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张建国,男,1958年出生于河北省晋州市。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派杰出传人。曾拜著名奚派表演艺术家张荣培先生为师,并长期受教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秉谦先生。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戏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是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
张建国1975年12月毕业于石家庄市地区戏校,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在团里, 他刻苦努力,后被团长、奚门之后奚延宏看中;在奚延宏的大力引荐下, 张建国于1984年拜奚派弟子张荣培为师。1993年调入中国国家京剧院。2001年青年团改成三团,张建国出任团长,即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出道以来,张建国获奖无数,曾获1993年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1996年新剧目调演“程长庚大奖”、2002年获得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2004年获得“优秀表演奖”等。他在舞台上的活跃令沉寂多年的奚派艺术重拾雄风, 观众也因他而爱上了奚派艺术。荣誉的光环给他带来耀眼的华彩,成名后的他致力于京剧的传播和发展,他率先垂范, 带领京剧院团走进大学校园;他年近半百, 依旧连续7天献上7出繁难大戏。2021年2月11日,参加《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参与戏曲《盛世百花园》的表演。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58年7月,出生在河北晋州小樵村一个农民家庭。张建国的父亲是农民,在干活的时候就爱听京剧,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也迷恋上了京剧, 最后由恋而痴。1972年,张建国成功考进了石家庄地区戏校。刚过3个月的试用期, 他便进入了演员最关键的阶段——倒仓。在此期间, 他只能演配角和反面角色。即使如此, 每一次演出他都认真准备。
1975年,毕业后的张建国被分配到石家庄市地区京剧团工作。在这里他遇见了影响他一辈子的恩师——张荣培。张荣培对张建国倾囊相授, 悉心调教, 用十几出戏为张建国打基础, 并从“以字行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的声腔方法及讲求韵律美等方面, 让张建国逐步领悟了奚派艺术之真谛。师徒二人在开始的两年多里, 经常说戏到深夜一两点。张建国学完戏, 在回家的路上, 有车不骑, 一边推车, 一边背戏。有时候到了家, 若还没背完, 就不进家门, 在门外背完才回去。学戏吃苦是众所周知的, 但张建国从不抱怨, 他说“跟师父学的东西很扎实。”
1989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令这个初出茅庐的奚派传人脱颖而出。上海中国剧院邀外地演员赴沪演出, 一位原定被邀者未能出席, 主办人想起了石家庄市的这位青年演员。张建国得到通知后, 马上来到上海市, 凭自己过硬的技艺, 一鸣惊人, 被戏称为“小演员轰动了大上海”。次年, 石家庄京剧团以张建国为主角赴沪公演, 上海观众对奚派艺术及其第三代传人张建国表现出极大兴趣。一次演完《太庙》, 观众经久不散, 竖起拇指叫好, 直至他加唱《失街亭》后才散去。
顶峰时期
1989年在上海一炮打响后,张建国应邀到哈尔滨市大连市青岛市天津市等地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1993年张建国调到中国国家京剧院,此后他拥有了更多在大舞台演出的机会,1999年10月7日参加庆祝国庆五十周年人民剧场戏曲演出、2001年1月1日参加中国京剧院举行的“新世纪演唱会”、2002年2月11日参加春节戏曲晚会、2004年1月22日参加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等;走红后的张建国获奖无数,1990年在上海第二届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奖大赛中,表演传统名剧《打金砖》荣获白玉兰主角奖;1991年在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表演奚派名剧《哭灵牌》并荣获最佳表演奖、1993年在梅兰芳金奖大赛中,以奚派名剧《哭灵牌》和《碰碑》荣获梅兰芳奖、1999年文化部中直院团国庆五十周年评比展演中以《杨门女将》荣获“表演奖”、2001年荣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2004年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评奖中荣获“优秀表演奖”等。
调到北京后,张建国依旧十分挂念自己的师父张荣培,于是他常常石家庄市北京两地跑,只要一有空他就回老家去看师父;后来师母去世后,他还把师父接到北京照顾。
走红后的张建国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依旧刻苦钻研京剧、磨练唱腔、积极思考京剧的未来发展之路,还努力为京剧的发展培养新人才。张建国不仅在戏曲表演方面有颇高的成就,在影视表演上也有造诣。2021年参演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2022年参加《角儿来了》“年年有好戏”(二),2023年9月19日主演的电影《安国夫人》在中国内地上映;这些影视作品都收获了观众的好评。
后期追求
