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盘关,位于中国四川北部与
陕西省交界之处的七盘岭之巅,因其扼守要冲、异常险峻,从山脚到山顶,道路需盘旋7次才能到达而得名。七盘关与白水关、葭萌关、
剑门关风景区被称为川北四大名关。
早在先秦时,七盘关是由陕入川的第一座名关。当时古蜀人为了扼制强秦犯蜀之道,在陕西宁强黄坝驿西的大巴山鸡头岭上建起了一座古关。
西汉初年,关址由鸡头岭迁至七盘岭。据明代《重修七盘关碑》记载,七盘关曾多次迁址,到唐
贞观末年,七盘关由七盘岭迁址至
关沟西坡。自初唐七盘关定址之后,它一直作为剑门蜀道入川的第一道屏障而名震四方,因
安史之乱,
李隆基李隆基入川避祸就取道于此。20世纪90年代,在108国道公路建设中,当地有关部门在制作路标时用“棋盘关”替换了“七盘关”,“七盘关”这一古名被逐渐湮没。2014年,经
四川省交通厅批准,川陕交界咽喉通道“棋盘关”于3月初正式更名为“七盘关”。
此关建于汉代,是金牛古道上由秦入蜀的重要关隘。建关时,为扼守进出川要道,设计者将关址选在宁强黄坝驿西的大巴山鸡头岭。但由于山高风疾,尤其是隆冬之时,山巅冰雪封冻,寒风煞人,守关者难以为继。为此,后来当地人将关址由鸡头岭迁到七盘岭。到了
唐朝贞观末年,又被迁到七盘岭下山嘴部。因过关的道路需要盘旋七次,故此关被当地人称为七盘关。
20世纪90年代,修建108国道公路过程中,
四川省当地有关部门在制作路标时,误将七盘关写成读音相似的棋盘关。从此,地图上就有了棋盘关、
棋盘关隧道及棋盘关收费站等名称。
2014年,在各方的努力下,经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批准,棋盘关被改成七盘关。历史文献上常见的地域名七盘关正式回归。
据明洪武年间《重修七盘关碑》记载,七盘关曾多次迁址,到唐
贞观末年,七盘关由七盘岭迁址至关沟西坡,即现在的较场村境内。
据史料记载,至
清代,七盘岭头设有七盘关讯,建有炮台三座,分别为牛耳炮、
子母炮和
劈山炮,另有总武官一员和马步军兵一营。自初唐七盘关定址之后,它一直是作为剑门蜀道入川的第一道屏障而名震四方。在
汉渝公路通车之前,川陕之间的人们要相互来往,还是必须经过远古的金牛古道,而位于川北门户的七盘关则更是必经之地。1936年,当川陕公路修至七盘岭时,因为山势险恶陡峻,来自美国的公路设计师们一筹莫展之下,只好退避三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绕开这座著名险关,从七盘岭山腰的一侧另辟蹊径,蜿蜒连绵数次,最后才逶迤盘旋而下。从此,七盘关这座辉煌千年的古道名关一下子黯然失色,再也无人问津,竟一路衰颓下去了。
“蜀道雄千古,严关峙七盘。霜搜红树直,山锁白云寒。”在
清代师范《七盘关》一诗中的七盘关,正是川北名关七盘关。
岑参的《早上五盘岭》、
杜甫的《题五盘岭》、
吴融的《登七盘岭》、
张问陶的《出七盘关踏雪抵宁羌州》……根据雍思政的收集,描述七盘岭的诗词就多达100余首。
“
王建夜渡七盘岭”、“五丁拖道七盘岭”、《张大千写七盘关》等。如今,七盘关地处
朝天区转斗乡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