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是
内江市下辖区,位于四川盆地
川中丘陵地带中南部,
沱江中下游右岸。市中区行政区域面积386.2平方千米,下辖9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89个村,59个社区。截至2022年底,市中区户籍人口41.01万人,2023年,市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79亿元,同比增长6.8%。第一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10.5%、8.0%;城乡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7.3%。
市中区古称“
汉安”,于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设立,公元567年改称
中江县,公元581年改为内江县,1951年,由内江县改称
内江市。1985年,内江市升为地级市,在原内江
市辖区设立市中区。市中区有翔龙山
摩崖造像、圣水寺、
三元塔、曾家大院、
钟鼓楼、黄鹤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黄鹤湖旅游区、乐贤半岛等人文、自然景观。
市中区地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东连
重庆市、西驰蓉雅、南通滇海、北接秦陇;4条铁路、5条高速贯穿全境,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是
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和西南陆路交通重要交汇点。市中区内无高山,也无平原。溪流、河谷、冲沟纵横交错,
沱江蜿蜒曲折穿境而过,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单元可划分为河谷阶地、丘陵。市中区属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早,夏长,秋短,冬暖,年平均气温17.6℃;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968.9毫米。
名称由来
市中区古称“
汉安”,于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设立,取汉政权长治久安之意。
宇文邕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改称
中江县。
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避父讳(其父名“忠”),遂改中江县为内江县。1951年7月17日,内江县改为
内江市。1985年2月11日,内江市升为地级市,并设立内江市市中区,以原内江市的行政区域为内江市市中区的行政区域,市中区由此而来。
历史沿革
先秦
内江市市中区辖区在
商朝以前为以蜀族为主的氏族部落活动地区。殷商到战国时期,为
古蜀国东部边境地区。秦至汉初,为
蜀郡地。
汉至南北朝
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40年),市中区辖区属
资中县地。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于资中县以南地区置汉安县,取汉政权长治久安之意。
宇文邕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
汉安戌。同年,改置
中江县。
隋唐至中华民国
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避父讳(其父名“忠”),遂改中江县为内江县。唐初至
南宋,内江县疆域及隶属关系虽屡变,但县建置未变。
元初,战乱频仍,地荒人稀,内江县废。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复置内江县。元末至中华民国,内江县建置无大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6日,内江县解放。12月21日,川南行政公署资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内江县隶属资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2月1日,资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川南行政公署内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内江县隶属内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9日,川南行政公署内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
川南行署区内江区专员公署,内江县隶属内江区专员公署。1951年7月17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设立
内江市(内江专署辖市),以原内江县城区及东兴镇为内江市行政区域。9月25日,
内江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川东、川南、
川西、川北行政公署,复置
四川省。9月,川南行署内江区专员公署更名为
四川省人民政府内江区专员公署,内江市隶属四川省内江区专员公署。1968年7月1日,内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内江市隶属内江地区。1985年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内江地区,内江市升为地级市,并设立
内江市市市中区,以原内江市的行政区域为内江市市中区的行政区域。5月29日,内江市(县级)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决定,
内江市人民政府更名为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6月1日,中共内江市市中区委、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行使职权。6月12日,内江市(地级)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新的地级内江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市中区隶属内江市。
行政区划
市中区行政区域面积386.2平方千米,政府驻地为内江市市中区人民路79号。截至2022年,下辖9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89个村,59个社区。因国家级
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市中区部分行政区域,市中区实际管理7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84个村,44个社区;区域面积约333平方千米。
区划沿革
1991年,市中区下辖4个乡(国光乡、友好乡、交通乡、
四合乡)、3个镇(