张建国对京剧艺术是十分热爱的。走红后的他十分关注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并且也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提出, 程式是戏剧艺术最主要的展现手段, 不可妄施外科手术, 伤筋动骨, 改革过甚, 京剧将失去自我。张建国带领国家京剧院三团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在唱腔、舞台表演、舞台呈现等方面,给观众带了全新的体验。张建国还致力于京剧文化的传播,年过半百的他还常常带队到世界各地演出,他说想把京剧带到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京剧。
艺术特色
张建国磁性的音色极富感染力, 有着曲尽洞箫的委婉蕴藉之美, 击节聆听, 如闻天籁。看他的演出, 初则人惊其技, 感到赏心悦目, 继而咀之嚼之, 渐觉大有深意大有回味,把人带进了一个境界, 启迪着人们无限的遐思等古人云“有境界者为高格”, 张建国的表演艺术, 庶几当之无愧。
表演特点
在表演上张建国精益求精,他不满足于单纯模仿“奚派”唱腔技巧,而是从分析理解剧情、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入手,采用不同的发声、吐字、韵味、力度、速度以及形体处理。他注重人物心理变化和情感的抒发,充分发挥自己嗓音的自然条件,努力揭示复杂的人物心理。
泸水彝山
《泸水彝山》是张建国近年来在京剧表演创新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泸水彝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了时 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观众审美趣味的改变。这出戏行当齐整,表现手段丰富,唱、念、做、打、舞齐全。 整出戏有多处创新之举,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叙事手法,给观众以时空交错的感觉;张建国还吸纳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表演手段,舞台还充分运用了现代高科技,声、光、电以及真实的流水场面,都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尽管运用了许多创新手法,但在加入新鲜元素的同时,很好地坚持了京剧艺术的本体,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都保留了传统京剧的精华。
借东风
张建国打破以往传统戏中对诸葛亮的“神化”框架,让诸葛亮走下了神坛。他在剧中把唱腔人物化、形象化、情节化,把奚派风格仅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如在“祭江”一折中,他在大段 [反二黄]中运用“假音”和“哭音”。 在“火烧藤甲兵”一场,为准确表达 诸葛亮在决定“烧与不烧”时的心理 活动,将原来的[原板]转[快板], 改为[慢三眼]转[原板]再转[快 板]的递进式板腔结构,使诸葛亮的 情绪随着内心的矛盾不断攀升,直唱 到“进难、退难、难、难、难……”时,将剧情最终推到惨烈的藤甲兵被烧的场面。
白帝城
张建国的表演常有令人猝不及防, 惊魂甫定, 又睹异彩之感。《白帝城》中刘备哭灵唱完闷帘“白盔白甲白旗号”后款步上场, 接唱“哭头”, 踩着锣经大幅度抖右袖、抬左足, 再抖右袖, 尔后双抖袖, 身子微微颤动, 那哀毁的神情, 绝美的功架, 俨然垂暮的王者风范, 把全场观众都给镇住了。接着, 张建国又表演出绝活:刘备被烟熏火烧难以支撑, 身子高跃“起范儿”, 双足蹬空平伸, 人成水平一字,缓缓平躺, “僵尸”落地, 给人的惊诧和美感。
艺术理念
一直以来,张建国秉承“老树开新花”的艺术理念。他先后对两出奚派代表剧目《范进中举》、《白帝城》 在保持原来精华的基础上对剧本、唱词以及舞台上呈现的形式进行了深刻细致的分析。他将此称之为“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大刀阔斧。
他在《范进中举》中,运用唱念技巧,把穷困潦倒30年,多次科考失败的范进中举后的喜而疯癫表现的淋漓尽致,把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禁的知识分子的心态表现得深刻而生动;在《白帝城》中, 从“哭灵牌”到“托孤”,张建国在表现复仇无望而含恨辞世的刘备时, 在唱念上讲求吐字收音,咬字真切, 尽力发挥奚派“错骨不离骨”的耍板唱法,让人觉得如泣如诉,缠绵悱恻, 充满悲壮之意。通过对奚派代表剧目的整理、加工,张建国已突破对奚派艺术的模仿阶段,进入力求体现“委婉细腻、清新雅致”奚派艺术风格的境界。
张建国认为“只有多学、扬长避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艺术才能提 高,才能塑造出有自己风格的艺术形象。” 因此,在保留传统戏的艺术性、完整性、审美性的同时,张建国还向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秉谦先生学习了《赵氏孤儿》《四进士》《审头刺汤》,并对自己所演出的优秀剧目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审视。 在其中增加了时代感,他还根据自己的条件,通过不断的舞台实践,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要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
人物关系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影响与贡献
贡献
张建国是全国政协委员、京昆室成员,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在京剧的传播和京剧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有突出的贡献。
张建国说“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戏曲艺术能否繁荣发展关键在人。”在担任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这个职务以来,在张建国的领导下,成功推出了“三星”计划:这是针对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演员开展的“京剧希望之星”培养计划;还针对一批相对比较成熟的中青年演员推出“京剧之星”推荐演出工作的机会;在张建国的推动下,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京剧之星展演”活动;还专门举办了5场折子戏专场演出,在每场演出结束后都组织专家点评,为演员把脉会诊,助力提高。另外,针对少年儿童推出了“京剧未来之星”计划,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未来的京剧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影响
