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其为三大
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是由
德国音乐家、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提出的,强调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强调将动作、语言、歌唱及集体舞等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通过倾听、辨别和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声音,学习不同的音符和音程,掌握基本的节奏和旋律,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因受新舞蹈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启发而创作。
卡尔·奥尔夫创办京特学校,鼓励音乐家和舞蹈家通过创作互相了解。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尔夫与儿童合作,创作体现"元素"音乐理念的材料,形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国际传播始于1955年,多琳·霍尔在北美地区推广。1980年于中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经由
廖乃雄的推广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并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原本性教育,通过身体体验音乐培养音乐感知、创作能力,提高情感感知,培养模仿能力。它在各年龄段广泛应用,尤其适合幼儿教育,为音乐素养的提升和情感感知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也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学生培养音乐本能和创造力,提高情商,激发学习兴趣,构建积极学习氛围。
定义
20世纪20年代初,在欧洲兴起了一种“回归自然”的运动。这种歌与舞的新风格和结合方式,给了
卡尔·奥尔夫很大的启示。他不主张世界要以
欧洲的音乐为中心,他认为,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另辟蹊径。“京特学校”的建立使这种教育思想得以实验。奥尔夫在学校里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节奏教育模式,这种节奏成为音乐教育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并与音乐、舞蹈、体操、语言等紧密结合、相互补充。为了配合这种节奏教学,奥尔夫发明了影响世界音乐发展的
奥尔夫乐器。1950年至1954年他陆续出版了《儿童音乐教材》五卷本,从此逐渐形成了新颖独特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这套教育体系和方法首先在
德国被广泛采用,后来通过1961年在
奥地利成立的“奥尔夫学院”,采用教师进修培训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交流的渠道,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国际影响,并为各国培养了大量的师资,使奥尔夫教学法在各国开花结果。
起源与发展
初创期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或Orff Approach,字面意思为"学校工作")的教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受到当时实验性"新舞蹈"(New Dance)运动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Dalcroze eurhythmics)的影响。提出该教学法的创始人为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他是
德国著名的音乐剧大师,于1895年出生在
慕尼黑。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对音乐和戏剧有浓厚兴趣。
1924年,卡尔·奥尔夫和同事多萝西·根特(
Dorothee Guenther,一位动作教师)在慕尼黑的
巴伐利亚州创办了京特学校(Guentherschule,又名Guenther school),为音乐家和舞蹈家提供了一个通过参与即兴创作来了解彼此艺术形式的教育环境。在音乐和舞蹈方面都很有天赋的古尼尔德·基特曼(Gunild Keetman)曾是该校的学生,后来留校任教。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京特学校一直蓬勃发展,但在1944年,学校被炸毁,陷入停办危机。1948年,京特学校的一段音乐录音引起了巴伐利亚广播电台教育总监的注意,他们要求
卡尔·奥尔夫为儿童创作同样的
音乐教育方法。因此,奥尔夫和基特曼开始与一群儿童合作,编写体现他们关于"元素(Elemental)"音乐理念的材料。这些课程被录制下来,然后轮番在
德国的小学播放,目的是让那里的教师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展开类似的
音乐创作。
在继续开展这项儿童工作的基础上,奥尔夫出版了《奥尔夫音乐》(Orff-Schulwerk:Musik fur Kinder)第一至五卷。后来出版的Paralipomena卷(1977 年)收录了被认为是原版教材中不可或缺但当时未收录的材料。
至此,奥尔夫音乐正式形成一派
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地发展流传开来。
国际传播与发展
在阿诺德·沃尔特(Arnold Walter)的倡导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于1955年夏季由多琳·霍尔(Doreen Hall)正式引入北美地区,她在1954-1955年前往
欧洲进行特殊研究。首次演示活动于RCMT(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Toronto)举行。
1956年,霍尔准备的课程在
