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长篇小说
《远大前程》(英语名:Great Expectations),又名《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连载于作者个人创办的周刊《一年四季》。
这部小说以自传式的手法讲述了孤儿皮普从七岁到老年的人生历程。皮普本是一个贫苦淳朴的乡下孤儿,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被一个有钱人资助,要将他培养成体面的绅士。然而来到伦敦后,皮普沾染上上层社会奢靡虚伪的风气,道德品质变得低下。他以为匿名培养自己的恩人是贵族小姐郝薇香,实际却是自己之前救过的一个逃犯马格维奇,随着真正恩人的被捕、心爱之人另嫁他人,皮普的远大前程彻底破灭。失去生活来源的皮普穷困潦倒,被债主逼债,这时他的姐夫和最好的朋友无私的伸出援手帮助了皮普,皮普也逐渐清醒,最终痛悟前非,重新找回过去美好的品德,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在《远大前程》中, 查尔斯·狄更斯通过皮普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写实的笔法和多重叙事视角转换的方式,充分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和社会上层的冷酷与虚伪,展示了对社会底层人们的深切悲悯,彰显了良心、忠诚与爱比社会地位和财富更加重要的创作主题与道德主题。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狄更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至今影响不衰。
成书背景
作者背景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年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Portsmouth),7岁那年,因为家境贫困以及父亲无力债而入狱,狄更斯被送进一家鞋油厂当童工,此后做过学徒和法庭记录员,早年生活一直比较清贫。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处于19世纪中期,英国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底层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跌宕起伏的童年经历使得查尔斯·狄更斯对英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十分熟悉和同情,他也在这种环境下树立了比较激烈的正义的道德观,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一直致力于鞭笞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评判黑暗社会的不公,并赞颂真善美等人性的光辉。
到了十九世纪60年代,查尔斯·狄更斯批评精神犹在,对社会的黑暗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但由于年龄的增长,个人婚姻爱情生活方面的不幸,狄更斯的理想主义精神几近幻灭,作品中的乐观精神也大大削减,只能书写充铜臭味的人生悲喜剧,《远大前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时代背景
这本书成书之时,英国刚刚摆脱克里米亚战争的困境,经济得到恢复,工业和贸易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之前的50代初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但社会两级分化严重,底层民众生活贫困,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到了60年代初,英国统治者靠着从殖民地搜刮来的财物改善国计民生,拨出一部资金用来收买工人中的上层分子,使他们成为“工人贵族”。这些工人收入增加且生活水平提高,享受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利益,开始形成一股“工联主义”思潮。
所谓的“工联主义”,就是主张谈判而非罢工的方式解决经济诉求,本身就带有妥协性,导致了英国工人阶级的日益保守并使工人运动走向衰弱。随着阶级斗争的缓和,社会上的批判思潮日趋低落。与此同时,工人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也受到了资产阶级的影响,只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政治权利和人格道德,因此随着经济的高涨,国民的整体道德风尚逐渐衰败,社会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甚嚣尘上,查尔斯·狄更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远大前程》,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灰心、失望以及对人性美的追求。
