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1915-1996),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原名顾锦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壶艺泰斗,宜兴紫砂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顾景舟就学于蜀山东坡书院,18岁跟随祖母学壶,师从储铭,三十年代后期至
上海市制壶仿古。1954年,顾景舟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顾景舟被
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
徐汉棠、高海庚、
李昌鸿、
沈遽华、
束凤英、
吴群祥等人。顾景舟继承了文人在茶思想、茶审美中孕育出来的高雅思想,追求健康、准确的美,主张美和实用相结合的艺术创作。顾景舟博览群书,兼收并蓄,对紫砂艺术有独到的见解——“不圆而圆,不方而方,智欲其圆,行欲其方”。
顾景舟逝世于1996年,一生三次参加全国
代表大会,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代表作有僧帽壶、汉云壶、洋桶壶、汉铎壶等,僧帽壶现藏于顾景舟艺术馆。顾景舟曾任职
江苏省工艺美术会理事、江苏省陶瓷学会名誉理事、
宜兴市政协常委、宜兴紫砂工艺厂紫砂研究所名誉所长,被授予“工艺人”“老艺人”称号,作品“提壁壶”被评为旅游展评会一等奖。顾景舟在紫砂行业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对紫砂工艺技术的传承、总结和发展,从程序法则到工具的改良,再到传统器型的研究推敲,给后人留下的珍贵的典范。他的紫砂作品自然完美,可以作为紫砂的经济价值的标杆。1989年,顾景舟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同年“宜兴紫砂”被国家评定为质量银质奖后,他又亲自设计指导一批紫砂精品,参加全国性的展评活动,促使“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被国家评定为“金质奖”。他的代表作中牛盖莲子、鹧鸪壶获国家金质奖,僧帽、井栏壶获国家银质奖,并有许多佳作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2014年,《顾景舟制九头咏梅茶具》作品以人民币2875万落槌成交,创历史新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顾景舟,原名顾锦洲(州),于1915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的一个普通农户中。宜兴的紫砂在中国很著名,上袁村是紫砂之乡,拥有悠久的紫砂艺术历史,
陈鸣远、
邵大亨、
程寿珍等大家就出自上袁村,顾景舟的祖父和祖母也会制作茶壶,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受紫砂艺术的熏陶。顾景舟虚岁6岁时,被家人送往蜀山东坡书院(后更名为第六高等小学堂)读书,他天资聪颖,深受校长吕梅笙喜爱。顾景舟东坡小学毕业后,又随校长学习
文言文三年,在这段时期,他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扎实的文学素养奠定了基础。由于家境困苦,17岁的顾景舟没有到中学学习。顾景舟18岁从祖母学艺,帮着家里做壶。
1934年,顾景舟制作了“传炉壶”,底部镌刻有“功存志悦”四字,造型精美。1936年,顾景舟制作了“汉君壶”和“木瓜壶”等作品,其中“汉君壶”线条饱满,修饰讲究,是藏家贺寿订制作品,同年,成名后的顾景舟被
上海市的古董商人聘请至上海郎玉书的郎氏艺苑,从事仿古制作,在这期间,他阅读大量的历史著作,临摹许多大家的作品,他对紫砂艺术历史的理解由此深入,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邵大亨和黄玉麟成为了他的参照标杆,这段经历也为他作品的风格特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他的鉴赏水平。
传承与创新