多伦多大学引入,并于1957年在RCMT举办了夏季课程。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中包括Marcelle Corneille修女,她将这一音乐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应用于蒙特利尔教育学院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直至1966年。在此期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
魁北克省教育部的要求展开,于是在Miriam Samuelson女士领导下,
法国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开始提供培训专业教师的课程。
Marcelle修女作为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的负责人,邀请了来自
欧洲和
加拿大的老师举办大师班。1962年7月,在
多伦多大学举办了一次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大会,
卡尔·奥尔夫本人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夏季课程得到了Richard Johnston的鼓励,并在1962年秋季由他担任主任,进一步扩大了规模。
1966年,RCMT的课程从两周延长到三周,并进行了修订,以满足三个不同水平的教育,最终颁发教师证书。这使RCMT成为北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传播的主要中心。
在加拿大,Keith Bissell于1958年率先在Scarborough学校系统中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到1962年,
多伦多的其他主要学校系统也采纳了这一方法。到1960年代中期,Gabor Bartha,一位
匈牙利出生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于1964年在
Capozio开设了私人工作室,也开始教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1965年,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播放了名为“Living Through Music”的三部广播系列节目,这些节目展示了由Joan Sumberland如何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英国斯卡伯勒地区的儿童。该系列节目于1966年获得
俄亥俄州教育广播奖。
此外,毕业于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
竖琴家Donna Hossack于1966-1971年在
蒙特利尔和圣兰伯特私下教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并在1971年搬到
温哥华后,向成年人介绍了这一方法。1972年,Carole Irvine-Kurz开始为4到12岁的儿童提供CAMMAC的夏季课程。
中国传播与发展
廖乃雄,中国当代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也是对中国学校
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当代音乐教育家。1933年出生于
上海市,父亲是
廖尚果(廖尚果),中国音乐理论家。1958年,他毕业于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并留校任教,之后一直从事专业钢琴和西方音乐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1980年以后,他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学校音乐教育。七十年代末受
德国具有最高权威性的
亚历山大·冯·洪堡奖金资助,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赴德国考察,他给当时己年高84岁、谢客住在
慕尼黑一个庄园家中生活的
卡尔·奥尔夫先生打去了求见电话,对遥远东方的中国文化怀有钟情的奥尔夫先生欣然同意这位
不速之客的拜访,他们一见如故,奥尔夫先生将一套“学校
音乐教育”五卷本赠送给
廖乃雄。
1980年廖先生回国,作为中国著名的西方音乐史专家,他却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介绍这个国际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工作中去,他把己被五十多个国家翻译和使用的这套教材翻译成中文,还亲自动手编写教材,并先后到西安、云南、成都、南京讲学,特别在上海举办了一期半年的师资培训班,为中国介绍
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培养了一 批骨干教师,他们中的吴国本、张福元、朱崇慧、郁文武、陈蓓蕾、孙幼丽、
秦德祥等 都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由廖先生亲自联系安排,1985年西柏林奥尔夫小学音乐教师、
德国十字勋章获得者施奈德夫人来华在
广州市(4月)、
南京市(5月)、
上海市(6-7月)办班讲学,前后历时三个多月,学员一千余人,施奈德夫人还带来了三套
奥尔夫乐器厂家赠送的奥尔夫乐器。
1986年5月19日至6月24日施奈德夫人再度来华讲学,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有八百余名学员参加学习。自此,广大学员大开了眼界,对奥尔夫教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回到各地举办报告会、培训班介绍奥尔夫教学法,许多地方还自发组织了奥尔夫教学法实验小组,继续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此后两年中,奥尔夫学院派出三位教师沃尔夫冈·哈特曼、曼努艾拉、彼得·库巴斯来京讲学。
1989年4月由
李妲娜带队的中国音乐教育考察团一行八人赴德国
奥地利考察,1989年6月2日经中国音协批准成立奥尔夫学会,自此开始了学会成立筹备工作。
1991年6月在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音乐报——“
音乐周报”上出版了奥尔夫教学法介绍专版。
1991年8月9日-19日,第二期奥尔夫教学法师资培训班在京举行。曼努艾拉、库巴斯特邀再次前来讲学,学员余人。台湾省教师陈惠龄女士应邀讲学,在这次培训班上李妲娜(中国音乐协会)、李燕诒(北京)、
许卓娅(
南京市)、郑莉(北京)、易悦(
沈阳市)、陈淑宜(
天津市)做了公开教学观摩课。在第二期培训班期间,
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学会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成员有
