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爰分圆形和瓦状两种类型(也有的分为圆形、椭圆形、方形和
菱形),该金币大小重量不等,含金量96%,通体呈平版状,边缘有切割痕迹。正面略内凹,钤有“郢爰”二字阴文方印四枚整印,两枚半印。背面较平。
郢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钱币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等地均有实物展出。郢爰作为古代黄金货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也是
中原地区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
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代,各诸侯国纷纷铸造金属
钱币,当时有金、银、铜三种货币。银铸币主要是铲状币,铜铸币则分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种。布币主要流行于韩、赵、魏三晋地区;刀币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圆钱主要流行于周、秦及赵、魏两国沿
黄河的地区;铜贝主要流行于楚。而
战国的黄金货币主要就是楚郢爰。
中原地区使用金币的年代是从战国末年到
东汉初年,大约持续了300多年。楚国最先使用金币,时间可以追溯到
楚顷襄王时或
楚怀王。最早著录楚爰金出土情况的典籍,是
北宋沈括的《
梦溪笔谈》,沈括称之为“印子金”,或世传为“淮南王药金”,其上印记一度被误读为“刘主”。
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有约2500年历史,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金货币。当时,黄金的流通仅限于上层社会,多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使用。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作为原始的黄金铸币,郢爰的含金量高达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郢爰时,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将其切割成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用。因而出土的楚金币,大多为零星碎块,大小轻重相差悬殊,经过流通的“郢爰”能明显看出曾被切割过的痕迹。
公元1971年,在
湖北省江陵郢城曾出土一块郢爰,重17.5克;公元1974年,在
河南省扶沟古城村出土爰金392块,总重量8183.3克;公元1979年,在安徽省寿县花园村出土爰金十八整版和一小块,重5187.25克。
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新街口地区羊皮巷的一处考古工地内,发现了一件长宽约1.5厘米、仅有指甲盖大小的郢爰,上有较为完整的“郢爰”印文,这是南京主城区首次出土郢爰。
郢爰分圆形和瓦状两种类型(也有的分为圆形、椭圆形、方形和
菱形),该金币大小重量不等,最大的长6.6、宽6、厚0.5厘米,重265克;最小的长6、宽5.7、厚0.4厘米,重230克,含金量96%。该金币通体呈平版状,边缘有切割痕迹。正面略内凹,钤有“郢爰”二字阴文方印四枚整印,两枚半印。背面较平。
郢爰作为古代黄金货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也是
中原地区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郢爰的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这种货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因此,郢爰在古代货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