1938年,日军侵略上海,经济萧条,上海郎玉书的郎氏艺苑受到波及,经营不善,所聘人员被遣散回乡,顾景舟回到了
宜兴市,不幸染上了天花,在祖母的照顾下痊愈,但身上留下了痕迹。回到家乡的顾景舟继续刻苦学习和提高壶艺水平,1942年,顾景舟至上海标准陶瓷公司应聘模型技师一职,在工作的同时不忘做壶,制作了“三线鼎足提梁壶”、“洋桶壶”等作品,字号“自怡轩”,自镌“曼晞
陶艺”壶印,其中“洋桶壶”是顾景舟在紫砂业内成名立足的一件代表作品。1942年,上海标准陶瓷公司因贩卖日货遭到了民众的抵制,顾景舟于1942年底再次回到家乡。1948年秋,顾景舟由顾锦洲(州)改名为顾景舟,创作了“大石瓢壶”,壶底盖有“顾景舟”方形名章。1951年,顾景舟经同辈顾浩元介绍到
上海天原化工厂应聘,顾景舟通过了录取,但是在体检时,顾景舟查出了
结核病,只得回家修养,经历过疾病的顾景舟更加专注于紫砂技艺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多次抄写明清陶瓷著作《阳羡名陶录》《阳羡茗壶系》。1952年,37岁的顾景舟收徐祖纯的儿子
徐汉棠为徒,这是顾景舟第一次收徒。
1954年,顾景舟在宜兴相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杨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紫砂工场的筹建工作。1955年10月,顾景舟在紫砂蜀山工艺社任职生产理事委员兼技术辅导员,负责紫砂工艺班的招生和技术辅导工作,10月,紫砂工艺社首批招收二十六名工艺班学员,顾景舟收徒“
李昌鸿、
沈遽华、沈华、高永津、鲍秀云、许璇(1956年离社报考学校)”。1956年,顾景舟被国家赋予建国初期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工艺人”称号,同年11月,紫砂工艺社第二批招收了学员三十五名,顾景舟相继收徒
束凤英、
高海庚、王亚杰、史济华、王洪君、单淑芳、吴亚平等人。1957年7月,顾景舟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第一届艺人代表大会,被轻工部授予了“老艺人”称号。1958年,顾景舟因反对紫砂工业厂盲目机械化被批判为“右倾”典型,就此,顾景舟被派往机械车间去研究
车床轱辘,在顾景舟认真工作的期间,他不慎被一只车床轱辘击中头部,差点因此丧命,同年,顾景舟收
周桂珍为徒。1959年,顾景舟被任命为紫砂厂技术研究所副主任,负责技术业务,为开发紫砂销路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亲自参与编写、审定了《宜兴紫砂工艺生产手册》,并且带头进行技术革新,与
高海庚等人创制上轴啤酒杯,研究紫砂注浆成型技术,做紫砂茶叶揉碾盘,设计餐具和高档花盆等生活用品,推动了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发展。1964年,顾景舟与徐义宝女士走到了一起。
晚年经历
1966年,顾景舟受文革波及,被污蔑干过伪保长而被揪斗,1968年和1971年,顾景舟双亲相继因病离世,在这期间,顾景舟创作了“上新桥壶”、“雪华壶”等作品。1972年,顾景舟收
吴群祥为徒。1975年,顾景舟随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和
南京博物院的专家、教授在
宜兴市地区开展发掘性研究工作,1976年,顾景舟多次对位于
丁蜀镇羊角山的古窑址进行细致考证,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1978年,顾景舟相继收
葛陶中、徐徐、
高振宇、赵江华为徒,并与高庄共同完成了“提壁壶”的设计构想,同年,经过顾景舟的数次修改,“提壁壶”定型。
1982年9月底,顾景舟和他的学生高海庚、潘持平等人为北京博物院品鉴库藏紫砂器,发现库藏的两件“鸣远”款“凤嘴龙把壶”是顾景舟民国时期仿制的三把中的两把。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段泥“笋形水盂”也是顾景舟所制,仿制水准极高,可见顾景舟工艺之高深。1983年,顾景舟的妻子徐义宝检查出
鼻咽癌,他在上海陪伴徐义宝治疗,1984年,徐义宝病逝,1985年12月,顾景舟最为得意的弟子高海庚去世,妻子和爱徒的离世使使顾景舟深受打击,在顾景舟年近80岁时,他的儿子患病,生命垂危。1987年,“提壁壶”被评为旅游展评会