李妲娜、
曹理、赵佳梓、郁文武、许卓娅、吴国本、李燕诒、朱崇慧。并发展首批会员410人。
1993年8月16日-21日在
开封市举办的奥尔夫教学法师资培训班期间召开了第二届奥尔夫学会年会,宣布了由通讯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名单,同时发展第二批会员91人。
1993年9月-1994年7月在北京由中国音协音教委组织奥尔夫教学法幼儿师资培训班活动(为期一年)学员80人,发展会员34人。在这些年里理事会成员及广大会员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介绍宣传奥尔夫教学法,经常到各地方、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师资培训班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并编写了许多新课例,在各级各类学校实验奥尔夫教学法。
近年来出版的许多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专著中都有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专门篇章介绍。各地教研室、教育学院通过再教育师资培训介绍奥尔夫教学法,且一批批长期坚持下去。其中如
河北省、北京、
深圳市、
汕头市、
包头市等地把奥尔夫教学法列入每期再教育内容之中。
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发源地,至今经常利用假期举办奥尔夫教学法培训班活动。
中国音协
卡尔·奥尔夫专业委员会自1995年开始举办“奥尔夫师资培训班”。十余年来共培训千余名奥尔夫教师,学员主要为各类幼教早教教师,但亦有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和高师、中师、职教教法教师,还有高校中央音院、中国音院、
清华大学等研究生以至留美回国博士生。
2002-2004年期间,德国卡尔·奥尔夫基金会与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共同协作筹备的连续三期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对于中国的奥尔夫培训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这三期的培训课程较之前举办的“奥尔夫师资培训班”更系统,也更全面,包含了奥尔夫教学法的所有训练内容。之前多次来中国讲学的教师沃尔夫冈·哈特曼、曼努艾拉·维德梅尔和安德丽亚进行了由浅入深地、综合性地教学,要求参加者所有三期均有成效地通过才算作结业。
近年来,特别是学前教育领域在学习、探索奥尔夫教学法的实验中有较大的发展,并通过大纲、教材、教学计划贯穿到实际教学之中,在各种培训班中,也没有忘掉农村
音乐教育这块阵地,特别在
锦州市地区,曾专门组织农村音乐教师培训班学习奥尔夫教学法,广东汕头
普宁市莲坛中心学校在华侨资助下也购置了
奥尔夫乐器,等等。
内容实施
实施途径
节奏
人的身体天生具有节奏的基本属性——时间感,即:1.心脏的跳动是以一定规律传导着清晰的时间概念。2.呼吸产生了时间的规律划分,是一种典型的律动。3.常规的行走把时间划分为均等的部分,是一种完美的典型律动。这些人体的本能的节奏对于节奏的学习,特别是身体节奏运动具有重要意义。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概念就是从节奏开始,从最简单的元素开始,通过学生的即兴,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一种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亲自参与,来了解一首作品的形成以及
音乐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声音
奥尔大说过:“词和音必须同时从有节奏的玩和奏中即兴地产生。音乐,尤其是旋律,对更幼小的孩子说来,是他个人生活的一种本质表现,并作为原本性的、很早即出现的生活感受体现,和词、表情动作、有节奏的动作、舞蹈与游戏紧密地结合为感官——肌肉的统一。这种感官一肌肉通过刺激一起并发出动作的现象,是人类、尤其是原始民族与儿童共有的现象。”因此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通过声音训练引导儿童能够更快速掌握音乐的韵律。
舞蹈
舞蹈和音乐有着同样的源头,同样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艺术。
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一起进行的、无法隔断的,而极尽其强烈地通过动作去共同感受和一起进行的。几乎在整个地球上都一样,歌唱者要踩脚,听的人们也用按着节拍拍掌去参与。”因此,人的身体运动包括对音响和情感的反应的一切基本要素,任何乐思都可以通过身体表演出来。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微差、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和敏捷反应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情绪及情感的能力。
即兴演奏
即兴演奏既是创造性
音乐教育的手段也是目的。为了便于即兴演奏,及适合于儿童本性的音乐语言,
卡尔·奥尔夫特别强调无半音的五声音阶的重要意义。因为应用五声音阶的音乐语言,可以将乐器上用不着的音条取下来再进行即兴演奏,这样就更简单易行。在奥尔夫的理念和实践中,即兴演奏占有重要地位。
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教学法注重使用
打击乐器,不常使用
钢琴、
小提琴等乐器。它分为两类:一是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包括木质、散响、皮革和金属类。二是有音高的打击乐器,如
钟琴、金属琴、
木琴。
木琴:木琴和钢片琴一样,都有高、中、低音木(钢) 片琴三种琴型。音条乐器的发声是通过敲击放在木质琴箱上长短不同的音条而产生乐音的,音量传播的大小除了和敲击力量有关外,也和起
扩散作用的琴箱大小有直接关系。另外,每种类型的音条琴所使用的琴锤也不一样。因为
木琴的音条是由硬木(红木、 紫颤木等)材质制作而成,为了保持木质音色的清脆明亮性, 多使用毛毡头琴锤或者橡胶头琴锤,有时为了特殊音乐效果也用塑料头琴锤。
这些乐器具有不同音色和音响特点:
木琴音色短促、清脆,适合欢快的曲目;
钟琴声音明亮、透明,余音长;
钢片琴音色厚实、悠长,有柔和音响;使用不同琴锤会产生不同效果。
演奏时,需要注意音效平衡,如金属音条乐器过于嘈杂可加入木琴以平衡音色。在教学中,根据需要也可使用传统乐器如
低音提琴、
