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是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散文,通过描绘北京(北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真挚眷恋。作品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且亲切,曾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
教科书。
内容简介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
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
北平市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
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作品一开始,
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
北平市。”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
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
北平市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这并不是说
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
上海市与
天津市”,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
巴黎、
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
欧洲的四大‘历史的
首都’”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
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
北平市呀!”
《想北平》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通白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纯净、简洁同样也靠千锤百炼。比如文章写到
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
蜻蛉,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人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
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
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
华北地区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
北平市。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创作背景
《想北平》选自《乡风市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
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
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
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
华北地区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作品评价
兰州大学教授
吴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讲》:在这里,老舍没有用“忆”
北平市、“赞”北平、“念”北平命名,却用了“想”是有深意的。从事实上看,写这篇散文时,
老舍是客居
青岛市,身份是漂流的游子,而他在此前(甚至一生)以北平或北京为背景的创作是很多的。这里,一篇短短的散文,如果要找主人公的话,就是作家自己。他不用“忆”,因为一“忆”就需要顾及方方面面,一“赞”就有客观地“说好话”之嫌,而“念”虽然和“想”较接近,但主观的感情色彩毕竟没有“想”的贴切和深沉。
青岛大学教授
魏韶华《骆驼祥子:老舍作品中学生读本》: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篇即超越了一般性的客观描摹,紧扣一个“想”字,活脱脱写出一个“有我之境”,此为散文创作之“高格”。作者还调动自己丰富的城市经验,注意在比较中凸显北京的独特魅力。先说自己“不能爱
上海市与
天津市”,后以“伦敦、
巴黎、
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
欧洲的四大‘历史的
首都’”做比,涉及城市的整体结构、环境气氛、生活情趣诸侧面,细数北京之美。作品语言俗白、简练而亲切。比如“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
差翅亚目,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实为苦心经营、甘苦自知。
北京大学教授
孔庆东《老舍的散文》:在《想北平》一文中他写道:“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来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
北平市也近乎这个。”这是一种深切的爱,用母亲比喻北京,是爱的最贴切的
表达方式。
岭南师范学院教授阎开振《 “想”与“说不出”——读老舍的〈想北平〉》:北京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它曾经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歌咏与赞美“伟大”、“辉煌”与“悠久”等醒目的字眼好像就天生地与它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
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则显得相当简略、朴素和平实。它既没有雄伟建筑和迷人景色的尽情描绘,也没有浪漫情感的大声抒发,甚至也没有使用什么溢美之词。然而,老舍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却在那“想”与“说不出”间得到了真切的表达。
作品原文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
北平市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拣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
陶然亭公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
北平市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
什刹海的
差翅亚目一直到我梦里的
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
北平市,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
上海市与
天津市,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
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
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
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
北平市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
差翅亚目,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事儿。
北平市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
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
北平市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
牵牛,墙根的靠
莽吉柿与
紫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
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往往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
海棠花,北山的
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美国包着纸的
柑橘遇到
北平市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
首都,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作家简介
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因《龙须沟》而得名)、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满族正红旗人,
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牺牲在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
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他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正因为如此,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舍予”、“
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曾经担任
齐鲁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
正红旗下》,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