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固
楚汉时期项羽部将
丁固(?~公元前202年),也名叫“丁公”,滕州市人,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另有一种说法称丁固是季布的舅舅)。
丁固是楚王项羽麾下将领,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战败溃逃时,丁固率兵围追堵截刘邦,刘邦在两军对峙时说服了丁固,因此得以逃脱。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后即位称帝,丁固前去拜见刘邦,想邀功请赏。被刘邦以对先主不忠的罪名,将丁固斩杀。
关于丁固被刘邦诛杀的事情,历代多有评议,其中多是针对丁固或刘邦的行事进行评判,或是将丁固与季布项伯雍齿的事迹对比评价。
人物生平
追击刘邦
丁固,薛县人,是楚王项羽麾下将领,也是项羽麾下大将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回师击败,往彭城西面溃逃。丁固向彭城县西面追逐并围击刘邦,双方正准备短兵相接,刘邦见情况紧急,就回头对丁固说:“丁公,你我两人都是贤明仁义的人,何必要如此过分的互相迫害呢。”丁固听到这话,也心有所触,于是就放过了刘邦,带兵回去了。
请功受戮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击败,逃亡至垓下之战,最终在霸王乌江自刎。同年,刘邦即位称帝,并赦免了多次陷刘邦至窘境的季布。于是,丁固前去拜见刘邦,也想邀功请赏。刘邦把丁固带到军中巡行示众,说:“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怀有异心,对君主不忠,丁固就是导致项王失去天下的罪人。”于是下令兵吏将丁固斩杀,并告诫军中士官说:“从今往后,后世做臣子的人不要效仿丁固。”
史书记载
楚汉春秋》:上败彭城,薛人丁固追,上被发而顾曰:“丁公,何相逼之甚?”乃回马而去。上即位,欲陈功,上曰:“使项氏失天下者是子也。为人臣用两心,非忠也。”使下吏笞杀之。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母弟齐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羽灭,丁公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布母弟丁公,为项羽将,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汉王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前汉纪·高祖皇帝纪卷第三》:初,季布异父弟丁公为楚将,逐上。上迫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天下既定,斩丁公以徇军,曰:“自今以后,为人臣者莫效丁公也!”
《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身份争议
关于丁固与季布的关系,史书中有两种说法。在《史记》(司马迁著)和《汉书》(班固编撰)的记载中,丁固是季布的“母弟”。“母弟”直译为季布母亲的弟弟,也就是指丁公是季布的舅舅。在唐朝颜师古注解的《汉书》中则称:“此母弟为同母异父之弟”,即丁公是季布同母异父的弟弟。
人物评论
“丁公被杀是由于丁公不懂人性,企望施恩图报的心理造成丁公不明智的谒见,致使刘邦感受到被要挟,以及刘邦不堪受辱,怕自己自私寡情的真实面目被暴露,乃至杀之灭口。”(内蒙古电大学刊评)
“昔高祖赏季布之罪,诛丁固之功。今遭明主,亦何忧哉。”(尚书仆射鲍永评)
傅玄:“夷、叔姬发以成名,丁公顺高祖以受戮,二主之度远也。若不远其度,惟褊心是从,难乎以容民畜众矣。”(傅玄评)
“法欲必奉,故令主者守文;理有穷塞,故使大臣释滞;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主者守文,若释之执犯之平也;大臣释滞,若公孙弘断郭解之狱也;人主权断,若汉祖戮丁公之为也。”(刘颂评)