竖笛和
吉他。竖笛特别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备受重视,成为代表性旋律性乐器之一。
实施方法
嗓音训练
在嗓音训练方面,教学内容包括节奏朗诵和歌唱活动。儿童可以通过朗诵
童谣、游戏儿歌、谜语、谚语、词汇或者单音多音节的练习来培养音乐感知和节奏感。这种方法运用了语言,将语音、语气、语意和音色融入音乐中,让儿童通过简单而有趣的方式学会音乐技能。
嗓音训练还包括使用蔬菜名字等素材来进行节奏练习,让儿童通过声音和动作表现节奏,逐渐熟悉和巩固音乐技能。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元素,如成语和彦语,可以创造更多样化的节奏和乐句,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
动作训练
动作训练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其中,声势活动是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既简单又有趣的活动。虽然其中有些并不是一般
音乐教育的内容,但是
卡尔·奥尔夫认为它们都是儿童音乐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奥尔夫的动作训练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开始,从通过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起步。听鼓声做动作练习听教师的鼓声“走”(一拍节奏)、“跑”(半拍节奏),开始是自由的走、跑,也可用围成一或两个圆圈活动,这里关键的是动作要与鼓声相结合,能走在点上,迅速反应鼓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可加上音量、速度的变化,前后转向的变化;开始与停止的训练等等,还可以在停止时下一个动作口令;训练反应能力。
乐器训练
乐器训练即乐器演奏活动。
卡尔·奥尔夫主张运用各种乐器及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等,使儿童能够容易地通过奏乐,对音乐世界进行全面探索,从而得到全面享受。由于
奥尔夫乐器的演奏技术相对简单,和声思维单纯,再加上常以各类固定
音型为基本演奏形式,因此它们也非常适合于儿童的自由即兴性演奏。例如学习一首
童谣后,可以交由不同的孩子人手一件小
打击乐器,让他们每人想好一个简单的固定音型,大家边唱童谣边敲击手中的乐器,可以轮流独奏,也可以合奏。这在其它传统乐器上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就拿
钢琴来说,如让孩子做即兴演奏,就算教师给出了只用C、D、E、G、A这五个音的要求,面对个黑白键,从左到右组音区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而如果换成只有十来个音的音条乐器一教师甚至还可以拿走其他音条,只保留C、D、E、G、A五个音,孩子们会大大松一口气。不再因忙于找音,或害怕错音而不敢自由发挥。
集体教学
奥尔夫认为,集体教学的目的是给儿童创造交流、分享、合作的机会。因此,即兴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贯穿于每一个音乐元素的学习中。而团体即兴需要儿童合作的意识和技能,这便为儿童提供了集体合作学习、创作音乐并分享创作给经验的机会。
实施效果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质要求是音乐原始性或元素性,即音乐形态最初纯粹的状态,包含舞蹈、动作和语言等艺术表现形式,旨在让人们通过参与音乐来体验其真实感受,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认知和身心发育规律,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
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音乐学科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创新,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即兴发挥。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即兴创作是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其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并通过表演、编排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能力。同时,音乐识谱能力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创编不同的识谱方法进行
音乐创作,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了解和信心。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及表现力,使其在音乐领域中尽情绽放。
综合性学习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指出音乐教育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音乐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融合了众多其他领域的元素,如文学、戏剧、舞蹈等。通过这种综合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素养。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注重集体性学习的音乐教育方法。通过参与各种有趣的合作活动、组织演出和合唱团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个人表现力,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创造一个更具有社会化氛围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信任和友谊,从而加强自己与他人的联系。
教学运用
系统规划
基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与教学形式,教师需对
