱美奖《年度最佳音乐剧》。
1998年《大河之舞》成为全美国票房收入最高的综艺演出。
蝉联22年全球舞蹈票房冠军,10年中国演出市场冠军,其票房遥遥领先亚军1.7倍。
第一部在人民大会堂表演的西方剧目,是“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闭幕的压轴节目。
2003年与2014年,两届爱尔兰总统携《大河之舞》节目访华。
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会山举办的圣帕特里克节爱尔兰之友午宴中,《大河之舞》舞团在此表演节目。
作品评价
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执行艺术总监李捍忠表示,《大河之舞》是一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剧的艺术盛宴,它成功地发扬了爱尔兰舞蹈的精华,并且与其他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内容多元且丰富,赏心悦目。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喻文益表示,《大河之舞》已突破了单独的民族风情的韵味,整体上形成了中坚力量。它并非像众多舞蹈剧一样,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舞蹈的始终,而是单纯地利用舞蹈这个身体语言来进行演绎,其表达方式、整体造型、内容传达都有其个性。可以说《大河之舞》蕴含着舞蹈可以表达人文情怀的最独特的方式方法,实现了舞蹈的最基本的功能。正是因为其他舞蹈没有实现这种功能,通过《大河之舞》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解决了观众在精神层面的某种诉求。
“狂飙的速度与节奏,化平凡的基格舞步为神气……” ——安娜·齐斯哥夫(纽约时报)
“究极震撼,回归原始的悸动……呈现完美艺术境界……” ——艾力斯岱尔·麦考利(金融时报)
“声光及至的巨作,不同凡响的震撼……” ——娜汀·穆斯特(泰晤士报)
“气势酣畅淋漓,令人屏息凝神,场面豪迈壮丽,促使心灵升华……” ——麦克·索莫斯(星条日报)
相关作品
《大河之舞Ⅱ舞起狂澜》
《大河之舞Ⅱ舞起狂澜》是《大河之舞》品牌在其巅峰之上进行自我革新,推出的全新力作。《大河之舞Ⅱ舞起狂澜》中除传统踢踏舞的元素外,还融合了阿根廷探戈、西班牙弗拉明戈、拉美SASA舞、美国街舞等世界六大舞种。舞美方面,运用舞台3D投影技术,3面大屏环绕的视觉空间,将营造出汹涌巨浪、翱翔雄鹰、摩登城市,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踢踏舞演员每分钟敲击地板的次数最多可以达到1920下,相当于一秒钟32次,而《大河之舞Ⅱ舞起狂澜》在此基础上突破人类舞蹈速度极限,舞王敲击地板的速度每分钟突破了2100次,达到了惊人的35次/秒,现场观众将领略到汹涌而来的艺术激情与快感。
《大河之舞:动画大冒险》
《大河之舞:动画大冒险》于2021年5月28日在英国上映,该电影的导演是埃蒙·巴特勒大卫·罗森鲍姆。其主题是爱尔兰男孩基根和西班牙女孩莫雅一同来到大角鹿的神话世界,在那里他们学会了欣赏大河之舞,以及通过舞蹈来赞美生命。该片改编自全球顶级演出《大河之舞》,由格莱美奖得主比尔·维兰编写最新音乐。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舞蹈起源
文化背景
舞剧起源
内容简介
上半场
下半场
幕后制作
主创团队
采集素材
舞台设计
演出耗材
艺术鉴赏
作品主题
崇拜太阳
乐观精神
舞蹈语言
舞台表现
音乐特色
重要演出
作品影响
荣誉介绍
作品评价
相关作品
《大河之舞Ⅱ舞起狂澜》
《大河之舞:动画大冒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