创作过程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之前的小说是《双城记》,这部小说在文学界备受评论家惊叹和赞赏,但却令读者十分失望,因为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一向令读者倾倒的幽默几乎没有表现出来。狄更斯一向重视读者对作品的反馈,因此决定下一部小说将恢复书写人生悲喜剧的传统。
1958年4月,狄更斯结束了与布拉德雷和埃文斯的合作,脱离了他们合办的杂志《家常话》,新办了另一份文学周刊《一年四季》。周刊的销量很好,但1860年中的几期因为刊登了朋友查尔斯·利弗(Charles Lever)的小说《骑马一日游》,销量开始变得不佳,为了挽救杂志,查尔斯·狄更斯决定将他的新作《远大前程》在《一年四季》上发表。1860年12月1日,《远大前程》的第一部分在《一年四季》上发表,至1861年8月3日连载完成,一共20期,随后正式出版发行。
情节简介
小说的故事背景为1812年圣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作者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孤儿皮普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整部小说分为体量大致相当的三个部分,加上最后的结局正好构成小说的发端、开展、高潮、结局,具体情节如下:
第一部分
皮普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孤儿,从小父母双亡,生活在肯特郡的乡下里。他和嫁给了铁匠的姐姐一起生活,但姐姐性格粗俗泼辣,总是动不动就打骂皮普和丈夫,好在姐夫乔·葛吉瑞真心爱护皮普,并让皮普做自己的学徒,为他安排好了今后的人生道路。此时的皮普具有着正直、友善、朴实等品质,并以做姐夫的学徒为荣,但后来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一天,皮普在父母的坟墓前遇到一个逃犯,并在逃犯的胁迫下弄来食物和矬子帮助了他。不久后,当地一个富有的老处女郝薇香小姐挑中了皮普为她服务,皮普在她家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爱上了郝薇香小姐的养女艾斯黛拉,却受到她的鄙视和羞辱。其实这一切都是郝薇香小姐有意为之,她年轻时受到男人的伤害,便故意让养女勾引皮普,让她练习爱情游戏报复男人,而皮普不顾一切的痴恋上艾斯黛拉,也不再满足于自己铁匠学徒的身份,立志要出人头地迎娶艾斯黛拉。
一天,郝薇香小姐的律师突然找到皮普,说有一个神秘人要把财产留给皮普,并把他带到伦敦接受上层阶级的教育。这位恩人没有透露真实身份,于是皮普认定是郝薇香小姐有意栽培他,以成全他与艾斯黛拉结成美满姻缘,惊喜的出发前往伦敦。
第二部分
来到伦敦后,皮普很快就融入上流社会的生活,整天游手好闲,挥金如土,变得轻浮、虚荣、自私,并和小时候打架的赫伯斯成了朋友。他按时从律师那里拿钱挥霍,每星期都去看喜爱的艾斯黛拉,并沉湎于她的美色和谎言。期间皮普的姐姐意外遇到去世,曾经跟他亲密的姐夫乔·葛吉瑞也和他疏远起来,但皮普一心沉迷于奢靡生活,认为自己可以配得上艾斯黛拉。
一次偶然的机会,皮普听到了郝薇香小姐过去的故事:原来20多年前,郝薇香小姐被弟弟亚瑟和未婚夫康佩生联手骗了一大笔钱,从此变得萎靡不振,痛恨男人,于是才收养了艾斯黛拉,让她四处勾引男人并伤他们的心。皮普知道了自己就是被玩弄的男人之一,但他依旧对艾斯黛拉痴情不改。
不久后的一天,一个陌生男人突然找到了皮普,他就是皮普真正的恩人,也是皮普小时候帮助过的逃犯马格维奇,同时也是联手骗老处女前的亚瑟和康佩生的一个同谋。
当年,马格维奇在康佩生的唆使下杀害了亚瑟并谋夺了他的财产,但两个人很快被捕,康佩生就在法庭把所有罪行都推给马格维奇,导致马格维奇被重判流放海外。马格维奇逃跑过一次被抓回去,期间受到皮普的帮助,因此他将被流亡期间发财赚的钱都寄回去,想要报答皮普将他培养成一个体面人。而艾斯黛拉正是马格维奇的女儿,当年他入狱时妻子刚生下孩子,走投无路之际被郝薇香小姐的律师送给了郝薇香小姐。
第三部分
得知自己受到一个逃犯资助,皮普感到十分羞耻。与此同时,艾斯黛拉也厌倦了郝薇香小姐对她的控制,嫁给了一个富有但粗俗猥琐的乡绅,而郝薇香小姐在这之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此感到懊悔不已,最终向皮普忏悔后放火自焚,伤重而死。
另一边,皮普决定放弃接受逃犯马格维奇的恩惠,但在好朋友赫伯特的提醒下,他决定先帮助马格维奇偷渡出国。马格维奇被判终身流放,为了看一眼自己培养的皮普才冒险回国,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处死,而且马格维奇的老对头康佩生也始终在关注着他的动向。
在赫伯特等朋友的帮助下,皮普制定了一个出逃计划,然而康佩生却向警察告密并带着警察前来追捕马格维奇。逃跑过程中,马格维奇失手杀掉康佩生,被抓后判为绞刑,最终病死在监狱医院中。皮普放下对他的芥蒂,告诉马格维奇他的女儿被人收养,现在已经是个阔太太,并一直陪伴他走到了最后。而皮普继承来的遗产则被迫充公,皮普重新成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失去生活来源的皮普贫病交加,被债主逼上门,这时他的姐夫乔·葛吉瑞不计前嫌,散尽家财为他还债,还帮他恢复好身体。他本来梦想着能和之前的好朋友毕蒂结婚,没想到善良的毕蒂和忠厚的乔·葛吉瑞已经产生感情,最后结为了夫妻,皮普只好在好朋友赫伯特的帮助下去赫伯特的公司工作,靠自己的劳动换来了富足的生活。