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下,培养幼儿的音乐学习能力。在课堂流程设计与教学准备时,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选定教学曲目,确定情感基调。然后提炼出课堂教学的核心传递内容,并以此为中心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达到调动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发掘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教育目标。
明确指向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板块,并在同时穿插提问和交流环节,以增强课堂的逻辑性和指向性。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指向并对课堂中的引导细节进行优化,以有意识地联结幼儿的音乐感知和现实表现,为日后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
加强个性关注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针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方式。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们对乐曲旋律、乐器音色、音乐节拍以及情绪感知等方面的不同反应,为他们创设一个性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良好环境。教师还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日常表出来的性格差异,适当调节和安排角色,实现色安排与学生性格的有效中和。通过这些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契合奥尔夫音乐教理念中“从幼儿自身出发”的原则,强个体化的培养,并现音乐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奥尔夫音乐教师资格证
想要从事奥尔夫音乐教学需考取奥尔夫音乐教师资格证,相应认证说明如下。
一、认证项目:
注册奥尔夫音乐教师(初级、中级、高级、讲师),注册奥尔夫创业指导师(初级、中级、高级、讲师)。
二、报名条件:
1、初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爱好者即可。
2、中级:中专以上学历或从事本行业工作满3年。
3、高级:专科以上学历或从事本行业工作满5年
4、讲师:中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行业工作满7年,专科以上学历并从事本行业工作满3年。说明:特殊例外需要单独跟北京总秘书处申请。
三、报考提交资料:
1、彩色蓝底小二寸(3.5×4.5cm)照片4张(裁剪整齐),同时提交电子版到电子邮箱:huiyuan@chinaorff.org
2、统一的COA认证登记表1张( ../../news/
HTML/?379.html 下载打印表格,手工填写);
3、身份证复印件1张(正反面居中印在一张纸上);
4 、毕业证复印件1张(在校生提供学生证或者毕业证明);
5、工作证明1张(包含工作单位和从事本行业的工作年限证明,在校生免此项)。
6、说明:提交资料的文档均需A4幅面大小,2、3、4、5项按照顺序用订书机订好,照片虚贴在登记表右侧或署名装在分类袋中。
现实运用
胎教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音乐、语言、动作、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戏剧结合起来,旨在让学习者在节奏和律动中体验自由的音乐。在孕期,准父母可以跟随着奥尔夫音乐节奏跺脚、拍手、拥抱,以此增进孕期夫妻感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同时也可以激发宝宝们大脑的潜力。
日常幼儿教育活动
日常幼儿教育活动旨在展示学生们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果与进步,孩子们精彩演绎了不少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奥尔夫音乐教学以语言、律动和乐相结合为特色,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节奏朗诵、音乐游戏、歌唱、演奏
奥尔夫乐器等,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注入动力与能量。
关照残障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奥尔夫音乐活动集》是
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编写的书籍。此书的出版推广了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学创新型手段的运用,在湖南省范围内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反响。未来,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扬优势、锤炼技艺,以精准康复为准则,深度建设研究型、示范型康复机构,推动湖南省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蓬勃发展。
奥尔夫音乐治疗自闭症儿童
国外针对奥尔夫音乐治疗的研究起步较早,并通过研究证明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如Kim(2008)将10名年龄为3-5岁的自闭症儿童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每周30分钟“音乐游戏传统游戏”或“传统游戏音乐游戏”两种干预方案,由专家和家长对其共同注意、眼神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由于在奥尔夫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乐器的演奏、旋律的创编、都需要治疗师和自闭症儿童进行配合,轮流演奏,被试的回应性共同注意有显著提升,这也促进了其语言的发展。
争议
缺乏系统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课堂上有时并未得到系统性应用,许多幼儿音乐课堂仅是教师行为与形式上的巧合,缺乏明确的引导性,未从发掘兴趣和培养感知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
音乐教育,过于偏向知识性学科教学,弱化了幼艺术能力的培养。
缺乏指向性