椑木镇、白马镇、史家镇)、6个街道办事处(城东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壕子口街道、玉溪街道、牌楼街道)。
1995年,撤销友好乡,设立乐贤镇,将原友好乡行政区域划归乐贤镇管辖。
1996年,原市中区的椑木镇、国光乡划归东兴区管辖;原东兴区的
凌家镇、
永安镇、
朝阳镇、
靖民镇、
全安镇、
沱江乡划归市中区管辖。
2013年4月28日,
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托管市中区的壕子口街道、
交通镇、四合乡。
2015年,撤销乐贤镇,设立乐贤街道办事处;撤销
龚家镇,设立龚家镇;撤销
四合乡,设立
四合镇;撤销交通乡,设立交通镇。
2015年,撤销
凤鸣镇,设立
凤鸣镇;撤销
伏龙镇,设立伏龙镇;撤销
龙门镇,设立
龙门镇。
2019年,撤销城南街道,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城东街道管辖;撤销凤鸣镇,将原凤鸣镇龙洞村、白蜡园村、三边冲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
白马镇管辖;将原凤鸣镇鸡公店社区、凤鸣村、王板桥村、天台村、书房湾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
全安镇管辖;撤销龚家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
史家镇管辖;撤销伏龙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
凌家镇管辖;撤销
四合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
靖民镇管辖。
政治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22年底,市中区实际管理区域内总户数147598户,比2021年底减少1301户;总人口41.01万人,比2021年底减少6528人。其中:男性206753人,女性203285人;城镇人口170112人,乡村人口239926人;0~17岁人口57907人,18~34岁人口79104人,35~59岁人口170780人,60岁及以上人口102247人。
2022年,市中区出生人口2125人,出生率5.10‰,比2021年下降0.1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228人,死亡率12.55‰,比2021年上升7.7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7.45‰,比2021年下降7.93个千分点;迁入人口1595人,迁出人口4678人。
民族
市中区是
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截至2022底,市中区有少数民族1347人,分属3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列前五位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回族(226人)、
苗族(199人)、
土家族(175人)、
彝族(174人)、
壮族(111)人。
语言
内江市通行的汉语是西南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市中区和东兴区,通常指市中区所通行的话,声韵调及变调情况同自贡话。同四川话其他方言点相比,主要语言特点是有卷舌音声母和舌面鼻音声母[n],古入声归去声。
经济
概述
市中区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74.91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0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3.18亿元,同比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108.23亿元,同比增长1.3%。民营经济增加值99.38亿元,同比下降0.3%,占GDP比重56.8%,较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市中区202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6.14亿元,同比增长4.4%。农业增加值36.94亿元,增长4.4%。20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98万亩,同比增长2.9%;蔬菜播种面积10.86万亩,增长6.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1.73万亩,与去年持平。2022年粮食总产量11.59万吨,同比下降3.2%。经济作物中,园林水果产量1.30万吨,增长6.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6.55万吨,增长3.4%;
油料产量1.74万吨,与去年持平。2022年生猪出栏26.39万头,同比增长5.5%;生猪存栏13.62万头,下降0.2%。家禽出栏222.94万只,增长1.0%。全年水产养殖面积3096公顷(含稻田养鱼),水产品产量0.76万吨,同比增长1.5%,实现
渔业经济总产值10.56亿元,增长0.6%。
第二产业
市中区2022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30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截至2022年末,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实现总产值47.28亿元,增长0.4%。其中,重工业占主体地位,完成产值41.79亿元,占比88.4%。五大产业完成产值44.20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绿色能源、装备制造占比较大,分别完成产值18.52亿元、13.51亿元。全年,市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4%;资产负债率为70.3%,较上年提高17.2%;全员劳动生产率42.6万元/人,较上年提高5.6%。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86.50万吨标煤,同比增长5.7%。全年
建筑业增加值19.88亿元,同比增长6.1%。年末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
建筑企业27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8.29亿元,增长11.1%。
第三产业