一等奖。1988年,“提壁壶”经张守智教授的设计修改,顾景舟创作了“玉壁盖
提梁壶”。
1992年,顾景舟主编了《
宜兴紫砂珍赏》一书。20世纪80年代后期,顾景舟担任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名誉所长,在考察走访多处古代陶瓷遗迹后,撰写了多篇论文。1980年,在顾景舟的支持与参与下,建立了“紫砂特艺班”,使宜兴紫砂
陶艺水平跃上新的台阶。1981年12月9日开始,顾景舟为紫砂工厂的特种工艺美术班(简称特艺班)上课,一共二十节课,被紫砂业内称为“紫砂二十讲”。1982年,顾景舟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1987年,顾景舟创作了“玉璧盖
”,任职紫砂研究所名誉所长;1989年,创作了“
高僧帽壶”、“如意仿古壶”、“此乐提梁壶”;同年,顾景舟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1年,顾景舟捐壶筹得二十万元善款,他与徒弟
徐汉棠共同成立了“顾景舟教育”和“徐汉棠儿童”奖励基金。1993年,顾景舟访台期间,台湾陈文彬先生请顾景舟鉴定,发现一件底部镌刻有“生莲居大彬”的“高沿矮僧帽壶”是仿品,出自顾景舟之手。该壶身内部刻有“景记”二字,需丸砂泥方可显现,在托款之作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从侧面反映了顾景舟对制作仿品的抗拒心理。1994年,顾景舟制作的“提壁壶”入选
中国邮政《宜兴紫砂陶》(1994-5)特种邮票。1996年6月3日,顾景舟因
肺气肿导致
急性呼吸衰竭,病逝于宜兴第一人民医院,享年81岁。
主要作品
《洋桶壶》
“洋桶壶”是
宜兴市地区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样式,因为壶身酷似汽油桶,所以被称之为“洋桶壶”,喜欢喝茶的人常用“洋桶壶”与人攀比。“洋桶壶”造型简单,但想做好却不容易,“洋桶壶”的做工和造型有“行”和“尚”的区分。顾景舟的“洋桶壶”直而不瘦,一气呵成,壶肩部
凹线舒展圆润,优雅端正,壶嘴与直身桶连接自然,舒展而有力,倒茶时,出水流畅,线条优美,壶嘴不会涎水滴,整体而言,颇具儒雅的文人气质。
《云纹三足鼎壶》
“云纹三足鼎壶”是顾景舟的早期作品之一,“云纹三足鼎壶”应用了多种装饰手法和成型工艺,属于经典样式之一。“云纹三足鼎壶”是圆壶身,颈部直而合缝,肩装饰是一根圆肩线,线下方是精美的云头如意纹,每瓣如意纹都用薄脂泥粘贴,壶銴、壶嘴和壶钮上皆有如意筋纹,造型饱满柔和。“云纹三足鼎壶”在顾景舟的作品中算是比较华美的一件作品,但是壶上的装饰干净工整,并不繁冗,弧度优美,连接自然,给人以华美庄重之感。
《云汉壶》
“云汉壶”是顾景舟在上海于1936年至1942年之间制作的作品,壶底“武陵逸人”方章一枚,盖内钤“景洲”铁线篆方章一枚,“景记”章一枚。“云汉壶”的选料讲究,选用了上好的
紫泥,壶身触手光滑,上窄下圆,工艺精湛,线条优美流畅,造型圆润挺拔,有如云之卷舒的非凡气质。
《汉云壶》
“汉云壶”是顾景舟由“云汉壶”改造后的作品,“汉云壶”壶型周正严谨,较“云汉壶”扁,壶体中心直径最宽,下半部分向下以45度弧线收窄,壶嘴、壶把皆随着壶体向下收窄,线条愈发显得挺秀流畅。壶身远观如一叶扁舟,壶嘴和壶把如上翘的舟首和舟尾,隐晦地表现了顾景舟早年“武陵逸人”印章中所传达的隐逸情怀。
用印整理
其他作品
收藏与拍卖
收藏
如意仿古壶,高8.2厘米,口径7.9厘米,款识顾景舟,
台北市私人收藏。
僧帽壶、景舟石瓢、提壁茶具等30件精美紫砂茶壶,藏于顾景舟艺术馆。
拍卖
2008年,顾景舟“雨露天星壶”拍卖,成交价156.8万元
2008年,顾景舟“唐云壶”拍卖,成交价318万元
2010年,顾景舟“相明壶”拍卖,成交价1232万元
2011年,顾景舟“云肩如意茶具”(3件套)拍卖,成交价1023.5万元
2011年,顾景舟、
韩美林合作的“提梁盘壶”拍卖,成交价1150万元
2011年,顾景舟“提璧组壶”(共计11件)拍卖,成交价5040万元
2012年,顾景舟“大提壁壶”拍卖,成交价1288万元
2013年,顾景舟“寒汀壶”拍卖,成交价1495万元
2013年,顾景舟“矮八方壶”拍卖,成交价115万元
2013年,顾景舟“传炉壶”拍卖,成交价195.5万元
2013年,顾景舟“段泥牛盖莲子壶”拍卖,成交价195.5万元
