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图》,由张大千 作于1981年,历时一年七个月完成,以自创画法写庐山的全貌,画幅高1.8米、宽10.08米,是张大千传世最大的作品。该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庐山图》从右至左展现了云雾峰峦、亭桥屋宇、墨染树木、瀑布飞泻等景象,最后画面在水天一色中归于宁静。画家运用虚实相间手法,对山石树木细节用实笔处理,对大山密林用大片彩墨的虚笔处理,全篇笔法的实与墨彩的虚交叠互用,在雄伟与细腻间转折。
1981年初夏,旅日友人李海天请张大千为其
日本横滨新建的高级观光旅社画一巨幅挂壁。当时大千年已八十有三,疾病缠身,尤其是
糖尿病引发目疾,视力衰退,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大千慨然应诺,并决定以从未去过、然而情结胸怀的
庐山为题。这是一幅10.8米长、1.8米宽的
巨构。为此,大千将其
台北市摩耶精舍的画室与隔壁房间打通,专门制作了一张特大的画案,将一块整绢铺于上。7月7日举行开笔典礼,来宾有
张群、
张学良夫妇等9人。先将画绢全部打湿,只见大千抓起一支有如拖把的大笔,站到一只矮凳上,把笔头往墨盆里一挠一滚,然后双手提起大笔往画布上大拖大拉。接着,大千把长袍袖口一卷,端起一只盛满青绿颜料的瓷钵,在绢的另一部分小心翼翼地连泼带洒,然后又拿起排笔,一面引导青绿颜料的漫延,一面又将排笔沾上颜料点点染染。这张画工程浩大,整整画了一年半,期间大千数次心脏病发作晕倒送院急诊,稍康复就又让助手抬上画案。因为定于1983年1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所以虽未完全竣笔,大千只得先将画送付装裱,准备展出后再行润饰,3月8日大千在伏案题书时然逝世,终究没能完成和落款。
张大千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从未去过
庐山。他将古人的诗文、庐山的地方志以及图片,和他一生游历所获得的山水体验相结合,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完成了这幅作品。整篇画作从右首开始,云雾飘渺,峰峦隐现;紧接着云散烟消,树林与亭桥屋宇,历历可见;继而山峰上的树木被
黑色泼染,如黑云蔽日;转眼却瀑布飞泻,沐浴在明丽的阳光之中;山峦层次分明,山势直落幽深,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左端;经历了起伏跌宕的笔墨篇章,整幅作品在水天一色中归于宁静。画家采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首先,将山石和树木等细节加以实笔,精细地勾勒、厚实地皴擦和凝重地点染。而大山密林则施以大片的彩墨,在
饺子交融中营造了浩大宏博的画面空间。纵观全篇,笔法的“实”与墨彩的“虚”交叠互用,在雄伟与细腻之间起伏转折。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
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
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现市中区公园湾半坡井“芭蕉井”)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