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伯特,全名小富兰克林·帕特里克·赫伯特(Franklin Patrick Herbert Jr.),
美国科幻小说家,作家,1920年10月8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
塔科马,1986年2月11日卒于
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毕业于
美国华盛顿大学。
弗兰克·赫伯特曾于1942年加入
美国海军,1943年因头部受伤光荣退伍。赫伯特在新闻界工作多年,在《俄勒冈日报》《西雅图邮报》等多家报社担任过摄影师、作家、文案编辑等职位,曾为多位美国政客担当撰稿人,曾为华盛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弗兰克·赫伯特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之一,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三部长篇小说和五部短篇小说集,最成功的便是沙丘系列小说。其中前三部《沙丘》《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三部长篇构成的“伟大沙丘三部曲”,曾被翻拍成电影并引起巨大轰动,是第一部能营造出如此细致入微的想象世界科幻小说的。
个人经历
早年生活
1920年10月08日,出生于美国
华盛顿州的西部港口城市
塔科马,父母分别是Frank Patrick Herbert, Sr. 和Eileen (McCarthy) Herbert。他从小热爱阅读科幻、冒险故事,立志成为一名作家。他对书籍充满兴趣,五岁前就能读懂大部分报纸,记忆力出色,学习迅速。他对摄影早有兴趣,十岁时买了一台
伊士曼柯达公司盒式相机,十几岁时买了一台新的折叠相机,1930年代中期又买了一台彩色胶卷相机。由于家境贫困,主要是由于大萧条,他于1938年离开家去
俄勒冈州塞勒姆的一位叔叔和阿姨家居住。
他在塞勒姆高中(现在的北塞勒姆高中)就读,并于第二年毕业。1939年,十九岁的弗兰克谎报年龄,在《格伦达之星报》(Glendale Star)就职,得到了第一份工作。1940年,弗兰克回到塞勒姆在《俄勒冈政治家报》(Oregon Statesman,现在的Statesman Journal)干包括摄影师在内的一系列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兰克在美国海军修建营作为摄影师服役6个月,随后因病退伍。1940年,弗兰克在
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佩德罗与弗洛拉·帕金森(Flora Parkinson)结婚,并与其生有一女佩妮(Penny,出生于1942年),但两人很快在1945年离婚。战后,赫伯特进入
华盛顿大学读书。1946年,他在一堂写作课上遇见了贝弗莉·斯图亚特(Beverly Ann Stuart)。当时他们是班上仅有的已经通过作品赚过钱的学生。赫伯特已经卖给杂志两篇廉价冒险故事,第一篇卖给了《
君子》杂志。贝弗利把一个故事卖给了《Modern Romance》杂志。
1946年6月20日,弗兰克和贝弗莉在
华盛顿州西雅图结婚,婚后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布瑞恩(Brian Patrick Herbert,1947年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和布鲁斯(Bruce Calvin Herbert,1951-1993,出生于
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萨,一个专业摄影师和同性恋权利活动家)。1949年,赫伯特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在圣罗莎出版社(Santa Rosa Press-Democrat)工作。在这里,他们结识了心理学家拉尔夫和艾琳·斯莱特里一家(Ralph and Irene Slattery)。斯莱特里一家向赫伯特推荐了包括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荣格、
卡尔·雅斯贝尔斯和
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作品,此外还让赫伯特接触了禅宗,这对赫伯特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赫伯特因为对必修课不感兴趣而没有大学毕业。他回到了新闻界,在《西雅图之星》(
西雅图 Star)和《俄勒冈政治家》(
俄勒冈大学 Statesman)工作。同时,他还在《旧金山考察家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旗下的的《加利福尼亚生活》(
加利福尼亚州 Living)杂志做了十年供稿人兼编辑。
工作经历
开始创作
在1973年的采访中赫伯特表示,他在撰写科幻题材的作品前他已经阅读科幻小说“大约十年”,他最喜欢的作家有
赫伯特·威尔斯,罗伯特·海因莱因,
保罗·安德森和
杰克·万斯。
