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周兵,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新闻发言人,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东亚季风活动中心英文门户网站创建人,同时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专家。
周兵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天气动力学专业,进入中央气象台从事天气业务工作,于1995年3月带领团队成功应用北京22个气象观测站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动力输出产品。1997年,周兵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一次国际季风学术研讨会。2011年担任国家气候中心新闻发言人。2014年4月在大气科学学院作学术报告。2019年策划制作科普视频《梅雨》,在全国气象科技周上广泛推广。2022年8月,周兵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2023年10月,周兵在围绕气候临界点方面发表了个人观点。
2016年周兵入选“典赞·科普中国”2016年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之后,获得“典赞·科普中国”2018年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其相关科普作品还获得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图解类科普作品奖一等奖等殊荣。2017年5月提出制定的《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正式对外颁布,并获得2018年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被中国梅雨圈雅称为“梅雨先生”。
人物经历
周兵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天气动力学专业,完成学士、硕士学业后,入职北京市气象局,并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日本气象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博士后研究,之后,进入国家气象中心从事天气业务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日本气象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1995年3月23日,周兵在世界气象日活动之后,带领团队成功应用北京22个气象观测站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动力输出产品,建立了0~48小时每12小时间隔的北京降水概率预报方程,并在同年6月开始试运行。
1997年,周兵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一次国际季风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的博士毕业后,周兵辗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日本气象研究所等机构开展博士后研究,之后进入中央气象台从事天气业务工作。
2011年,周兵担任国家气候中心新闻发言人。2014年4月,周兵在大气科学学院作学术报告。
2016年,周兵入选“典赞·科普中国”2016年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事件,之后,获得“典赞·科普中国”2018年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其相关科普作品还获得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图解类科普作品奖一等奖等殊荣。
2017年5月12日,周兵所在团队提出制定的《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正式对外颁布,已在中国气象局内部以及水利部、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周兵也获得了2018年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荣誉,被中国梅雨圈雅称为“梅雨先生”。此外,由他于2019年策划制作的《梅雨》科普视频,也在全国气象科技周上广泛推广。
2022年8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在50年内将会出现极端高温,并且至少有10亿人将流离失所或被迫忍受极端高温影响,这就是当全球气温上升1℃的影响。
2023年10月,周兵在推动的科学传播的焦点,叫扭转或延缓“气候临界点”行动计划,在围绕气候临界点方面发表了个人观点,他表示,气候临界点,实际上是一个气候指标,它主要跟气候变暖有关。比如全球温升在0.8℃的时候,就会触发格陵兰海冰的融化。它其实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定的阈值范围。
研究方向
周兵的主要研究与工作方向是灾害性天气机理、亚洲季风与中国降水、气候与气候变化监测、重大气象服务。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人物成就
周兵致力于亚洲季风和降水、气候系统诊断、气候变化监测、气候服务与科学传播等工作,先后主持3项国家及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3项气候变化原国家“973”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995年首次提出了北京降水概率预报、2005年开创了国家气象中心强对流天气潜势客观预报、2013年研制了中国梅雨监测预测服务业务规范,并于2017年发布《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他热衷于科普事业、网络辟谣和气候服务,积极拓展科学传播形式,将复杂的气候与气候变化问题科学化、通俗化,服务于社会发展、政府决策、社会民生,参与编剧制作《厄尔尼诺》等作品。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22年8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在50年内将会出现极端高温,并且至少有10亿人将流离失所或被迫忍受极端高温影响,这就是当全球气温上升1℃的影响。“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逐步摆脱大自然各种强烈的疯狂的报复。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作品
人物成就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