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岛海战
1637年明清皮岛海战
椵岛海战,是指1637年清朝联合朝鲜王朝一起攻打明朝在朝鲜的据点——皮岛(朝鲜称椵岛)的渡海作战。此役中,清军凭借其优势兵力和先进的红夷大炮,成功攻占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导致明朝在辽东海上防线的崩溃。从此明朝的东江镇名存实亡,清代解决了一大隐患。
皮岛位于西朝鲜湾北部区域,自天启元年(1621年)起,由明将毛文龙率军驻守,成为抗击后金的重要军事据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皮岛防御力量因明朝内部动荡而大幅下降。特别是孔有德耿仲明等将领归降后金后,为后金带来了大量的船只、兵丁和两江总督,使后金迅速建成了一支强大的北洋水师队伍。崇祯十年(1637年),皇太极命贝子爱新觉罗·硕讬、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率领清军,携16门红夷大炮及50艘朝鲜战船进攻椵岛。同时,朝鲜也派兵协助清军进攻。经过激战,清军突破了明军的防线,导致明军上万人阵亡,金日观、楚继功等将领力战殉国,沈世魁被俘后不屈而死。皮岛陷落标志着明朝在辽东海上防线的崩溃,为清朝后续的进攻打开了大门。
背景
天启元年(1621年,天命六年),后金攻占明朝的辽沈地区,但立足未稳。是年七月,明朝将领毛文龙受辽东巡抚王化贞之命,袭击镇江市,生擒后金守将佟养真。后金大力围剿毛文龙,毛文龙旋即窜入朝鲜,天启二年(1622年,天命七年)十一月率部入据朝鲜椵岛,改称椵岛。明廷设东江镇于此岛,由毛文龙负责,与辽东沿海诸岛及旅顺明军互为犄角,虎视辽东沿海诸城,威胁后金腹地。这一行动实际上是在后金政权背后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使其面临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皮岛明军不断深入后金境内骚扰,牵制后金的西进行动。
据守皮岛的明军不仅牵制清军的西进,对辽沈地区不堪忍受残酷民族压迫的汉族人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或暗为内应,或携家来归,以皮岛为中心的东江镇一时成为收容辽东逃人的基地。明朝官员姜曰广指出:“建虏之有东江也,犹人身之有蚤虱也。搔之则无处著手,听之则吮肤而不宁……使无东江,则彼得用辽人耕辽土矣。”曾驻守椵岛的明将尚可喜降清后奏称:“自皮岛开镇以来,我国中所得辽人男妇奔逸各岛者不下百万,皆缘有岛在焉。”因此,皮岛对后金来说如同芒刺在背、骨鲠在喉,欲除之而后快,但因没有强大北洋水师而一筹莫展。
天启二年(1622年,天命七年)明朝在皮岛开镇,直到崇祯十年(1637年,崇德二年)清军攻克皮岛,尽管其间岛帅毛文龙被诛杀,岛上总兵迭易,然而皮岛在明金争夺辽东的战略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始终未变。为了切断明与朝鲜的联系并解除后顾之忧,努尔哈赤及其后继者皇太极曾对皮岛明军采取了军事进攻、移民迁海、秘密招降等各种手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后金政权并未摆脱三面临敌的困境。东有朝鲜王朝,西有除科尔沁区外的蒙古诸部,宁锦一线更有数十万明军固守,背后东南沿海则有以椵岛为支撑点的东江镇。