结局
小说有前后两个结局,最初的结局是艾斯黛拉最后嫁给了一名医生,而皮普仍然孑身一人。但这个结局不太受读者欢迎,因此在好友李顿的建议下,查尔斯·狄更斯将结局改成如今通行的这一版:九年后,皮普重访郝薇香小姐的沙堤斯庄园,与丧夫又失去一切财产的的艾斯黛拉重逢,在婚姻生活中惨遭不幸的艾斯黛拉终于对爱情有所感悟,最终与皮普走到了一起。
对这个结尾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狄更斯的另一个朋友福斯特就认为原来的结尾更符合情节的自然发展,但事后的反馈证明,改动后的结尾更符合读者的心理,也更受读者的欢迎。
人物角色
主角皮普及其亲友
菲利普·皮利普(Philip Pirrip)
菲利普·皮利普(Philip Pirrip),昵称皮普(Pip),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最初是一个友善淳朴的农村男孩,铁匠姐夫的学徒,但在见识到郝薇香小姐家里的一切,并受到艾斯黛拉的鄙视后,他开始不满现状,想要更好的前途。在受到神秘恩人的资助来到伦敦后,他迅速被上层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所影响,变得游手好闲,虚伪贪婪,并因此嫌弃起曾经最亲密的亲人,展示了金钱和权利对人的腐蚀。
不过他本性中还保留着善良的一面,比如花钱为好朋友赫伯特注册公司并不让他知道,公司遇到危机时他又不辞辛苦,四处奔走。在失去爱人和财产后最潦倒的时刻,从前的亲人和朋友伸出援手,他因此很快醒悟,并恢复美好的品德开始了全新的生活。通过皮普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查尔斯·狄更斯成功反映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展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同时这一角色也是最能反映作者追求真善美道德主题的形象,表明了狄更斯对使无辜者心灵遭受摧残的社会环境的间接控诉。
乔·葛吉瑞(Joe Gargery)
乔·葛吉瑞是皮普的姐夫,也是全书中最具有牺牲精神和人性光辉的角色。他虽然只是一个贫穷的铁匠,但为人善良温和,忠诚厚道,真心爱护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皮普。皮普发达之后看不起他,他就自觉远离,毫无怨言。最后皮普潦倒后,他又无私的倾尽家产为皮普还债,给予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帮助他找回失去的人性。最后妻子死后,他和善良的毕蒂喜结良缘,彰显了善有善报得知主题思想和以善与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毕蒂(Biddy)
毕蒂是皮普童年时一起上学时结交的朋友,一个其貌不扬,不怎么讲究穿着但聪明朴实的农村女孩。皮普喜欢上艾斯黛拉后对她百般挑剔,但她毫无怨言,始终默默守护着皮普。皮普的姐姐乔大嫂遇到意外被袭击并瘫痪后,毕蒂搬到皮普家帮助乔照顾乔大嫂一直到她去世,最后和乔·葛吉瑞产生感情,结为夫妻。在小说的大多数章节中,她代表的是艾斯黛拉的对立面。
皮普成长中的重要人物
郝薇香小姐(Miss Havisham)
郝薇香小姐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是一个父权社会中被牺牲和侮辱的牺牲品。作为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她从小娇生惯养,单纯傲慢,却在结婚当天被未婚夫抛弃,并被骗走一半财产。这并非她的错误,但她却受到外界的非议和污蔑,成为当地最大的笑话。从此郝薇香小姐将自己封闭在老房子里,像一个女巫和僵尸一样,成日穿着结婚那天的衣服,性格也变得偏执扭曲,以报复男人为乐趣。她故意让皮普爱上艾斯黛拉,却不让他得到她,后来艾斯黛拉嫁给一个粗鄙不堪的乡绅,她却感到懊悔不已,向皮普忏悔后自焚,最终痛苦孤单的死去。这既是她个人性格和命运的悲剧,也反应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受到伤害的无助与弱势情况。
艾斯黛拉(Estella)
艾斯黛拉是郝薇香小姐收养的养女,逃犯马拉维奇的亲生女儿。郝薇香收养她并不是因为母爱,而是为了将她培养为报复男人的复仇工具,因此艾斯黛拉外表高贵美丽,妖冶迷人,实际上内心孤傲冰冷。但她美丽优雅,正符合维多利亚港主流社会对女人的评价标准,因此获得了一众男人的追捧,而她周旋于众多男人之中,令他们爱上自己无法自拔,自己却几乎没有感情。
后来她因为等级观念选择嫁给一个有钱却粗俗的乡绅,婚后遭到丈夫的虐待,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郝薇香小姐留下来的沙堤斯庄园。但她的性格中也有善良和诚实的一面,比如警告皮普自己没有“良心”,让皮普离开她寻找自己的幸福,也提醒皮普不要在郝薇香小姐的陷阱中越陷越深。最后在经历失去财产、丧夫等磨难后,她逐渐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最终和皮普走到了一起。
阿伯尔·马格维奇(Abel Magwitch)