对京剧的影响
张建国坚信流派对京剧演员很重要,但不能让流派禁锢住了手脚。张建国在保留传统戏完整性、艺术性的同时,还增加了时代感,不仅体现了他对新戏的理解,而且为京剧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多年的舞台经验使他意识到京剧两百多年的发展犹如一条布满枝杈的古树,因此他为京剧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用心沉淀、善于琢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要充分考虑到时代的发展。
对奚派艺术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练习与磨练,张建国逐渐领悟到了奚派艺术的真谛。他在舞台上精彩的演出,使观众接触并爱上了奚派艺术。但张建国并不满足于单纯模仿奚派唱腔,他先后对两出奚派代表剧目《范进中举》《白帝城》的剧本、唱词及舞台呈现进行了改革,从分析理解剧情、人物性格、不同派别入手,采用不同的发声、力度、吐字及形体处理,更加注重人物心理变化和情感抒发,努力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一改革使奚派传统剧目焕然一新。
人物评价
国家京剧院老艺术家曹韵清说:“张建国是奚派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他既有文化人的书卷气、又有农民式的淳厚朴实之风,他超乎寻常地尊重长者,他谦逊待人,心诚意正,这一切都显示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中国国家京剧院导演高牧坤说:“张建国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全国政协京昆室办公室主任赵景发评价张建国说:“他敬畏传统、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发展传统。”
中国传媒大学博导周华斌说:“看了张建国的表演后颇有感触,他虽然是奚派的传承人但不单能演奚派,他是博采众长的;而且在每一次的表演中,他总能很好的融合各个流派,既保持奚派书卷气、内敛的特点,又增加了外扬的内容。”
所获荣誉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师徒之情
奚延宏的大力引荐下, 张建国于1984年拜奚派弟子张荣培为师。在几年时间里, 张荣培倾囊相授, 悉心调教, 用十几出戏为张建国打基础, 并从以字行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的声腔方法及讲求韵律美等方面, 让张建国逐步领会奚派艺术之真谛;他也经常以身作则,亲自为张建国示范每个动作要领。张建国也没有辜负师父的悉心教导,刻苦学习、努力练习。
张建国从拜师之日起就将张荣培视如父亲一样敬重。师父的家务活他帮忙干, 二老衣物也都由张建国的妻子亲自缝补。1988年春节前夕, 张建国夫妇见师父家还在看黑白电视, 虽然那时收入微薄, 但他们商量后决定拿出积攒的3000多元钱为师父家添置了一台彩电, 让二老能够高高兴兴地看“五彩缤纷”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1年, 师母病逝, 张建国夫妇担起了照顾师父的重担。1993年张建国调到北京工作后, 他就把师父接到北京,亲力亲为的照顾师傅。张荣培先生每每谈起这位爱徒总是备感欣慰。
为团付出
2001年,国家京剧院青年团改称中国京剧院三团,张建国出任团长。这意味着从此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如何经营、管理好剧团,怎样将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向社会推广,都成了他要考虑的问题。
张建国担任中国京剧院三团团长以来, 他尽职尽责, 兢兢业业, 顾全大局,团结全团同志。他积极为团里联系演出, 不求回报;他提携团内后人, 为青年演员当配角;他拿出企业家赞助的资金,在团里设立青年演员培养基金;他重视本团管理人才培养, 受到大家的信任和拥护。他曾先后随“心连心艺术团”奔赴西昌卫星发射站等地演出, 还带领本团去大型国企车间、部队军营、“老少边穷”地区慰问演出, 为传播民族文化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尽心尽力。
喜收双徒
2009年1月16日, 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奚派老生传人张建国在京喜收新徒。王旭、黄佳、陶涛、吴佳明四人拜师张建国。
国家京剧院三团响应剧院号召, 积极培养人才,堪称剧院培养青年人才的“黄浦军校”。张建国说:“只有人才培养出来了, 我们钟爱的京剧艺术才可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京剧才可能振兴, 当好‘黄浦军校’校长不容易。这些年来, 我们为培养人才可谓煞费苦心。”张建国此前就已经收过4个徒弟, 艺名中冠“厚”字。现在, 同样是为了京剧的后续力量, 张建国一举收下王旭、黄佳、陶涛、吴佳4人为徒,艺名冠“德”字, 从“厚德载物”中取字, 寓唱戏做人之意, 先“厚德”而后才最后才可能“载物”。
收徒后,张建国十分感慨:“经过那么多年的磨砺, 我们这一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对各自的流派艺术也有了一定的体会。收徒也是为了让青年们少走弯路, 为京剧人才库积蓄力量。”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顶峰时期
后期追求
艺术特色
表演特点
泸水彝山
借东风
白帝城
艺术理念
主要作品
人物关系
影响与贡献
贡献
影响
对京剧的影响
对奚派艺术的影响
人物评价
所获荣誉
相关事件
师徒之情
为团付出
喜收双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