然而随着形势的变迁,明廷失望于皮岛发挥的牵制作用有限,因此对皮岛的援助越来越乏力,崇祯四年(1631年,天聪五年)东江镇的兵力从28262人被裁减至23033人,崇祯五年(1632年,天聪六年)东江镇实存兵力15304人,到失守前夕的兵额为12580余名,调拨军饷也锐减,皮岛上发生的多次内乱更使岛上明军元气大伤,战斗力大不如前。而后金则在崇祯六年(1633年,皇太极七年)接纳了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带来的舰队和红夷大炮,弥补了自身的最大短板,随即便攻陷了椵岛与登莱联络的重要中转站——旅顺口,翌年又获得了熟知皮岛底细的明将尚可喜。这两次明将来投,都伴随着攻取皮岛之议,但皇太极都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崇祯九年(1636年,崇德元年)十二月,已改国号为“清代”的皇太极率领大军讨伐朝鲜,一路势如破竹,迫使朝鲜国王李倧乞降称臣(丙子之役)。在这种情况下,拔掉皮岛这颗眼中钉提上了皇太极的议事日程。
经过
战前准备
皇太极在朝鲜受降班师后,便决定一鼓作气拿下皮岛,在崇祯十年(1637年,崇德二年)二月二日命贝子爱新觉罗·硕讬、恭顺王孔有德耿仲明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军携16门红夷大炮及50艘朝鲜战船进攻皮岛。就在当天,刚投降的朝鲜就接到了清朝征兵的命令,因昭显世子被挟为人质而不敢违背,于是派平安兵使柳琳、义州郡府尹林庆业率军5000协助清军进攻椵岛朝鲜原打算通知皮岛明军,但唯恐事泄而引火烧身,所以君臣秘议几次后还是取消了这个计划,最后只能祈祷上天让“两国各自解归”。
明朝的皮岛守将是东江总兵沈世魁,他在得知皇太极入侵朝鲜的消息后,就“修筑城台,广设炮药,收集兵船,以为固守计”   ,故清军久攻不下。三月八日,皇太极命弟弟武英郡王爱新觉罗·阿济格率兵千人前往助攻,阿济格率军进入朝鲜后,就取代爱新觉罗·硕讬,指挥攻岛。
当时,皮岛明军有12000多人,三月下旬,崇祯派去援救朝鲜的沿海总兵陈洪范统率8000名明军来到皮岛,于是岛上共有约20000人的兵力,并且配备了大量火器,光是援鲜明军带去的就有发射药32300斤、火罐360个、火箭900枝、起火400枝、火枪120杆、火瓶200个,而且皮岛四面环海,清军无法发挥铁骑的特长,只能乘船浮海攻岛。在渡海过程中,清军船只势必全部暴露在明军视线之下,岛上明军正可凭险施放火炮,从容射击行进速度缓慢的木船。即便有少量清军船只靠岸,守岛明军也不难从滩头发动反击,利用优势兵力把少量清军赶入海中。守岛明军身处大海环抱的孤岛,无路可退。岛兵战船数量有限,也不可能由海道退走。被围之兵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拼命抵抗。摆在清军面前的无疑是一场恶战,所以连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爱新觉罗·阿济格也对攻击椵岛面有难色。明朝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也判断陈洪范沈世魁进援朝鲜虽不足,但守住皮岛则绰绰有余,认为“亟当分布要害,扼其入犯之路。果有渡海声息,以主侍客,出奇待之,自可得志”。
战役打响
四月五日,清军将领在皮岛东北地区的郭山郡举行军事会议,决定摒弃强攻的方式,而采取分兵两路、一奇一正进行偷袭的作战计划。一路由八旗骑兵、汉军八旗汉军)、三顺王部(天佑兵、天助兵)及朝鲜兵担当,赫然列阵,大张声势,尽量吸引明军的注意;一路由八旗步兵担当,暗中运动,乘坐小船,悄然渡海。为了确保偷袭的成功,清军选择了傍晚时分(一更)发动攻击。