市中区202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94亿元,同比下降3.0%。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8.35亿元,同比下降3.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60亿元,同比下降2.7%。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6.19亿元,同比下降1.9%;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7.09亿元,同比下降3.2%;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42亿元,同比下降3.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25亿元,同比下降3.6%。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日用品类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7.6%、14.3%、11.1%、10.9%、9.7%。市中区2022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97亿元,同比增长41.5%,其中出口额13.36亿元,增长130.7%;进口额0.61亿元,下降85.1%。
市中区2022年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130.23亿元,增长30.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8.55亿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55.20万人次,同比增长0.7%,其中一日游旅游人数458.7万人次。
固定资产投资
市中区2022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05亿元(包含农户投资),同比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3.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6%。三产投资结构比为6.1:7.1:86.8。从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6%,产业投资下降6.6%,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增长56.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44亿元,同比下降38.2%。商品房施工面积256.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商品房销售面积43.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8%。
财政和税收
市中区2022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税收性收入2.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3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85亿元,下降10.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13.3%,公共安全支出下降15.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下降30.6%,
社会保障和就业下降0.8%,教育支出增长0.3%,农林水事务增长1.1%,卫生健康支出增长7.0%。全年实现全部税收收入6.62亿元,其中二、三产业分别完成1.59亿元、5.03亿元。
地理情况
位置
市中区位于四川盆地
川中丘陵地带中南部,
沱江中下游右岸。东、北部隔沱江与东兴区相望,南部与
自贡市大安区相邻,西南部与
威远县接壤,西北部与
资中县毗邻。市中区最东点东经105°05′58″、北纬29°32′21″,位于乐贤街道办事处,最西点东经104°49′37″、北纬29°30′03″,位于
凌家镇,最南点东经104°57′31″、北纬29°25′11″,位于
伏龙镇,最北点东经104°58′55″、北纬29°40′31″,位于史家镇。东西跨度26.4千米,南北跨度28.3千米。
市中区西北距
成都市和东距
重庆市直线距离均为150千米左右,位于
成渝经济区的中心。通过
成都—重庆高速公路、
内宜高速公路、
内遂高速公路、
内威荣高速公路、成渝公路、
成渝客运专线、成渝铁路、
内昆铁路等与成都、重庆、
泸州市、宜宾、
自贡市、
遂宁市等城市呈放射状相连,对云、贵、川、渝四省市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沿高速公路,西北距成都市172千米,东距重庆市170千米,西南距自贡市40千米,距
宜宾市100千米,东南距泸州市110千米,
东北地区距遂宁市120千米。乘坐成渝高铁列车,40分钟左右即可东抵
重庆市,西达
成都市。
地质
市中区地处
四川省沉降带,
新生代坳陷形成的
菱形盆地中南部,次一级构造单元
四川省达川中学褶皱带内。受
华蓥山、
龙泉山脉二断裂控制,沉积盖层在晚近第一幕运动顺时针扭力作用下,以
威远县基盘隆起的砥柱,形成一个分布广泛的旋扭构造——威远辐射状构造。由于受华蓥山、龙泉山断裂压性、压扭性的影响,形成短轴及鼻状褶曲等五个旋回带,围绕威远隆起作辐射状展布。威远隆起略成北东、北东东走向,两翼不对称,南陡北缓,南翼
转轴倾角一般为70°至20°,最陡可达80°,北翼倾角一般为3°至6°,最大12°。市中区位于威远隆起北翼和东南末端,呈缓倾角的单斜构造,有少量小规模压扭性断裂。出露侏罗系沙溪庙组
地层,沿江河岸边分布第四系沉积物质。
地形地貌
市中区内无高山,也无平原。溪流、河谷、冲沟纵横交错,
沱江蜿蜒曲折穿境而过,地形被切割成许多高矮不同、形状各异的山丘。一般海拔320~340米,是
四川盆地低值区之一。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其高程自西北向东南呈起伏下降,为典型的切割形地形地貌特征。地貌单元可划分为河谷阶地、丘陵。
气候
市中区属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无霜期长,有雪日少;
春温较高,秋多绵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降水集中,雨量充沛;平均风速小而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度差异不大。市中区是全国光热低值区之一,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136.5小时。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1.3℃。平均年降水量968.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244毫米,最小年降水量736.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1%。
水文水利
市中区河流属长江流域
沱江水系。沱江为
长江一级支流,在市中区有乌龙河、泥河、青杠坳河、
寿溪河、猫溪河、白马溪等16条常年性支流。沱江在市中区段干流长71.68千米,河底高程275~300米,河面宽200~400米,可常年通航15~50吨
木船或机动船。乌龙河发源于
资中县五皇山蓝家坝,在朝阳镇进入市中区境内,流经
永安镇等地后,在
凌家镇舒家冲接纳泥河,南流至柳家嘴进入
自贡市市,在姚家坝汇入
釜溪河,全长51.11千米,流域面积400.8平方千米。
