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米德史》(拉丁维文:Tarikh-i Haymidi)是一部由
毛拉·赛拉米于1908年在《
安宁史》的基础上补充修改而成的记述关于清末、
奥斯曼帝国衰落时期发生在新疆的
同治新疆回变以及阿古柏政权兴衰的史书。成书于1908~1909年,全书由前言、两章正文和结束语组成,约50万字。前言扼述突厥部落的形成、突厥诸
可汗、
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其作者抄本现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新疆清末的
维吾尔族史书,作者
毛拉·赛拉米,为他于1906—1908年增补和改写第一部史书《
安宁史》而成。穆萨·赛拉米为维吾尔族,
拜城县人,从事宗教工作。青年时期,曾参加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爆发的库车维吾尔族和回族农民起义,并在
热西丁割据政权统治的
乌什县和
阿克苏市从事宗教和文书工作。
阿古柏入侵新疆,兼并热西丁割据政权后,又曾在阿古柏统治下的阿克苏担任宗教税征收官和文书。阿古柏政权覆灭后,他隐居
库车市农村,以负疚和忏悔之情,写了《安宁史》。后来觉得还有许多史事需要记载,对阿古柏的残暴统治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抗,意犹未尽,于是进行改写和增补,著成《伊米德史》。
《伊米德史》的成书过程始于1904年,当时
毛拉·赛拉米的《
安宁史》在
喀山出版。作者发现该书中有一些不足和错误需要补充和更正,于是在对《安宁史》进行较大篇幅的修正及补充后于1908年7月成书,并将新书命名为《伊米德史》。手抄本由
察合台汗国文写成,共399页,每页由15到20行构成,全书约21万字。
《伊米德史》手抄本在1955年的
阿克苏地区和1957年的喀什地区被发现,其中一本现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标题和内容分别用红色和蓝色墨水抄写。除此之外,
隆德大学也收藏有一部《伊米德史》,此版本是瑞典突厥语言学家
贡纳尔·雅林在1930年在新疆喀什噶尔搜寻到的手抄本,此版本续写了
毛拉·赛拉米版本以后16年的历史,由阿吉古拉木·穆罕穆德罕撰写完成。
1959年到1960年,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将收藏在民族研究所的《伊米德史》翻译成汉语并刊登于新疆社会科学院内部资料《新疆宗教研究资料》上,后又被收入由
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辑中心编撰的《西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之中。1985年和1986年,
新疆人民出版社将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译的汉语《伊米德史》分为上下两册出版。汉文译本首次公开出版,是2013年新疆人民出版社《清代察合台文文献选译》中,艾力·吾甫尔的译本。现代
维吾尔语版《伊米德史》则是在1988年由
民族出版社出版,此版本于2007年再版。另外,
日本学者梅村坦主持翻译了《伊米德史》的
日语节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