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人》是2000年由
玛丽·哈伦执导,
克里斯蒂安·贝尔、
贾斯汀·塞洛克斯、
瑞茜·威瑟斯彭等人担任主演的惊悚电影,由美国和
加拿大联合制片。影片于2000年1月21日在美国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首映,2000年4月14日在北美地区的院线上映。
影片《美国精神病人》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年轻有为的股票经理人帕特里克·贝特曼在努力维持自己上流社会精英分子形象的同时,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轻视与傲慢,于是,感到愤怒和嫉妒的帕特里克·贝特曼开始杀人泄愤,却在杀人的行径中逐渐迷失自我,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真实世界的故事。影片上映后获得了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的特别表彰,
克里斯蒂安·贝尔凭借“帕特里克·贝特曼”一角获得了第7届英国帝国电影奖最佳英国男演员奖的提名。
影片剧情
年仅二十七岁的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特丽莎·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是一位容貌俊朗、年轻富有的
纽约股票经理人。帕特里克·贝特曼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每天他都会早起健身,随后完成繁琐的护肤步骤,以让自己看起来充满精英主义的完美气质。晚上,帕特里克·贝特曼带着自己的未婚妻参与和朋友们的聚餐,在席间他大谈对美国的种族问题和平权运动的看法,维持着他的精英格调。帕特里克·斯图尔特贝特曼的未婚妻伊夫林·威廉斯(
瑞茜·威瑟斯彭 饰)想要去多西亚餐厅,但帕特里克·贝特曼却不够资格预约餐厅的座位,这令他愤怒不已。
第二天在公司中,同事保罗·艾伦(
杰瑞德·莱托 饰)将帕特里克·特丽莎·贝特曼与另一位同事记混,并当众表示自己预约到了多西亚餐厅在黄金时段的位置,随后他还拿出自己的精致名片将帕特里克·贝特曼比了下去,这一系列行为都令帕特里克·贝特曼感到难堪。当晚下班后,帕特里克·贝特曼独自走在一条漆黑偏僻、空无人烟的小巷中,并突然从包中掏出匕首杀死了一名流浪汉和他的小狗。杀人的快感使帕特里克·贝特曼内心压抑的痛苦和嫉妒得到解。
圣诞节派对上,帕特里克·特丽莎·贝特曼再次与保罗·艾伦相遇,保罗·艾伦同样将他认成了另一名同事。帕特里克·贝特曼将错就错,与保罗·艾伦相约进餐。毫不知情的保罗·艾伦在进餐时嘲讽着帕特里克·贝特曼,无法忍耐的帕特里克·贝特曼将保罗·艾伦邀请回家后,在公寓里用斧头将他砍死。随后,帕特里克·贝特曼用钥匙打开了保罗·艾伦的公寓,假造了保罗·加德纳·阿伦的行程后离开。几天后,警方开始介入保罗·艾伦的失踪案,帕特里克·贝特曼从容不迫地接受了询问。
某天夜里,帕特里克·贝特曼假借保罗·艾伦的身份邀请了两名妓女去保罗·艾伦的公寓共度良宵。警长(
威廉·达福 饰)再次到访,询问保罗·艾伦失踪当天,帕特里克·斯图尔特贝特曼的行踪,帕特里克·贝特曼开始感受到压力。晚上,为了舒缓压力的帕特里克·贝特曼与同事来到酒吧,公开讨论了自己的“行刑”,众人不以为意。帕特里克·特丽莎·贝特曼邀请了一名金发女郎回家,并在家中将她杀死。第二天,看到同是金发的秘书,帕特里克·贝特曼心中萌生了新的念头,他邀请秘书与他共进晚餐,并再次拨打了多西亚餐厅的预约电话,同样遭到了拒绝。但帕特里克·斯图尔特贝特曼并未显现出来,而是假装自己完成了预约,并邀请秘书去家里做客。本意是想杀死秘书的帕特里克·贝特曼,在感受到秘书对自己隐秘的爱意时心软了,于是放她离开。
帕特里克·特丽莎·贝特曼与警长相约共进晚餐,他接连两次撒谎都被警长识破,正在帕特里克·贝特曼紧张不已之际,警长却帮他提供了一份不在场证明。当晚,帕特里克·斯图尔特贝特曼再次邀请两位妓女过夜,在玩闹的间隙,一位妓女看到帕特里克·贝特曼杀死了另一名女性,她惊恐不已地逃跑了,却还是被帕特里克·贝特曼用电锯杀死了。
某晚,帕特里克·贝特曼在路边的自动取款机里取钱时,竟神奇地看到取款机上“喂我一只流浪猫”的字样。帕特里克·贝特曼抱起一致街边的流浪猫,正准备将它喂给取款机时,被一名路人看到。帕特里克·贝特曼不得以杀死了路人,并用手枪单枪匹马地干掉了所有前来追捕他的警察。帕特里克·贝特曼在仓忙间回到了公司,并随手枪杀了一名门卫和保洁人员。躲进自己办公室后,帕特里克·贝特曼看到了窗外盘旋的警用直升机。慌张不已的帕特里克·贝特曼打电话给律师,坦白了自己所有的罪行。