土壤
市中区土壤分为水稻土、冲积潮土、紫色土、黄壤土等4种。水稻土可分为灰色冲积水稻土、紫色冲积水稻土、灰棕紫色水稻土、老冲积黄泥水稻土。冲积潮土零星分布于
沱江及其支流两岸,沉积层次较明显。紫色土广布全区,易黄化。黄壤土零星分布于沱江两岸的Ⅱ、Ⅲ级阶地上,多数覆盖于紫色土之上。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市中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建设用地预留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城镇周围及重点建设项目选址范围;基本农田集中在
平坝区、丘陵及山地坡度低于25度的地区。耕地保护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用地许可证、占用损失补偿、保护基金、地方补偿及农田污染防治、保护区动态监测和地籍管理等制度,加大耕地开发复垦力度,保证耕地动态平衡。
矿产资源
市中区矿产资源主要有盐矿、
沙金、天然气和
铁矿,但均因储量小而未开发。建筑材料有河沙、
鹅卵石、石料、
页岩等,河沙、鹅卵石储量分别达2000多万吨,主要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石料质地较好,主要用于铁路、公路、房屋建筑。页岩多为棕紫色,质地纯净,容易粉碎,是机制砖、瓦的上等原料。
水资源
市中区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9980.3万立方米,年最大地表水资源量为25180万立方米,年最小地表水资源量为1865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710万立方米,可开采量1152万立方米。地下水埋藏深度0.45~9.23米,静水位高程305~333米。地下水为
碳酸氢钙钠和重碳酸钙镁型,pH值7.5~8.5,矿化度小于1毫克/升,硬度200~360毫克/升。水能理论蕴藏量32596千瓦,可开发量20035千瓦。建有小型水力发电站6座,总装机7台,容量725千瓦,均分布在乌龙河上。
生物资源
市中区生物资源丰富。
乔木、灌木树种有73科147属243种,草本花卉有28科32属46种。珍稀植物有一级保护树种
水杉,二级保护树种
杜仲、银杏,三级保护树种
楠木、
鸡翅木、
四川润楠等。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
番薯、胡豆、豌豆、高粱、大豆、绿豆、黄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
甘蔗、芝麻、
浙江络麻、
灯草、
苎麻、土烟、药材等;蔬菜有白菜秧、冬莲白、包白菜、春莲白、
白萝卜、冬瓜、南瓜、菠菜、茄子、辣椒、地瓜、
追阳、
蕹菜、大葱、
韭黄、韭菜、
蒜苗、
芹菜、
胡萝卜等。野生动物有20目37科74种。饲养动物有猪、牛、羊、兔、鸡、鸭、鹅、犬、猫、鸽、
蜜蜂属等。随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工作的深入开展,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沱江滩涂,常见成群白鹭栖息。
社会
生态环境
市中区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8天,优良率为82.5%,细颗粒物77微克/立平方米。沱江干流老母滩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乌龙河双河口和二郎桥断面均为Ⅳ类,国家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占比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森林面积0.903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7.87万立方米,古树名木种类40种。划定耕地保护面积21.95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7.2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平方千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1.17%,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教育事业
市中区有幼儿园56所、小学24所、普通中学15所、职业中学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共有各类学校99所,专任教师3212人,在校学生共有4.56万人。2022年,市中区共有0.99万新生入学,1.58万学生毕业。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8.4%,学前一年入园率为88.8%。小学初中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
高中毛入学率为94.5%。
科技事业
市中区2022年市级以上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共实施6项;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实施6项;2家企业被新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11项、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截至2022年底,累计有小微企业87家、中介服务机构23家入驻市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还引进了19名创业导师。2022年,市中区共完成科技研发投入7500万元。
卫生事业
市中区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377个,床位2438个,执业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987人,注册护士1190人。全区传染病报告机构覆盖率100%,网络运行100%,并对适龄儿童进行一类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11种免费接种,全年常规免疫共报告接种免疫规划疫苗5.93万剂次,儿童基础五苗接种率为98.9%。
社会保障
市中区2022年参加养老保险22.59万人(含退休9.2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0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6.34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86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312户,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2.37万人。累计保障城市低保人员13.54万人次,农村低保人员8.06万人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680元/人*月、480元/人*月。年末在册城乡特困人员2463人,全年共发放资金1900.30万元。