随着奥尔夫音乐教育和幼儿音乐教育的融合,教师在课堂设计和交流方面采用更加科学的流程方案,以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素材。然而,要实现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入明确的指导。当前,许多教师过于注重音乐倾听与游戏环节,而忽略整体流程和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会使幼儿仅仅获得了快乐的情绪,无法完全开发他们的能力。
缺乏个性化关注
音乐是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可以表达情感。不同的个体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知方式,教学也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强调人本原则,即在幼儿音乐综合能力发掘与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不同孩子的兴趣指向,才能实现其核心理念。然而,部分幼儿音乐教学重点只注重幼儿共性能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化特点,没有发现并引导孩子们向擅长的音乐方向发展。
教育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一种综合艺术教育思想,它的核心理念是原本性教育。这种教育方法通过以身体体验音乐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音乐,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体验音乐与身体之间的关联。这种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并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兴趣,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魅力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情商和智慧。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非常适合高校音乐教育,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音乐本能和创造力,进而开发他们的个人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构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奥尔夫音乐活动是一种适合幼儿的音乐教学法,旨在启发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这种教学法采用了多种互动形式,如拍手、舞蹈、唱歌和游戏等,能够调动幼儿肢体思维协调性与活跃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幼儿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中体悟音乐的本源艺术性,并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艺术联想。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践,幼儿能够在早期教育阶段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感知能力,为其后期音乐兴趣的培养与音乐能力的深层挖掘奠定基础。
提高音乐创作能力
音乐作为中间媒介,连接着现实和精神世界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传递。幼儿音乐素养开发期间,音乐的艺术表达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奥尔夫音乐活动通过拍手节奏和旋律舞蹈来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整体感悟和情体验同时通过乐器演奏来拓宽幼儿对音乐的其他感知途径,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力。在乐器演奏过程中,幼儿的触觉和听觉相互协作,构建起音乐表达的基本框架,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这些对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升音乐情绪感知力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奥尔夫音乐活动,从单一听觉感受扩展到多重感官共同构建的音乐感知脉络,为幼儿构建整体的音乐想象空间,让单一音乐旋律的听觉接收逐步扩散至视觉观察、思维想象与情绪感知等多维度的信息整合,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情绪感知能力。音乐情景游戏是奥尔夫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通过静态图片、动态视频、空间布置以及情节构想等多种感官形式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景,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和创造力,提升儿童情绪感知力。
培养模仿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基于孩子的认知和行为特征,结合音乐感知、创造、表达及运动能力开发训练的体验教育方法。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老师常常通过动作进行教学,鼓励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此外,还有乐器演奏和歌唱等活动,这些都可以培养孩子模仿能力和物品使用技能。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不断加强,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教学形式相对落后、缺少系统性和机械化,但应用奥尔夫教学法后却逐渐多元化,奥尔夫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教学主体地位。更加适合应用到教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