马洛维奇是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典型的底层民众形象。他从小无父无母,以偷盗为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上等人”康佩生,并与之联合干了数起罪恶勾当,但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他被判刑更重是因为康佩生无耻诬陷;他知恩图报,赚了钱并没有去找女儿或者改善自身状况,而是报答帮助过自己一次的皮普。为了看一眼自己培养的皮普,他还冒着死亡的危险回国,和坏事做尽的康佩生形成鲜明对比。最终他在医院中平静、安详的离世,虽结局不算太乐观,但仍彰显了善报这一主题。
反派角色
康佩生(Vompeyson)
康佩生是全书最大的恶棍、流氓,他表面上是个彬彬有礼的上等绅士,实际上极端自私贪婪,品质低劣。他为了谋夺财产欺骗郝薇香,造成了她一生的不幸,也间接造成了皮普和艾斯黛拉的不幸;他在法庭上利用上等人的身份诬陷马格维奇,自己逃脱了刑罚,却导致马格维奇被重判。在马格维奇冒险回国后他又向警察告密,一心置他于死地,最终在追捕格维奇的过程中被马格维奇推到水中溺亡,体现了恶有恶报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人道主义
《远大前程》反映了理想与幻灭的主题,其中渗透了查尔斯·狄更斯深层的人道主义立场,这集中体现在对下层民众善良品质的歌颂以及对某些上流社会人士虚伪面目的揭露上。《远大前程》主要塑造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康佩生为主要代表的上层人士,一类是以铁匠乔为代表的底层人民,两类人善恶分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形象地描写了人物对上流社会生活追逐中的人性迷失,揭露了财富背后的肮脏和罪恶,体现了只有踏实地工作和生活才是真善美的体现。而乔那种施恩不求回报、不急功近利的品质,完美诠释了人性的至真至诚。至于最后善恶有报的童话式大团圆结局, 则更彰显了查尔斯·狄更斯以善与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成长主题
《远大前程》还暗含了成长主题,它描写了主人公皮普回忆往事的成长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其情节设置与旨趣和一般的成长小说都高度契合。皮普自幼年失去双亲,童年饱尝艰辛但本性淳朴,后来意外身上层社会,开始迷失自我和本性,其后马格维奇的出现和被捕又使得他的富贵生活烟消云散,也使得他潦倒困惑。幸运的是,在乔和弗兰克·赫伯特两个至亲好友的帮助下,他获得获得了精神上的“顿悟”,恢复美好的品质,完成了自我的成长之旅。他的成长经历了纯真一堕落一反省一成熟四个阶段,体现了苦难和指引者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道德准则和成长等问题的思考。
此外,这部小说采用自传式的叙述手法,结合查尔斯·狄更斯同样充满苦难的童年,因此小说也中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童年的影子。他有意识的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作品中诚信,使得读者感同身受,也达到了自我疗愈和实现的作用。
爱情主题
小说写了两个印象深刻的爱情故事:郝薇香小姐被康佩普无情抛弃和皮普对艾黛拉的苦恋追求。郝薇香小姐年轻时爱上了康佩生,不顾众人的劝阻和他结婚,结果这一切都是康佩生的阴谋,在得到她的财产后,他公然在婚礼当天抛弃了他,并由此毁灭了郝薇香小姐的一生,这是当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上层社会黑暗现实的反映。而皮普第一次见到黛拉就对她一见钟情,自此萌发了出人头地的想法,后面知道艾斯黛拉在玩弄他,却依旧一如既往地爱着她,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是值得肯定的。
女性主题
查尔斯·狄更斯在《远大前程》塑造了一系列女性人物,如粗暴凶狠的乔大嫂,古怪偏执的郝薇香小姐,美貌而无情的艾斯黛拉,仁爱、朴实的毕蒂等,这其中郝薇香小姐和艾斯黛拉无疑是最为独特、复杂的女性形象,也都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郝薇香原本对爱情充满憧憬,却被无情欺骗,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反而成为别人的笑话遭到非议;艾斯黛拉被郝薇香小姐培养成报复男人的工具,但对皮普也并非毫无感情,只是从小受到等级观念的教育,最终还是听命选择嫁给有钱但粗暴的绅士,白白蹉了大好青春。查尔斯·狄更斯可能无意展现女性主题,但小说的确不同侧面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妇女的弱势地位和悲剧命运,而狄更斯受到主流意识的影响,也在对女性的描写中表现出中产阶级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和评判。
艺术特色
叙述视角
