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中,梨香院原是“当日
荣公暮年养静之所”(第4回)。
薛宝钗初入贾府时,便住在梨香院。在贾府建成大观园以后,“
薛姨妈另迁于
东北地区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第18回),梨香院又成为了
龄官等十二女伶的驻地。再后来,大观园内的女子戏班被遣散,梨香院还临时做过
尤二姐的停灵之所(第69回)。
贾元春省亲那一段,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贾府派
贾蔷去
苏州市采买了12个戏子(红楼十二官),这12个戏子来到贾府后,薛家就搬到其他地方去了,梨香院给了戏子们住,也是他们练习之处。
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将梨香院的
意象专门跟
薛宝钗形象结在一起呢?具体来说,这又有着四个方面的特殊涵义:
第一,梨花如雪,正好对映了宝钗“冷香丸”配方中的四时白花之蕊。白者,雪之色也,象征的乃是一种纯洁、崇高的出世精神。宝钗的“冷香丸”配方中有“春天开的
白牡丹茶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的
芙蓉菊蕊”、“冬天的
白梅花蕊”,虽然惟独没有
梨花之蕊,但亦如
沈治钧先生所言,这四种白花均“冷艳”极矣,犹未脱梨花本色。因此,被
爱新觉罗·敦敏赞誉为“皓魄光摇雪有香”的梨花也一样可以照映
薛宝钗如冰清玉洁一般的灵魂。
第二,“梨”谐音为“离”,又恰好道出了宝钗“虽离别亦能自安”的法爱精神。根据戚序本的
脂批,我们很容易知道,那位
癞头僧赠予宝钗的“冷香丸”配方,正好象征了一种在“历着炎凉,知著甘苦”以后,方能获得的“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大心胸、大境界。而小说第7回又说的很清楚,自癞僧去后,宝钗一家只用了一二年的时间就“可巧”配齐了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
梨花树底下呢”。为什么偏偏是埋在梨花树下呢?很显然,癞头和尚为钗、玉二人所设计的“金玉良姻”,原本就是要他们夫妇合而复离的。换言之,这是一段本来就以最终离别为目标指向的婚姻。恰如第1回中
跛足道人为《好了歌》作注脚时所言:“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而
薛宝钗自己出于对宝玉的至爱,为了成全后者的彻悟成道,也甘愿牺牲自己在尘世的婚姻幸福。故,“梨香院”三字正好就是“离相愿”,非常集中地突显了宝钗那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崇高品格!
第三,梨香院又与“梨园”相通。事实上,在宝钗一家搬出以后,紧接着进驻梨香院的也正是
龄官、
藕官、
蕊官、
芳官为代表的一群梨园女儿。这无疑又使梨香院带上了一层人生如戏、人生如梦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
贾源也好,
尤二姐也好,他们都是在临近生命的终点才接触到这种人生如戏、人生如梦的感悟的,或者干脆是在死后方停灵于此,而
薛宝钗却是在初入贾府之际,就已经洞悉了那些世俗名位的虚妄不实。因而,在《
红楼梦》中,也惟有宝钗能够年纪轻轻就做到以“出世”之心而行“入世”之事,以一种坚定、淡然态度来面对世事无常的阴晴变幻。
第四,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梨香院后来还成了
贾宝玉的首次“情悟”之地。第36回,贾宝玉“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也正是在梨香院这个地方,他通过观察
龄官与
贾蔷的情事而“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这是那种人生如戏的梦幻色彩第一次对于宝玉的思想产生直接的触动。在《红楼梦》中,类似这样的触动,今后肯定还会出现多次。而其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一次,又该来自何方呢?毫无疑问,所谓“情悟梨香院”,此一情节本身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点:同样是从梨香院中走出来的
薛宝钗,方才会是
贾宝玉日后彻底“情悟”,彻底抛弃那些世俗妄念而走向“悟空”境界的最大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