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这一概念是由经济学家
本·伯南克、马克·格特勒和西蒙·吉尔切菲斯特所创造的。它作为一个名词是在1996年三人合作的论文《金融加速器与安全投资转移》(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中正式出现的。由于三位作者的名字首字母分别为B、G、G,因此这个模型常被称为“BGG模型”。
金融加速器理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本身的不完美,信贷市场的微小波动有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理论。
金融加速器理论清晰地展现出,在宏观经济中,经济冲击是怎样通过金融市场放大的,而金融市场的效率又是如何影响金融加速器大小的。金融加速器理论提出,当一家企业遭受经济的正向或负向冲击时,其现金流和净值随之升高或降低,而信贷市场的作用会进一步放大冲击效果。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使得经济波动出现非对称性。“金融加速器”作用越强,经济陷入衰退的程度越深。
基本概念
定义
金融加速器理论是指由于金融市场本身的不完美,信贷市场的微小波动有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理论。
基本思想
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外部融资的代理成本会高于内部融资,企业的投资决策也会受到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例如:一个企业家现在急需一笔钱投资,临时要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一大笔贷款非常困难;但如果他经营的企业自身就有非常充足的现金率,那一切就都很简单。此外,企业家经营企业的资产净值越高,也就越容易用它来抵押贷款。所以外部金融市场越不发达,企业家就越会想办法增加现金流和提高资产净值。然而这两者又是在经济冲击发生时最易受影响的,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投资,直至影响实体经济。
形成原因
二战后,经济危机呈现出两种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是危机期间物价上涨,出现
通货膨胀现象;二是泡沫经济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成为经济危机的前兆。以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为重要特征的金融不稳定性,成为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针对这个问题,1989年,
本·伯南克与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西蒙·吉尔克里斯特(Simon Gilchrist)一起合作完成了《代理成本、净值与经济波动》这篇论文。论文中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的基本思想,它作为一个名词是在1996年三人合作的论文《金融加速器与安全投资转移》(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中正式出现的。由于三位作者的名字首字母分别为B、G、G,因此这个模型常被称为“BGG模型”。通过模拟各种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非对称效应,提出面对资产泡沫时货币政策的选择哲学。
发展
在“金融加速器”理论提出之后,在1999年,
本·伯南克、马克·格特勒与西蒙·吉尔克里斯特把BGG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拓展,研究了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系。在2001年,Simon Hall 采用包含金融加速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企业投资与英国经济中的财务状况之间的相互作用。2004年,杜清源和
龚六堂在RBC模型中引入“金融加速器”来分析金融信贷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2007年
赵振全、于震和刘从金融加速器理论出发,运用门限
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信贷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的非线性关联展开实证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必然逐步走向更加开放的格局。这客观上要求金融加速器理论能够进一步融入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这样才能与现实更贴近,模型的解释力更强。因此,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加速器理论模型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研究
早期宏观研究
本·伯南克、马克·格特勒与西蒙·吉尔克里斯特在提出金融加速器模型之后,1996 年他们把金融加速器机制引入到新
约翰·凯恩斯标准动态模型中,提出了BGG模型。金融加速器机制第一次被纳入主流宏观经济模型,展示了金融加速器在经济波动的作用,从而使金融加速器理论逐渐趋于完善。1999 年,又把BGG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拓展,研究了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系。此后,关于金融加速器理论的宏观研究经历了由封闭经济条件到开放经济条件的发展历程。
封闭经济下的效应研究
2001年,Simon Hall采用包含金融加速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企业投资与英国经济中的财务状况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的投资行为与企业部门的财务健康度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等。2002年,Ichiro运用
日本的数据检验金融加速器机制,模拟了货币政策冲击、技术冲击和需求冲击,发现金融加速器原理能够解释日本投资的波动。2008年,IanChristensen和Ali Dib估计了一个包含金融加速器的粘性价格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以评估金融摩擦对短期冲击影响的传播和扩大的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为金融加速器理论提供了一些定量的证据支持。
2004年,杜清源和
龚六堂在RBC模型中引入“金融加速器”来分析金融信贷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对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他们发现:由于金融加速器的存在,加大了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很可能一点小的波动都会对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2006年,崔光灿在BGG模型基础上,考察了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稳定影响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认为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可以运用金融加速器机制解释由于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宏观经济波动。2007年,