“天下粗定,当显明逆顺,此刘知远所以斩丁公也。今忠于事君者莫不显,背叛不臣者无不夷戮,此天下所以归伏大王也。”(程遐评)
萧宝夤:“昔越栖会稽,赖宰以获立;汉困彭宋,实丁公而获免。吴项已平,二臣即法。岂不录其情哉?欲明责以示后。”(萧宝评)
“罪不及嗣,既弘至孝之道,恩由义断,以劝事君之节。故羊从戮,弥见羊舌肸之诚,季布立勋,无预丁公之祸,用能树声往代,贻范将来。”(隋炀帝评)
“昔项羽之臣丁公,常将危汉高祖,高祖谓之曰:‘二贤岂相厄哉。’齐丁公乃止。及高祖灭项氏,遂戮丁公以徇,曰:‘使项羽失天下者,丁公也。’夫戮之,大义至公也,不私德之,所以诫其后之事君者。”(隋尚书右丞韦凑
“呜乎!刘项之作也,淮阴不以猜误而去项乎?淮南不以疑惧而去项乎?曲逆不以辩说而去项乎?去彼而就此,果谓忠乎?果谓不忠乎?是利则存,不利则亡者也。则丁公临敌,舍敌无杀,诚恻隐之仁者,岂有猜误辩说疑惧者耶?有利则存、不利则亡者耶?与其不忠,则彼三侯者未可免鼎之诛,刀锯之刑也。是高祖斩之,果不为当。噫!汉之初立,未为无人。丁公就刑,未闻有一言而戾者,将固之命也。悲夫! ”(皮日休评)
“高祖斩丁公,赦季布,非诚心欲伸大义,特私意耳。季布所以生,盖欲示天下功臣。是时功臣多,故不敢杀季布。既是明大义,陈平、信、布皆项羽之臣,信、布何待反而诛之?”(朱熹评)
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貔貅四百馀年,宜矣!”(司马光评)
“起义兵诛暴乱,而自为无道者,项羽也。既伏其辜矣,枝属何责焉?恶恶止其身,忠厚之至也。高帝以齐丁公二心而杀之,乃侯项伯,何也?项伯所以免帝于危者,为羽讲解,此公道也。丁公刃已及沛公而纵之去,此私情也,岂可比而同之乎?若夫以己之姓易人之姓,则前贤已论其失矣。”(胡寅评)
“以至仁伐不仁,因多助攻寡助。请同李广,勿令一骑生还;毋效丁公,听片言返。”(李仁孝评)
吴若:“凡为天下者不顾私恩。丁公,成汉祖者也,汉祖斩之,知其奸也;魏徵,背李世民者也,太宗亲之,知其忠也。”(吴若评)
朱元璋:“人若操赏罚之柄以御天下,必在至公。无善而赏,是谓私爱;无过而罚,是用私恶。此不足以为劝惩。朕观汉高帝斩丁公、封雍齿,唐太宗黜权万纪、李仁发而赏魏徵之直,皆至当可以服人,所谓赏一君子而人皆喜,罚一小人而人皆惧。”(朱元璋评)
季布之忠,虽有怨而必用;丁公之不忠,虽有德而必斩,书附于此,见高帝善用赏罚也。”(张之象评)
“帝取天下,孰非用间纳叛以有之,而独于丁公称其区区二心耶?盖帝方灭楚以威天下,而丁公首著其厄,故丑之,既戮而为此言以掩之也。”(王世贞评)
“以大义服天下者,以诚而已矣,未闻其以术也;奉义为术而义始贼。义者,心之制也,非天下之名也。心所勿安而忍为之,以标其名,天下乃以义为拂人之心而不和顺于理。夫高帝当窘迫之时,岂果以丁公为可杀而必杀之哉?当诛丁公之日,又岂果能忘丁公之免己而不以为德哉?欲惩人臣之叛其主,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且嚣然曰是天下之公义也。则借义以为利,而吾心之恻隐亡矣。夫义,有天下之大义焉,有吾心之精义焉。精者,纯用其天良之喜怒恩怨以为德威刑赏,而不杂以利者也。使天下知为臣不忠者之必诛而畏即于刑,乃使吾心违其恩怨之本怀,矫焉自诬以收其利。然则义为贼仁之斧而利之也乎?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若丁公者,废而勿用可也;斩之,则导天下以忘恩矣。恩可忘也,苟非刑戮以随其后,则君父罔极之恩,孰不可忘也?呜呼!此三代以下,以义为名为利而悖其天良之大慝也。”(王夫之评)
“咬牙封雍齿,计安众将之心;含泪斩丁公,法正叛臣之罪。”(程登吉评)
“丁公之可杀者三:放楚之贼为不忠,可杀;不识汉高之为人,信两贤之言为不智,则可杀;汉王为帝而遂来谒,是卖阵以求荣,为不义,则可杀。汉高之不可杀丁公亦有三:彼不杀我而我杀之,是悖恩也,一不可;既知其贤而复杀之,是忌才也,二不可;欲掩受厄之丑而假大义以杀之,是欺天下也,三不可。然则必如之何?为丁公者,当远去以洁身。为汉高者,当赐之金以酬其恩,放之田野以示惩,则两得之矣!”(唐顺之评)