第二天,精心打扮后的帕特里克·贝特曼再次来到保罗·加德纳·阿伦的公寓准备去打扫尸体,却意外地发现公寓已经被修缮并正在出售。帕特里克·贝特曼感到精神错乱,他一边急迫地吞服着药片,一边给秘书打电话,并逐渐情绪崩溃。挂断电话后,感到异常的秘书在帕特里克·斯图尔特贝特曼的办公室中发现了一本记载着他杀人画面和计划的手绘本。帕特里克·贝特曼见到了律师,律师不仅同样叫错了他的名字,还对他所说的犯罪事实毫不在意。律师告诉帕特里克·特丽莎·贝特曼,自己曾在几天前与保罗·加德纳·阿伦共进晚餐,因此觉得帕特里克·贝特曼是在开玩笑。茫然无措的帕特里克·贝特曼再次来回到了与朋友们聚餐的餐厅,看着众人在自己身边谈笑风生,帕特里克·贝特曼一时恍惚,竟分不清这一切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因此他的无法受到自已应有的惩罚。影片结尾,帕特里克·斯图尔特贝特曼坦言自己一直处于痛苦中,这种无法被惩罚的罪恶感使他的所有忏悔都变得毫无意义,他永远都无法得到救赎。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影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具有争议的同名小说,描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上层精英阶级的虚伪都市生活。小说于1991年出版,随后制片人爱德华·R·普莱斯曼买下了小说的版权,并于1992年开始着手电影改编工作。影片的导演人选曾经考虑过
大卫·柯南伯格和
奥利佛·斯通,由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担任编剧,最终两位导演均因为创作分歧而没能达成合作。
制片人爱德华·R·普莱斯曼表示,在所有有意执导《美国精神病人》的导演中,玛丽·哈伦是“唯一真正传达过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即由小说改为电影)的明确解决方案的人”。玛丽·哈伦同样表示,只有当她有权参与剧本编写时,她才会正式参与影片的拍摄。导演玛丽·哈伦在阅读过剧本草稿后表示,虽然她对原著小说很有兴趣,但认为小说中大部分内容都热衷于说教,而缺少了对社会特权的精准描写。玛丽·哈伦还邀请了曾与自己有过合作的吉娜薇·特纳参与影片的编剧工作。
选角与表演
影片
制片公司最初考虑过让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布拉德·皮特、
爱德华·诺顿等人扮演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特丽莎·贝特曼,由
詹姆斯·伍兹扮演唐纳德·金博尔,由
卡梅隆·迪亚茨扮演伊夫林·威廉斯。导演
玛丽·哈伦在确定参与项目后,很快就敲定了
克里斯蒂安·贝尔为男主角的最佳人选,但制片公司有意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来饰演帕特里克·贝特曼,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也表示有兴趣饰演这一角色,玛丽·哈伦因拒绝这一提议而被电影公司开除。此后,制片公司让
奥利佛·斯通接替玛丽·哈伦指导影片。最终由于两人在创作上的分歧,奥利弗·斯通和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相继退出影片的创作。最终电影公司只好重新让玛丽·哈伦来执导影片,玛丽·哈伦仍然坚持选择了
克里斯蒂安·贝尔。
在影片拍摄时,
克里斯蒂安·贝尔在说话时有着明显的美国腔,许多工作人员一度以为他是美国人。因此当他用他的家乡话威尔士口音说话时,工作人员们误以为他是在为新电影做准备。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克里斯蒂安·贝尔每天都会按照影片中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特丽莎·贝特曼早起的锻炼和护肤步骤来要求自己。
克里斯汀·贝尔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有两次即兴发挥,一次是模仿女生的样子跳绳,一次是在准备谋杀保罗·艾伦时开始跳舞。为了拍摄主人公寻欢作乐的戏码,导演
玛丽·哈伦还曾带着克里斯汀·贝尔一起观看限制级影片吸取灵感。
拍摄
影片的拍摄开始于1999年2月28日,拍摄共持续了七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
多伦多市中心拍摄的,并在城市周围的酒吧和餐馆中拍摄了相对应的场景。还有部分户外镜头是在
纽约拍摄的。在影片拍摄时,导演玛丽·哈伦和男主角
克里斯蒂安·贝尔没有将保罗·加德纳·阿伦被谋杀时的具体细节告知
杰瑞德·莱托,因此当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特丽莎·贝特曼向保罗·艾伦挥斧头时,杰瑞德·莱托脸上的惊恐表情出自他的真实反应。在拍摄时,克里斯蒂安·贝尔必须快速挥动斧头,当工作人员向他的脸上喷射假血浆时,血意外地只覆盖了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半边脸,
玛丽·哈伦认为这是对“贝特曼杰基尔与海德方面的完美比喻:外表质朴,内心血腥和精神错乱”,因此在影片中保留了这种设计。
音乐
幕后故事
美国电影工业协会要求影片符合
nc17级,之所以获得这样的评级是因为男主人公与两位妓女同床的戏份,这也意味着影片将只能在较少量符合级别的影院上映。影片的完整版于2000年1月21日在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上首映,2000年4月14日在美国和
加拿大院线上映的是经过删剪的R级版本。
影片最大的一笔费用花费在了购买各种贯穿影片的歌曲的版权。
DVD制作
2005年6月21日,
狮门娱乐发行了影片的DVD收藏版。相比于此前的