纵观狄更斯的十五部长篇小说,大部分使用的是第三人称的视角,也有一部分使用第一人称,如《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远大前程》也是第一人称视角,但并非完全的第一人称,其有限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交替使用和转换,使得这部小说在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独树一帜。
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首先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主人公从一岁到三十四岁的人生经历。老皮普是一个相对成功的中年商人,小皮普则是懵懂无知的儿童,作者让老皮普站在过去的角度,以小皮普的视角叙述了其成长经历,儿童的视角和成年人的视角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我们也始终能够分得清两种视角的归属:一方面,叙述者一成不变的语言风格暗示了他是自身经历的批判者,一方面,不同阶段的语言细节表示他也是自身人生经历的见证者,当他回忆自己童年经历时总是有意无意间使用偏向小孩子习惯的语言细节,当皮普抛弃了他的“远大前程”后,其语言细节也发生了改变,可以更平静更有涵养的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
可以说小皮普的成长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蜕变过程,也是一个孩子如何向一个有良知的青年蜕变的完美过程,而且通过老皮普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忏悔和回忆揭示了道德的变迁,读者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示,这些都是通过第一人称“我”来完成的。但另一方面,这种第一人称的回忆性的叙述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焦点。
一个焦点是回忆过去的叙述者“我”,即老皮普,另一个则是经历这一切的“我”,即小皮普,这两个焦点一个知道故事的真相一个则一直被蒙蔽,这就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强烈对比,如在小说中时常出现老皮普对小皮普眼下经历的审视,便是全知视角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俯视,也是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补充。可以说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和叙事方式是查尔斯·狄更斯有别于其它传统同类题材故事的一种创新,一方面能增强故事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一方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即以老年人角度来看自己的年少时的轻狂,无疑会更具有令人沉思的讽刺性。
叙事风格
在叙事风格上,《远大前程》延续了狄更斯一贯的幽默叙事,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塑造癖性人物,一种是描绘怪诞空间。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塑造了典型的癖性人物郝薇香小姐,她成天穿着结婚那天的衣服,房间的摆设也永远和结婚那天一样,但她本身却死气沉沉,苍白僵硬,像一个被禁的女巫和幽灵一样;此外,查尔斯·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还描绘了与郝薇香小姐华丽而阴暗的庄园,这庄园充满了与现实不符的哥特式阴郁气息,郝薇香小姐住处的时钟则永远静止,也都和常理相悖。这种乖讹的叙述手法正是狄更斯独有的幽默叙述风格,但这种荒诞和夸张的描写不是为了惹人发笑,反而具有一定深度,令人感受到郝薇香小姐怪异背后的可悲。幽默和荒诞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作者的无限感伤,其目的是为了引领作者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在真实和夸张中去了解当时的社会。
浪漫和现实主义
《远大前程》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真实再现了19世纪前期英国的社会现状,但受到19世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远大前程》同时具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其具体表现如下:
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倾向
《远大前程》中对主人公皮普小时候生活的乡村风情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并对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进行赞美,同时对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污染进行了批判。查尔斯·狄更斯认为,在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下,人类善良、纯真的本性往往会被污染,因此他通过大量的故事情节描绘了工业社会下的种种败金现象,引发人的深思和反省。