市中区2022年共为602名重点优抚对象补助医疗费49.48万元,为一至六级残疾军人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56.56万元,为677名重点优抚对象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有困难人员补助参保资金21.57万元,为93名大学生入伍士兵发放大学生入伍一次性奖励金182.9万元,为274名义务兵发放义务兵优待金650.64万元。为2474名困难家庭
失能老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新建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体4个,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90.9%。全年共为19.21万人次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补贴金717.92万元。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共救助困难群众295人次,救济金额201.60万元。
市中区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2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6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8%。农民工品牌培训906人,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250人,引导农民工规模输出就业10.55万人。
交通
铁路
市中区境内有
牌楼站和
白马北站两座
铁路车站,
成渝客运专线、
绵泸高速铁路、
内昆铁路纵穿全境,可实现10分钟到
自贡市,半小时到
泸州市,1小时内可通达
成都市、
重庆市。
公路
市中区境内等级公路(含高级、一、二、三和四级公路)里程为1298.23公里,公路总里程为1309.67公里。市中区2022年改造县道7.8公里、完成通村公路建设83.36公里、完成安保工程(路侧护栏)118.5公里,交通建设总投资共4.93亿元。市中区公路通村率100%、通组率89%,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24.97公里。货运量完成1028万吨,货运周转量完成126665万吨/公里。
公共交通
2022年,市中区
公路客运量4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811万人/公里。市中区7个镇全部开通客运班线,区内客运班线15条,营运客车106辆,实现
建制村100%通客车。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业文化
内江
甘蔗种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宋年间就是四川甘蔗的主要产地。以
甘蔗为原料的制糖业始于
南宋,延于明代,盛于
清代。清初
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
福建省移民曾达一引来含糖量和产量更高的蔗种。随着甘蔗种植、蜜饯制作和制糖业的发展,内江有了“
中原地区蜜饯之乡”的美誉,并赢得了“
内江市”的称号。
科举文化
内江文风素著,自隋唐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先后出了两个状元,
唐朝范崇凯,南宋
赵逵,内江因此被称为“状元故里”。有诗赞内江:“天开文运之土,汇澜有斐之城,龙藏瑶函之江,起凤腾蛟之人”。内江历代有名有姓的
进士,唐代2人,宋代60人,明代107人,
清代55人。这些人中,有很多对当时和后代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书画文化
市中区是书画浸润的沃土,自古至今崇尚书画,丹青传世,名家辈出,翰墨飘香。每年市中区举行
上巳节“兰亭书画
中国艺术节”,涌现许多优秀书画新人,书画之乡后继有人。2014年,文化部命名市中区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
川剧文化
清朝
乾隆,川南一带的川剧就已经形成川剧四大流派之一的
资阳市河流派,影响遍及川南的资阳、内江、自贡等地区。资阳河流派的川剧
艺术内容几乎是民间故事和野史传说,反应了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其特色是高腔戏多,伴以帮腔,配以打击乐,
瑞安鼓词诙谐幽默,辛辣洒脱,充分体现四川人的生活态度和做人的智慧。1950年,内江川剧团建团,是资阳河流派的代表剧团。传统戏《霄楼》、《八阵图》是流传至今的重要保留剧目。2011年6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资阳河
川剧艺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江市川剧团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阳河川剧艺术”传承保护单位。
美食文化
市中区地处成渝要冲之地,巴蜀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与融合,奠定了这里的文化基础。加上历史上“
湖广填四川”多次移民,来自闵、粤、湘、鄂、陕、赣等地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为此地文化习俗注入了生机。反映在饮食上,呈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巨大的包容性和菜品的多样性。口味适应面广,口感介于成渝之间,既有浓烈又有醇和,既有麻辣又有清淡。
内江牛肉面是
内江市的著名特色小吃,讲究烧馅、用料、调味,小吃
面条细滑、牛肉香、麻辣味浓,素有“巴蜀小吃之首”的美誉。
旅游
历史人文
市中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翔龙山
摩崖造像和圣水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塔、曾家大院和钟鼓楼,
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等人文景观。
风景名胜
市中区有黄鹤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尚腾新村全国运动休闲基地、国家级垂钓基地、黄鹤湖旅游区和乐贤半岛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竹苑水乡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一系列国家级旅游品牌。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走进市中区.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2024-04-05
自然地理.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