四月六日,爱新觉罗·阿济格致书椵岛明军守将劝降,明军不报。沿海总兵陈洪范东江副总兵白登庸等明将听到风声后陆续离开皮岛,只有岛镇沈世魁和随陈洪范来援的莱州市副总兵金日观等还在坚守,岛上兵力降至17000人左右。四月八日夜幕降临之前,清军船只自集结地起锚,泊于皮岛附近。是夜一更,清军战船散开,偷袭的一路以满洲骁将鳌拜、准塔为前锋,他们登岛后,一面举火为号,引导后继诸军,一面与守岛明军展开激烈厮杀。二更时分,步兵固山额真萨穆什喀率八旗精锐大至,攻入椵岛西北隅的江高湾地方。另一支偏师在前港失利,损失颇多,其后马福塔趁明军不备,督率清军及朝鲜兵乘船挂帆鼓噪而进,终于突破了明军的防线。两路清军乘胜进击,朝鲜兵本来不愿登陆作战,在清军的压力下也不得不下船,据说朝鲜炮手在战役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尽管明军据制高点顽强抵抗,导致清军在局部战斗受挫,但难挽败局,上万人阵亡,金日观、楚继功等将领等力战殉国,沈世魁耿仲明麾下一名曾姓的梅勒章京所擒(一说“沈总镇寻船未竟,为岛兵执献与奴”   ),押送至马福塔前,不屈而死。对于椵岛上的所有男丁,清军亦是格杀勿论,不过从前与孔有德、耿仲明等过从甚密者则暂时保住了性命。据战后皇太极所说,清军中的汉人部队(八旗汉军、天佑兵、天助兵)在此次战役中的表现非常消极,主要是满洲兵发挥了作用。
战役结果
朝鲜平安道观察使南铣对战况的报告是:
“即刻兵营哨官金诚一自阵上来言:‘初八日夕时,清兵以逾山船五十一只满载自募精锐步卒,以马夫大(马福塔)为将,夜二更渡海,潜袭岛西无备之隅。三更中接战,暗中但闻呐喊声,平明望见,则清兵入城焚荡,烟火大作。清将各率兵趁其未明,先进岛东南边,林庆业领率舟师在清船之后。而岛中小船四十余只,泊在东岸。汉族男女,奔走争上,多数坠落,浮尸蔽海,又四十余只指向外洋之际,全船六只为清兵所抢,满船之人几尽被杀。清船自西边卸下军兵后,各船执橹者二三人,或渡来此边,其中二只为汉人所夺,击杀船人。清兵渐迫于东南,城外炮射大作,俄顷之间,清兵下陆薄战,汉人之海岸结幕列守者,几尽被杀。至午,清船一只来报八王子(爱新觉罗·阿济格)曰:“城中人物几尽杀死,即今余存仅五分之一,何以为之?”八王子曰:“再三移檄,指教生道,而渠等不听,虽尽杀无悔”云。八王子使金汝良送言于柳琳曰:“岛中事已毕,所领在陆军兵为先放送,无失农耕,各营将官姑留阵下,以待入岛。诸将之还,凡事面议以处云。”当日夕,军兵则尽为点放,将官则因留阵所,矣身(自己)领率放还军兵,还来本城’云。口传之言,虽不可尽信,而岛中之事,概可知矣。即刻又见铁山府使李廷秀驰报:‘初九日挟击拦入之际,若干汉族乘其小船四十余只,又走西海瞭望,将进告。又有汉人骑马者千余名,聚会于岛中高峰之上,决死相战,终不下来,至十三日,尽为败没。岛中军兵前后死者四、五万人,白副总登庸时未知死生,八王子与宁边府使李亨同入岛中,令兵使柳琳留待于铁山,分付岛中,即当出来云。及出来,因到铁山,详书接战首末,为捷书,使本营军官二人、清人四名急急入送沈阳市事。言于兵使,兵使以军官一、旗牌一与清人四名入送清都。方岛中杀戮时,汉人呼骂曰:‘天朝于朝鲜,有何怨?而背汉从贼,恬然杀戮,至此惨耶!’京外闻之者,莫不堕泪。前日辽人之分置三南者,居此日久,与军民交结相厚,上年因旨刷还于椵岛,至见南兵从将攻岛时,多与亲切者相遇,愿得生活,清人相杂,一未救济。本府东面白岩村有一人有极切辽人,今于岛中接战杀戮时相逢,走入扶抱,愿我救活,事势至此,终不护匿,立见手足之异处。万古天下,宁有如此怜惨之事乎?其人言及亦垂涕。’”
四月十二日,爱新觉罗·阿济格的捷报传到沈阳市。十五载后顾之忧,一朝解除,皇太极闻之大悦,派国史院大学士刚林等敕谕至皮岛,褒奖诸将。闰四月十四日,清军凯旋。皇太极重赏了朝鲜参战将领林庆业等,又以椵岛“可比大城”,特颁谕旨,命从优议叙鳌拜等有功将士。