此外,狄更斯还塑造了乔·葛吉、毕蒂这些没有经过工业文明污染、具有完美品德的农村底层人物,而皮普经历了纯真一堕落一反省一成熟四个阶段,最终回归故里、回归自然、回归简朴的生活,并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和人性的复苏,也体现了作者“回归自然”的追求和浪漫主义倾向。
关注儿童的浪漫主义倾向
有评论者说,查尔斯·狄更斯是第一个将浪漫主义者的儿童观引入小说中心地位的人,这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欠债入狱,狄更斯十二岁就到一家小工厂做童工,地狱般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成年后的性格和情感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使得他对描写不幸儿童的遭遇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在《远大前程》中描写皮普和艾斯黛拉的不幸童年时,他并没有简单地一笔带过,而是倾注极大热情具体详细描述了他们的种种遭遇和具体感受,将出身不幸、经历悲惨的少年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这种关注儿童、塑造儿童形象的浪漫主义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富于艺术魅力,也使得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回忆过去的浪漫主义倾向
“回忆过去”是对情感的再次回顾,《远大前程》实际上就是通过不同视角对皮普的一生展开追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其成长过程的曲折和个人情感的变化。皮普本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儿童,想要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铁匠,但社会文明的污染使得他变得不再单纯友善,而在他的远大前程化为泡影后,他重新回归到贫穷简单的生活中,反而知晓了人生的真谛,获得了心灵的宁静。通过追忆过去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作者不仅再现了皮普儿童时代的思想感情,展示了一个淳朴善良的儿童形象,而目还以成年人声音来展现主人公儿童时期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整部小说建立在对皮普童年成长的回忆基础上,但作品出现了两个叙述焦点,一个是作为经历者的小皮普,一个是作为叙述者的老皮普,这种叙述手法使得作品更加丰富,也使得对过去经历和感受的追忆更加深刻,虽然最终呈现出的作品略显略显阴郁低沉,但却极富浪漫主义特色。
语言风格
《远大前程》作为查尔斯·狄更斯晚年的代表作,充分展了他在语言上的匠心独具以及高超的语言创作天赋。小说中,狄更斯使用夸张、比喻、重复、对偶、长短句等修辞手法来渲染环境、刻画心理反应人物心理等,无不将词语的妙用发挥到极致;他还将地方语言融入到小说之中,对刻画人物和反应不同的社会场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他十分注重词句的选择和运用,在字句的构造上颇下功夫,使得小说更具有特点和可读性。
总得来说,为了增强作品的喜剧性的艺术效果,《远大前程》的总体语言风格是比较幽默夸张的。查尔斯·狄更斯原本就擅长机智俏皮的语言,以夸张渲染的描写和轻松诙谐的叙事风格闻名,虽然后期作品的悲剧性色彩更加浓厚,但《远大前程》仍旧保存了喜剧性的色彩,如描写郝薇香小姐的外形和住所时,说她常年穿着结婚时那天穿的衣服,房间的摆设也永远和结婚时那天一样,她的卧室则老鼠横行,宛如地狱,这无疑是一种夸张的描写,但其背后所反映的郝薇香小姐的悲剧性命运却更加引人深思。
作品评价
1960年12月1日《远大前程》开始在《一年四季》上连载发表,连载未满一个月,杂志的销售量就大幅提高,完书后更是受到广大读者和学者的关注,与查尔斯·狄更斯在这之前的几部作品相比,《远大前程》更是获得了当时学者非同一般的夸奖。1961年9月爱德华·P.惠普尔(Whipple,EdwinP)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评论,从情节、角色、风格等方面对《远大前程》进行了高度肯定,并认为“这本书是一个艺术品。它也表明了狄更斯正处于创作的上升期,而没有退步。”同年十月,E.S.拉达斯(Dallas,E.S)也在《时代》杂志上表达了自己对《远大前程》的欣赏之情。