1952年4月,赫伯特的第一篇科幻故事《寻找什么》(Looking for Something)刊登于Startling Stories。1954年他的三篇短篇故事刊登在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和Amazing Stories。1955年11月,Under Pressure开始在Astounding连载,标志着他的小说家生涯正式始于1955年;这篇小说就是随后双日出版社(Doubleday)出版的《海龙》(The Dragon in the Sea)。该作以一艘21世纪的潜艇为舞台,深入探讨了理性与疯狂的问题。这部小说还预见了由石油消费和生产引发的世界冲突,赢得了比较高的评价,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在此期间,赫伯特还曾担任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Guy Cordon的撰稿人。
沙丘世界
1959年赫伯特得以腾出手来,潜心创造他的“沙丘
宇宙”(Dune universe)。他能够把自己投入到他的写作生涯,因为妻子开始从事一份百货店广告文案的全职工作,整个60年代她都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生计。赫伯特后来曾透露说,他本来只是要为一本杂志写一篇关于
俄勒冈州弗罗伦萨市的俄勒冈沙丘(
俄勒冈大学 Dunes)的文章,但后来他逐渐在研究沙丘的过程中“走火入魔”,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尽管这篇真正关于
沙丘的文章从未完成,但却成了赫伯特创作《沙丘》的契机。
在经过六年的艰苦研究和创作后,《沙丘》终于在1965年问世。由于这部小说比当时一般的商业科幻小说长得多,最初《模拟》(Analog,更名后的Astounding)杂志上共八期连载,分为1963年12月开始的上部“Dune World”和1965年的下部“Prophet of Dune”。但是,在最终出版单行本之前,有23家出版社拒绝出版《沙丘》。直到费城的一家名为“切尔顿”的小型出版社看中了这本书,才给了赫伯特7500美元的预付版税,并予以出版。该书一经面世便取得了空前的好评,获得了1966年颁发的1965年度(首届)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与另一部作品分享了1966年的雨果奖。《沙丘》包含了相互关联的多种主题和多个角色视角,这在后来演变成为赫伯特所有成熟作品的典型特征。
尽管《
沙丘》并没有立即成为畅销书,但截止1968年,赫伯特已经凭此书获得了20000美元的收入(这比当时绝大多数科幻小说所能得到的
版税收入要高得多),但这还不足以让他全职写作。然而,沙丘的发行为他打开了一扇门。从1969年到1972年,他为《
西雅图邮讯报》撰稿,从1970年到1972年,他在母校
美国华盛顿大学当讲师。1972年,他曾在
越南和
巴基斯坦做过
社会学和生态学顾问。1973年,他成为一个名为《农夫》(The Tillers)的电视节目的主摄影师。
从1972年开始,赫伯特逐渐转变成了一名全职作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写了许多书,推动了生态和哲学思想。他继续他的沙丘传奇,出版了《沙丘救世主》《
沙丘之子》《沙丘神皇》。此外还写了《造神者》《多塞迪实验》《白色瘟疫》,与比尔·兰塞姆伙合著了《目标:太空》的续集《耶稣事件》《拉撒路效应》《提升的因素》。他还帮特里·布鲁克斯写作生涯的第一部小说《
沙娜拉之剑》作了非常积极的评论。
转折
1985年版的《圣殿:沙丘》后记,弗兰克·赫伯特为去世的妻子写了悼词。
同样在1984年,由制片人
大卫·林奇拍摄的电影版《
沙丘》上映,尽管被大众给予厚望,而且制作经费高昂,但这部影片的国内票房成绩却异常惨淡。不过,在北美之外的地区,比如
欧洲和
日本,该片在商业上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还是在1984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五本小说《沙丘异教徒》(Heretlcs of Dune),此书被众多沙丘爱好者视为可以和《沙丘》相媲美的作品。
1985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六部作品《圣殿:沙丘》(Chapterhouse:Dune),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单个作品。(选集《眼》同年出版,《人的两个世界》出版于1986年)
2024年5月,编剧的剧集《
沙丘:姐妹会》首曝预告。
个人生活
妻子贝弗莉的健康因1974年接受癌症手术每况愈下。1984年2月7日,贝弗莉·赫伯特去世。
1984年末,赫伯特终于走出阴影,在次年与特里萨·沙克尔福德(Theresa Shackelford)结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荣誉奖项
逝世
1986年2月11日,由于
胰脏癌手术后的
肺栓塞,赫伯特逝世于
威斯康星州的
麦迪逊市,享年65岁。
人物作品
编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