2013年,顾景舟“仿古如意”拍卖,成交价460万元
2014年,顾景舟制“九头咏梅茶具”拍卖,成交价2875万元
2015年,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拍卖,成交价9200万元
2015年,顾景舟制“大石瓢壶”拍卖,成交价4256万元元
2017年,顾景舟“鸪提梁壶”拍卖,成交价805万元
创作特点
紫砂壶发轫于明初江南士大夫中的文人茶器,顾景舟很好地继承了文人在茶思想、茶审美中孕育出来的高雅思想。顾景舟认为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联系紧密,艺术素质离不开文化素质,想要成“师”需要高深的文化素养。顾景舟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自己和徒弟都要求严格,重视工艺手法和程序规范,他对于学习愿意深入研究,讲究格物致知,具有实践和创新精神。紫砂壶艺是使用
产品之一,是为生活服务的产品,所以他主张壶艺产品要做到美和实用的相结合。
顾景舟在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浪潮中恪守古训,看重泥料配置和工具制作,临摹经典的紫砂作品,但是并不盲从,他博览群书,善于取舍,兼收并蓄,广纳众之长,对紫砂壶的制作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不圆而圆,不方而方,智欲其圆,行欲其方”,追求经得起时间考验和美学推敲的艺术品。
顾景舟认为人有一定的共通的审美标准,他追求健康、准确的美的形态,手法自然、流畅,作品造型有理、有趣,形制流畅,气韵贯通。顾景舟是第一位将自己的名姓持之以恒地镌刻在壶底的陶瓷艺术家,这种行为突出了陶工的独立个体性。
“做工”
一般的“做工”被看成细节的精致、表面的干净、口盖的严丝合缝,而顾景舟的“功”其一在于“行”与“尚”的合一,即“流俗”和“高雅”之间的鉴别和落实,在对形体的认识和把握上,顾景舟追求自然和简洁,不多不少最好;其二体现在工具的制作和工序的合理性,扎实的练习基础是工艺能流畅表达的前提。
工具
顾景舟重视“理”和“规矩”,他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重视工具在做壶中的作用,所有的工具都是他亲手制作。他的一把掇壶,曾用120件工具和120多道工序来完成。
兼收并蓄
顾景舟崇尚
邵大亨的作品,他的“大口扁腹仿鼓壶”,借鉴了“邵壶”特有的古拙之美,继承了“厚重”和“气度”的同时,顾景舟对形制进行了夸大的处理,使作品清秀自然而不失张力。顾景舟对紫砂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制作壶的时候,他会在理解设计家设计图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见解,结合紫砂材质的特性进行再创作。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影响
顾景舟通过对茶文化历史的研究,结合紫砂的物理性,证实了紫砂材料的宜茶性。他对紫砂壶的创新提出了三个观点,要注重壶的形、神、气三要素,为传统造型和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顾景舟同其他中国近代制壶艺人将明清至民国以来形成的紫砂技艺,传授给了紫砂业年轻新一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紫砂作品,为紫砂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新中国紫砂行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顾景舟精美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紫砂之美,融会贯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紫砂从传统手工匠艺抬到了艺术的高度,留下了“格物致知,规矩方圆”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顾景舟的作品以及对紫砂艺术的理解深度对
陶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顾景舟和