其后西方文学对《远大前程》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但或臧或否,褒贬不一。赞赏者认为《远大前程》可以进入独更斯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列,如埃德加·约翰逊(Edgar Johnson)曾高度赞扬这部小说,认为《远大前程》在“查尔斯·狄更斯所有作品中结构和语言都堪称是最完美的”。反对者则指责这部作品情节结构不合情理,人物塑造生硬怪僻、异乎寻常、没有生命,与狄更斯早期的小说相比显得“虚弱、疲乏、无味”。但总得来说褒多于贬,大多数学者也认同《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远大前程》传入中原地区较晚,一直到五十年代初《远大前程》才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受重视程度和研究成果远不如《雾都孤儿》、《双城记》等作品。聂珍钊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认为“这部小说是查尔斯·狄更斯处于艺术生涯高峰时期的作品,因而在谋篇布局和创作手法上都颇具特色”。杨匠先等人所编的《简明外国文学史》则评价它“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作品影响
《远大前程》一问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受到当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狄更斯的其它作品一样,《远大前程》多次被改编成电影,1946年由英国青年导演大卫·里恩改编的电影《孤星血泪》(又名《远大前程》)是继1909年和1917年之后狄更斯的第三部被改编作品,也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改编电影之一。1948年影片在美国上映时,著名电影评论家贾科莫阿吉评价说:“绝对的优美、雅致和智慧,其中某些地方更甚。”
其后《远大前程》又被各国翻译、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但很多评论家和剧作家认为,没有一部查尔斯·狄更斯小说改编电影能超过《远大前程》与《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 1948)这两部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影响。电影《孤星血泪》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狄更斯小说的高度,也不可能创造出狄更斯所提供的那些人物和环境的细节,但基本上真实可信,最大程度还原了狄更斯笔下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情和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而基于《远大前程》的优秀文本,《孤星血泪》至今仍被看成是英国电影史上的最佳影片之一, 也为所有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树立了一个难于逾越的范本。
衍生作品
影视剧
舞台剧和话剧
1990年,日本上映的舞台剧《伟大的遗产》是根据查尔斯·狄更斯原著《远大前程》改编,由宝冢歌剧团月组在宝冢大剧院进行首演。《伟大的遗产》的导演是太田哲則,前后共有两个版本,剧情一致,出演主人公不同。
漫画
2018年,中信出版社出版漫画版《远大前程》,是丛书漫画版世界名著系列之一。这套丛书还有《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漫画系列》《红字(漫画版世界名著系列)》《傲慢与偏见(漫画版世界名著系列)》《爱玛(漫画版世界名著系列)》,简单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参考资料
《远大前程》研究综述.360文库.2023-12-02
远大前程(1946).豆瓣.2023-12-02
孤星血泪(1974).豆瓣.2023-12-02
远大前程(1989).豆瓣.2023-12-02
远大前程( 1981).豆瓣.2023-12-08
远大前程(1998).豆瓣.2023-12-02
远大前程(1999).豆瓣.2023-12-02
远大前程(2011).豆瓣.2023-12-02
远大前程(2012).豆瓣.2023-12-02
远大前程(2013).豆瓣.2023-12-02
远大前程(2023).豆瓣.2023-12-02
目录
概述
成书背景
作者背景
时代背景
创作过程
情节简介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结局
人物角色
主角皮普及其亲友
菲利普·皮利普(Philip Pirrip)
乔·葛吉瑞(Joe Gargery)
毕蒂(Biddy)
皮普成长中的重要人物
郝薇香小姐(Miss Havisham)
艾斯黛拉(Estella)
阿伯尔·马格维奇(Abel Magwitch)
反派角色
康佩生(Vompeyson)
主题思想
人道主义
成长主题
爱情主题
女性主题
艺术特色
叙述视角
叙事风格
浪漫和现实主义
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倾向
关注儿童的浪漫主义倾向
回忆过去的浪漫主义倾向
语言风格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影视剧
舞台剧和话剧
漫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