法国二区发行的旧版本,新的DVD版本对音画都重新进行了数码修复,但减少了一条
DTS音轨。新版本中去掉了法国版本中的
电影游戏、新片发布等内容,增加了全新的纪录片部分。新版本中除了导演、编剧和演员的采访音轨外,还有大约100分钟的动态花絮,包括5个被删减片段(共11分钟55秒),以及拍摄特辑和各界访谈共48分钟51秒。
影片亮点
主题表达
影片中充满了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象征性寓言,展现出对
华尔街中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和里根年代的拜金主义的批判,呈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随着主人公帕特里克·斯图尔特特丽莎·贝特曼的暴力行为愈演愈烈,电影中的犯罪行为越看起来脱离了真实,仿佛发生在超现实的空旷空间中一般。影片展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高调时尚,例如在谋杀保罗·艾伦时,帕特里克·贝特曼挥舞着闪亮的名牌斧头,反映出了影片对
唯物主义和拜金主义之下中上层阶级灵魂缺失的讽刺。《美国精神病人》直言不讳地讽刺了充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享乐主义,即影片中帕特里克·贝特曼和同事们无节制的享乐主义和没有尽头的贪婪欲望。
人物塑造
影片中混乱的制造者是一位可悲的唯我论者,影片巧妙地借用杀人这一血腥暴力的外在表现形式讽刺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物质主义、自恋、
厌女症和阶级主义问题。影片中
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表演软化了原小说中
华尔街连环杀手的大佬形象,反而展现出了角色的极度自恋与脆弱。克里斯蒂安·贝尔将帕特里克·贝特曼展现为白天与晚上两种全然相反的人格和处事方式,即毛骨悚然又让人感到共情。随着这个自命不凡的角色从优雅绅士转变为挥舞电锯的疯子,再到紧张呜咽的爱哭鬼,克里斯蒂安·贝尔展现出了人物两重身份和人格间的共有联系,即在畏缩不前的公司极客、傲慢自大的杀人狂、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的歇斯底里的懦夫三种形象的混合中,角色得到了丰满,人物转变看起来自然流畅。影片的结尾巧妙地表达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
血浆片的观念——主人公强烈的谋杀幻想或许只是一个在上流社会中受压抑者的报复性幻想。
获奖情况
制作信息
上映信息
票房反响
截至2023年5月26日,《美国精神病人》在北美本土获得了约1507.03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全球累计票房共约3426.66万美元,影片的本土票房收入约为拍摄成本的两倍。
反响与评价
网络评分
截至到2023年5月26日,在烂番茄收集的154篇专业影评中,《美国精神病人》的“新鲜度”为68%;在25万观众的评分中,影片的观众“爆米花指数”为85%。
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上,影片在65.5万名观众的评价中获得了7.6分。豆瓣上,8.8万名观众评价后的平均分为7.9分。在Metacritic网站收录的35篇专业影评中《美国精神病人》平均得分为64分,1139名用户评价后平均得分为8.6分。
正面评价
2019年,《帝国》(Empire)杂志评选出过去三十年间(1989-2018年)的三十部经典电影,每部电影均为当年的影片代表,其中《美国精神病人》被选为2000年的代表影片。
《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认为:“《美国精神病人》是一部雄心勃勃、足够自信的电影,它通过一种电影吸脂术去除了原著小说中多余的脂肪,挽救了一部因假定的厌女症和可怕的血腥场面而广受厌恶的小说。《美国精神病人》是一部耀眼的时代讽刺剧,现在想要知道它可能预示着什么(如果有的话)还为时过早。”
《
巴尔的摩太阳报》:“影片是对一种以贪婪为美德的文化的严厉谴责,这是一种观众可以大加嘲笑而不必感到内疚的文化。”美国网站SFGATE的影评人称赞道:“导演
玛丽·哈伦卓有成效地减少了原著小说的混乱,并在影片中强调了一个核心主题,即美国正在迅速抛弃其灵魂。”
负面评价
《
华盛顿邮报》的影评人认为:“与
吉娜薇·特纳一起编写剧本的玛丽·哈伦将埃利斯的病态低级小说改编成了一部华而不实的黑色喜剧。影片中除了血腥和行刑的幽默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影片充斥着关于
唯物主义、阶级顺从和
厌女症的二手暗示。”
美国网站salon的影评人质疑道:“玛丽·哈伦在《美国精神病人》中对暴力的处理十分微妙,以至于她最终把它渲染得过于遥远和冷酷了,她拍摄了一部关于一个没有激情的男人的电影,影片也因此同样显得没有激情。”
续集与衍生作品
影片还曾被改编成同名音乐剧,由
托尼奖及
格莱美奖得主邓肯·沙克(Duncan Sheik)创作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