“高祖名为大度,而恩仇之际实不能忘。如季布雍齿初实欲诛之,以屈于公议而止;又如戛羹小怨,而终不忘情于丘嫂,他可知矣。丁公短兵急接之时,窘迫可知,虽以漫辞幸免,而怒之者实深,故因其来谒而斩之,其本心未必果责其不忠于项羽也,不然何以不并诛项伯乎?”(姚苎田评)
“余旧有诗云,‘项王不肖臣,丁公与项伯。如何汉高帝,一杀一封国。’讥射阳之侯也,而《唐文粹皮日休汉斩丁公论》,谓高帝不当斩丁公,未为无见,俟识者定之。《读史管见》论汉高待项氏忠厚,故侯项伯,不可以杀丁公比。似不尽然,郑当时之先以不名籍被逐,则又何说?”(梁玉绳评)
“忘怨而官季布,是也!至齐丁公不臣,屏斥勿用已足为戒,必杀之,过矣!此特春秋以降任术之事,非圣王至公无我之心也。”(刘评)
“案高祖斩丁公事,先儒乐道之,以为急正君臣之义也,综其实不然。高祖与丁公非有雅故也,骤然相厄一日之中,以一语之交而引兵以去,丁公亦非必以此示德汉王也。及项羽灭而丁公谒见高祖,是将以彭城一日之引兵以去而望收报今日也。高祖于此时录其功乎?抑将以其一日之相舍而引以为雅故乎?其谒见也,其心有不可问者也。使丁公不来见,高祖方且求而用之,为其一日之雅故而相厄也,旋而相舍,固当俟其人之追而思之,而未宜居之以为德也。被丁公以不臣之名而徇之军中,乃高祖之谲也;虽然,高祖舍是而无以处丁公矣。其谲也,乃所以成其为高祖之英雄也?”(郭嵩焘评)
“按,刘邦之斩丁公。与《伍子胥列传》所写之句践灭吴后同时杀了吴之内奸伯嚭,且责其‘卖主’‘与己比周’事同,而杀伯嚭,当时实无其事。凡此等,皆可见司马迁的一种态度,而不是为了表现句践、刘邦的‘善用赏罚’。”(韩兆琦评)
相关事件
名字由来
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中记载,史书有时候对一些名字不详的人物会以“公”来代称。在《史记》(司马迁著)和《汉书》(班固编撰)等书籍的记载中,将丁固称为丁公。晋朝学者晋灼在《史记》的集解中称:“丁公是薛县人,名叫丁固。”而在《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上》的记载中,赵永对冯衍说:“昔高祖赏季布之罪,诛丁固之功。今遭明主,亦何忧哉。”
事迹差异
根据《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的记载:“布母弟丁公,为项羽将,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汉王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丁公引兵而还。”对于刘邦所说的“两贤岂相戹哉”指的是哪两个人,有两种说法,在班固编撰、颜师古注的《汉书》中,三国曹魏著名学者孟康说:“两贤岂相戹哉”指的是丁固和另一名参与追杀刘邦的彭城将领赖齮。而唐朝颜师古却认为,赖齮虽然一同参与了追杀刘邦,但是刘邦说这句话时,是单独对丁固说的,所以“两贤”指的是丁固和刘邦。
后世纪念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南直十一(萧县)》中记载:“丁公山,今县南十五里。相传楚将丁公追汉王于此,其地亦名丁里村。”丁里村与石婆村和马井村都归属于丁里社区,属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丁里镇所辖。这里是享誉各地的伏羊文化发源地,辖区内有镇级创新型现代农业先行区示范园金生绿源现代农业观光园、欣荣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葡萄种植园等现代农业园区
参考资料
..2023-10-21
孟氏名人录(八):孟康.微信公众平台.2023-10-24
萧县丁里镇丁里社区.萧县人民政府网.2023-10-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追击刘邦
请功受戮
史书记载
身份争议
人物评论
相关事件
名字由来
事迹差异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