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宸
中国近代神学家
赵紫宸(1888年2月4日——1979年11月21日)是20世纪中国基督教界的杰出人物,被誉为“近代中国一位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他出生于德清县新市镇,是一位神学家、教育家、作家、诗人和圣诗作者。赵紫宸历任东吴大学文学院院长、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1948年8月还担任普世基督教协进会成立大会的6位主席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北京燕京大学协和神学院、江苏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教授。赵紫宸是中国基督教新教神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中国基督教界的巨擘。
人物生平
赵紫宸1914年赴美留学于田纳西州范德贝尔特大学,于1916和1917年相继获社会学硕士和神学学士。因成绩优异,获得该校的“创校者奖章”。学成后归国,任教于母校东吴大学,任哲学教授,并相继兼任教务长和文理学院院长。
1926年应司徒雷登邀请,到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任教。
1928年后任宗教学院院长20余年。
1941年,赵紫宸改宗圣公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何明华会督按立为圣公会牧师(会督)。偷袭珍珠港后,与燕大其他十一位教授一道,遭受日军逮捕,身陷囹193天。
1947年,赵紫宸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神学博士学位。
1949年,作为基督教界5位代表之一参加了新政协会议。
1950年,他积极参加三自革新运动,是最早在《三自宣言》上签名的四十位教会领袖之一。
1953年,任新成立的燕京协和神学院研究教授。
人物评价
赵紫宸是普世教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作为中国基督教代表团成员,相继参加了1928年、1938年及1947年在耶路撒冷、印度金奈加拿大惠特比召开的世界宣教会议。1948年,他参加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成立大会,并被选为六位主席之一,代表东亚教会。1951年,为抗议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支持美国侵略朝鲜,他愤而辞去主席职务。
赵紫宸一生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致力于创建中国自己的基督教神学。1920年代开始,他积极探索基督教的本色化、中国化。他认为,中国的基督教要摆脱“洋教”的称号,就要建构自己的本色教会和本色神学。他一直坚持,中国的本色教会应脱离宗派主义,并在自养、自治、自传的基础上,妥善而又平等地处理中西教会之间的关系。
神学思想
在结合中西神学上,赵紫宸采用了一种整体的审视方法。他基于中国之实存来展开基督教神学思考,同时又以基督教之理想审视来关注华族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命运。他虽广泛吸收外来的营养,却以中国文化为根。他深受西方各种哲学和神学流派的影响,同时以其独特的体认和整体的把握来有所取舍,充分理解并包容这些神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思潮。在人们把文化精神作为保守传统而与之彻底决裂或加以弃的时风下,赵紫宸独具慧眼,认为至关紧要的乃是精神价值的保存和人心的重建。
在其早期思想发展中,赵紫宸比较欣赏自由主义神学所勾勒的基督人格精神,以把耶稣看作完全的人、真正的人,把其神性看作人性之延伸来缩短神人之间的距离,求得神人之间的灵通与归一。
赵紫宸强调,中西神学的沟通与结合不能靠机械的对号入座来实现,而应以“灵明接近”来“求通贯”,达到“心情忽启,神与天游”之境。
在赵紫宸看来,中西神学之贯通关键在于基督教神学精髓与中国思想精华的有机交融、共构一体。这种吸收和结合一定要注意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思想前提。也就是说,应该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基督教,同时亦使中国文化通过基督教而发扬光大、达到升华。
赵紫宸深感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成功乃在于其“神似”,而这种“神似”则要靠其神学思想来促成。他为此曾尖锐指出,“中国基督教最弱的部分是教会本身,教会最弱的部分是教义神学。”(见卓新平。赵紫宸与中西神学之结合[J].世界宗教研究,1998(01):132-136.)
重要论著
主要著作有《基督教哲学》《耶稣的人生哲学》《学仁》《耶稣传》《巴德的宗教思想》《从中国文化说到基督教》《基督教进解》《圣保罗传》《系狱记》《基督教的伦理》《神学四讲》等。此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神学论文、短论、时评、讲章、祷文等,出版诗集《打鱼》《玻璃声》及著译的圣诗集《团契圣歌集》《民众圣歌集》等。他的大部分作品已收入商务印书馆和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赵紫宸文集》和《赵紫宸圣乐专集》中。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神学思想
重要论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