韩美林曾就现代陶艺设计引入紫砂壶创作的话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韩美林受其启发,制作了上百件极具现代装饰风格的紫砂壶造型。
1991年,顾景舟与徒弟
徐汉棠共同成立“顾景舟教育”和“徐汉棠儿童”奖励基金,这种捐资助学的行为,起到了带头作用,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紫砂老艺人
裴石民看到顾景舟的“洋桶壶”后,认为这件作品可以当得起紫砂的头牌,由衷赞叹:了不起,紫砂出了高手。
在《严谨治艺严格执教——缅怀顾景舟大师》一文中,葛陶中写道:“我于1976年6月进厂……在李碧芳老师授课下,接受了两年的徒工培训,正逢研究室选拔考试,与同时进厂的徐唯明、江建翔、刘建平、李慧芳五人一起中选,我们各有辅导老师,而顾老则是我们的总辅导。那几年,我们亲身感受了顾老严谨的治学和严格执教的态度。记得顾老为我们选定的第一个品种是茄段壶,要求全手工制作。一张泥凳放在中间,我们人围在四周,顾老边示范边讲解,从最基本的成型手法开始,如泥片、泥条如何打得厚薄均匀,怎样掌握力度围好壶身,‘一捺底’的处理方法,怎样收口,壶的肩部又要怎样才能有力,他边做边讲,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反复强调操作的要求,并全神贯注地示范制作;接着让我们动手,要求每天多打壶身,做到全部合格了,才教我们上大只,搓嘴望,仝盖头,循序渐进,合格一步,前进一步。”
史俊棠曾送给顾景舟这样一副挽联:“景气紫砂壶,一代宗师掌门人;舟去何日还,桃李芬芳担伟业。”
国画家
亚明对顾景舟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壶先秦有之,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已近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
中原地区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宜兴紫砂研究学者盛畔松曾这样评价顾景舟:“顾老是当代紫砂艺术成就杰出的一代宗师,他的崇高艺术素养有口皆碑,他杰出的艺德更是高山流水,令人仰止。1989年初,我和新华日报社记者陈仁波在采访当时整顿紫砂市场的报道时,感受尤为深刻。那时,随着
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正经历开始时的阵痛,紫砂市场一片混乱,‘拜金热’影响着紫砂业内业外,许多人抱着趁机要捞一把的心态,变着法子捞钱,有些紫砂艺人也不自重,‘冒仿’、‘代工’等手段层出不穷。顾老对这种现象真是痛心疾首,痛恨这些人不自尊自重、利欲熏心,使艺术脱离了道德,玷污了一个真正的紫砂艺人的灵魂!他对有的人过去以各种‘高尚’名义得到他的作品,现在却将之变成‘金钱’,还要让买的人拿出来让他鉴定更是气愤填,骂这些人‘把友谊商品化了,感情商品化了,甚至人格也商品化了’。”
江南大学教授钱剑华曾评价道:“顾辅导被紫砂界和海内外砂艺爱好者誉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是一位学者型的工艺大师,从艺60多年,独步艺坛,资智功力胜出同辈,而他的壶外功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修养,更是高出常人,这在整个紫砂史上,也是罕见的。他对我国现代紫砂事业的振兴,不仅有承前启后的贡献,而且起到了推动引导的作用。他自幼敏慧过人,记忆超群,早年在蜀山东坡学院从吕梅笙先生读课,这给他后来博览群书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毕生勤奋好学,每天晚上,不是看书,就是练字。他说写字是为了消遣,结果他的书法也成为许多人竞相争藏珍品。他与国内第一流书画家
吴湖帆、江寒汀、
来楚生、唐云、
傅抱石、
陈之佛、
亚明等均深有交往,并有合作关系。他十分重视壶上款字印章的作用,认为完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结合内涵深远、实有壶艺壶趣的文字,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