赵振全、于震和刘淼从金融加速器理论出发,运用门限
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信贷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的非线性关联展开实证研究。2009年,李珂和徐湘瑜研究了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他们发现包含金融加速器的模型模拟的结果和中国经济数据拟合得更好,包含金融加速器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
开放经济下的效应研究
2002年,Simon Gilchrist、Jean-Olivier Hairault和Hubert Kempf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模型,以研究货币联盟的作用。他们发现,无论是金融摩擦的存在还是单一货币的使用,都会对外部冲击的国际传播产生重大影响。2003年,Simon Gilchrist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的简单模型,以研究金融市场不完善的作用。他发现,在世界经济中,高杠杆的经济体更容易受到冲击而放缓经济增长。2007年,Certler, Gilchrist 和Natalucc将金融加速器机制引入到小国开放经济环境中,从而揭示了影响产量的企业财务状况与汇率体制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由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中央银行不得不为了维护汇率稳定而被动调整利率或货币供应量,从而产生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外部冲击,使得固定汇率体制下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要大干浮动汇率制下的金融加速器效应。
应用
金融业
金融加速器理论提出,当一家企业遭受经济的正向或负向冲击时,其现金流和净值随之升高或降低,而信贷市场的作用会进一步放大冲击效果。根据这一理论,在商业周期的顶峰,企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度扩张,进而导致企业的投资增加,这也意味着企业对信贷环境的变化变得格外敏感。而当商业周期的扩张阶段结束时,这些过度扩张的企业就会受到经济恶化和信贷紧缩的挤压。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数年中,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为了刺激经济,长期采用低利率政策。这一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上催生了巨大的泡沫,同时也催生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2007年,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大批金融机构出现巨大亏损,甚至濒临倒闭。最终,危机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并蔓延至各行各业。正如
本·伯南克所说,健康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增长,而不利的金融条件则会限制经济的增长潜力。
房地产业
由于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资本密集程度、
资产负债表情况、融资途径符合金融加速器运行机制的内在逻辑,房地产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有不少学者在房地产业的金融加速器效用上进行探索,其中大部分是从房地产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存在性角度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信贷市场监管制度的变动,金融加速器机制加大了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冲击效应。崔光灿运用包含金融加速器的两部门动态宏观模型,考察了以房产价格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其脉冲分析和
方差分解方法实证了以房地产价格波动机制为传导途径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显著存在。且房价变量对信贷供给和真实利率冲击冲击的反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其中
上海市和
江西省和
云南省存在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
辽宁省的最不明显。
制造业
为了探究中国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高科技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差异。通过运用模型、选取企业数据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下,货币政策对高科技小企业投资和净值的影响比对高科技大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中国金融加速器效应存在明显不对称性,表现为对于相同特征的各种外生冲击,经济波动反应在收缩的信贷市场状态下的反应均明显强于信贷市场状态下的反应。西部地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最明显,东部地区的金融加速器效用最弱。在信贷紧缩状态下,货币政策对于各产业产出的影响都增大;要素密集度越高的行业,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
影响与政策
中央银行在实施短期的货币政策时,应该把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看作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目标,而灵活的
通货膨胀基准目标制为中央银行同时实现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两大目标提供了一个统一而有效的货币政策准则。灵活的通货膨胀基准目标制是在一种介于“相机抉择”与“单一规则”之间的货币政策框架,它要求中央银行在保证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独立性的前提下,首先应当致力于维护既定的长期通货膨胀目标,然后在短期内享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灵活度,追求其他的如稳定产出与就业等目标。
相关事件
2022年10月10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 202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
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金融加速器理论的创造者之一),
芝加哥大学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和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以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获奖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一系列现代银行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要有银行,如何使银行在危机中不过于脆弱,以及银行倒闭会怎样加剧金融危机。本•伯南克的分析在规范金融市场和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