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祖先》是
熊育群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9年1月。该书收录了作者的散文作品,分为路上的祖先、古老屋檐下、灵视的世界、文明的脸以及漂洋的思绪五大部分,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路上的祖先》中贯穿始终的一个观念,人们于现世游走过的寸土风景都是在亲历一种历史。
《路上的祖先》依托坚实的大地,步向历史的纵深。从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雄浑的文笔,展现中华各民族生存状态的当下与过程,从中传达出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的人文关怀。书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沾染了历史的色调,每当作者展开描写与叙述,都会缓缓延伸出一条历史的长路,贯穿成为文章的主线。如《张谷英的村庄》,似是描写作者游历张谷英的村庄时的所见,开篇以温润的笔法叙写着张谷英村庄的美景,可叙述未及数行之时,便转而写张谷英的宦海生涯,直截了当将现实中的张谷英村庄引入历史的背景中。循着张谷英的一生,也便可找到这篇散文的内核——“每个翻过山坳的人,都在进入自己源头的神秘时空。”在路上,祖先们自远古走来,带着自然的神圣,带着传统的文明,一辈辈前行,一代代传承。祖先们的脚印留在来时的行路上,而许多文化与精神却远走至今。散文《迁徙的音》便是书写“在路上”的文字,叙述了客家人从中原行走至南方的故事。《客都》写的是潮州人作为“岭南山地的一个异数”,也是由遥远的北方行走至南国的人。《水上来的祖先》讲的是珠玑巷的人迁徙至广府的历史,用浓重的大的篇幅来讲中国北方族群由北迁徙向南定居的故事,是作者在路上触景生情心怀震撼的缘故,先民脚下跨越的万里行路,不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更抽象化的“在路上”的概念,而更实在的是,他们离开故土将生命的血脉留在一片新的热土上,并长久流传下去。
《路上的祖先》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沾染了历史的色调,每当作者展开描写与叙述,都会缓缓延伸出一条历史的长路,贯穿成为文章的主线。如《张谷英的村庄》,似是描写作者游历张谷英的村庄时的所见,开篇以温润的笔法叙写着张谷英村庄的美景,可叙述未及数行之时,便转而写张谷英的宦海生涯,直截了当将现实中的张谷英村庄引入历史的背景中。循着张谷英的一生,也便可找到这篇散文的内核——“每个翻过山坳的人,都在进入自己源头的神秘时空。”在路上,祖先们自远古走来,带着自然的神圣,带着传统的文明,一辈辈前行,一代代传承。祖先们的脚印留在来时的行路上,而许多文化与精神却远走至今。散文《迁徙的跫音》便是书写“在路上”的文字,叙述了客家人从中原行走至南方的故事。《客都》写的是潮州人作为“岭南山地的一个异数”,也是由遥远的北方行走至南国的人。《水上来的祖先》讲的是珠玑巷的人迁徙至广府的历史,用浓重的大的篇幅来讲中国北方族群由北迁徙向南定居的故事,是作者在路上触景生情心怀震撼的缘故,先民脚下跨越的万里行路,不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更抽象化的“在路上”的概念,而更实在的是,他们离开故土将生命的血脉留在一片新的热土上,并长久流传下去。
“现实的时空由一城璀璨灯光撑开。空气不因时间的叠压而霉变,江河却因水流的冲刷、沉淀,日积月累得以改观。
韩愈眼里的江不是今日收窄的岸渚,从前清水流过的地方,夜色里跑着
大众甲壳虫的小车。对岸山坡,月光下更见黑暗。山坡上千年韩文公之祠,被潮人屋脊上贴满刺绣一样精细的瓷片拼花,盖上
积木一样小巧的青泥瓦片,山墙、屋脊,曲线高耸,被夸张到极致。溶溶月光里,它正流水一样超越模糊时空。黑暗中若有若无的水雾降落。一时领悟——韩祠只是这片土地上的一座建筑,是潮人需要的一座文化圣殿,依靠它,可以凝聚并张扬自己的文化。它就像一股心灵的不绝水流,滋养着一方水土蔚然充沛的精神。”
熊育群的这段文字,混合了触觉、视觉,甚至味觉(霉变),乃至“思”之“感发”(所谓“领悟”),混合了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在一“体”感受的“活”中,
韩愈的眼睛和人们的目光混一同在,形成了熊育群的历史体验的复杂的语言结构,以及丰富顿挫的语调。《生命打开的窗口》算一篇“体验”“灵视”的作品。“但是我还能张开眼睛,看到一个世界的表象,这是谁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吗?它能独立于每一个人而存在吗?对母亲而言这世界再也不存在了。而我从母亲的血脉中分离,开始另一种时间。我感到自己幻影与泡沫一般从母亲的世界逃逸,这是一种生命的蝉蜕。然而,此时此刻坐在车厢中的我,却像影子,时空显得如此虚幻。面前的景象只是活在我的眼里,而我活在母亲的一滴血里。”
熊育群在这里表达的生命的“蝉蜕”的感觉,也许众多评论家会将其视作一种“精神”乃至“思”之“境界”,但仔细分析其文体语言结构和语义成分,这里的“活”,这里的“活”的“精神”或“思”,只能是感觉化、身体化的,离开了身体和感觉的诉说与描述,不存在“精神”或“思”的乌有之乡,也不是一种生命的“活”的感觉。散文的生命意识,是在“体验”这个中国汉语词中,在对“体”的现场与亲历性的强调中“活”起来“立”起来的。
熊育群,1962年
端午节生于湖南罗,1983年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任过建筑工程师、报纸副刊高级编辑、一级作家。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获得过第二届
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第十三届
冰心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年赛
一等奖,作品杂志全国叙事体散文大赛一等奖等,散文连续四年入选中国年度散文排行榜。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散文集《随花而起》《春天的十二条河流》《
灵地西藏》《罗马的时光游戏》《雪域神灵》,长篇作品《西藏的感动》《走不完的西藏》,摄影散文集《探险西藏》,文艺对话录《一直在奔跑》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