影响
此次皮岛海战以清鲜联军大获全胜告终,清军付出了阵亡260人的代价;明军阵亡上万人,只有沈世魁之侄沈志祥率5000余名残兵逃到石城岛,与陈洪范等会合。皮岛汉族“半死半逃”   ,有365名水手和3116名妇女儿童被清兵掳走。此外,清军的战利品有蟒素缎匹42880匹,衣服3417件,银两31000两,银器、玉斝及朱砂玛瑙、珀、水晶等杯共253件,琥珀3枚,犀牛角2140对,布匹条共191000多件,骆、马、牛、骡、驴共640多个,大船72艘,火炮10门。明朝经营了十五年之久的椵岛失守,损失了大量兵力和物资,皇太极则解除困扰多年的后顾之忧,放手大举侵略明朝。
深得崇祯信任的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在皮岛陷落之前就倾向撤岛,四月二十二日听说皮岛陷落的消息后,他决定“兵分皇(皇城岛)、觉(觉华岛)二岛,民归宁(宁远)、锦(锦州)八城”,然而陈洪范继续“恋恋于孤岛”   ,其后沈志祥因得不到他所垂涎的东江总兵之印而发动兵变,杀监军副使黄孙茂等,割据石城、长山诸岛,明廷无可奈何。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德三年)四月,以沈志祥降清为契机,杨嗣昌下令将东江镇诸岛剩余数千军民尽数撤到宁、锦地区,他表示:“至于图边一著,惟有关宁一正,更无登莱一奇。果关宁能正,不必有登莱之奇;如未能正,虽有奇安施?”也就是说在防御清朝的战略部署上,明朝将专注经营关宁防线,“用岛”政策告终,海上防线瓦解,所谓的东江镇退出了历史舞台。对此,明朝同样抱有“二十年积患,一朝而除”的如释重负之感。
朝鲜在清军撤走后接收了椵岛,恢复椵岛之名,并安葬了沈世魁等明军将士的尸体,将皮岛幸存的一些汉族男女安置于其他偏僻之地,维持其生计。对于被迫屈服清朝而向有“再造之恩”的“君父之国”出兵的朝鲜而言,此次战役让他们内心极度纠结与难受,视之为继丁丑下城后又一个违背义理的奇耻大辱之事、以怨报德之举。皮岛海战是朝鲜支援清朝攻明的开端,此后数年间清朝不断向朝鲜征兵,令朝鲜强化了对清朝的从属性的同时也更加痛苦并怨恨清朝。后世的宋时烈朝鲜士人将林庆业等援助清兵攻打椵岛之事描述为林庆业使用巧计回避攻岛或消极作战,并给沈世魁通风报信,这些传闻大抵是为了维护朝鲜自尊心而虚构之事。唯有朝鲜平安道居民对皮岛陷落欢呼雀跃,认为皮岛汉族死绝后他们才重见天日。
评价
• 明朝沿海总兵陈洪范对战役的总结是:“看得皮岛之失,皆因主将抢船奔逃,以致兵溃弃走,贼遂闯入。查援将(指随陈洪范东援朝鲜的金日观等将领)原派信地在东南,贼从西北岛将(指东江镇原有将领)沈有德汛地而入,船舶在东北,阖岛官兵抢船尽出,而援将尚然不知,商在岛边拼死恶战,已将攻岛十余船夷贼尽杀,割级成堆,此逃出兵民商客同口一词赞叹,故应援之官兵俱不生还,且死之尤惨。然死战突出官兵实繇力屈不支,本投本镇(陈洪范),实得以收目前之用。战之久,拼命杀贼,独金日观忠烈昭昭,在人耳目。”明朝登莱巡抚杨文岳则认为:“但可恨者,岛众人心不坚,固结无素,据商民自岛奔登者俱云,援岛将士正在东边冲打对敌,斩首甚多,而本岛官兵殊无战志,近有争船先去者,人心一溃,致决裂。”
• 朝鲜国王李倧评论这场战役说:“椵岛事极可惊骇,以为岛人有火炮、舟,必能备御矣。今乃败没此速,安有如此惊惨者乎?”左议政李圣求回答说:“岛中之事,如不速决,则于我国亦必有难处之事,故以是为虑矣,岂料其陷没之若此速乎?汉族多死云,甚可惨恻也。”国王说:“岛人必不专于备豫矣。闻都督亦死云,此必出于无心也。”李圣求说:“恃其险阨而不为设备,不意猝入,故以至于败矣。”
• 孙文良李治亭等学者评论这次战役说:“明与清(后金)在辽东半岛沿海及其岛屿相持多年。论实力、地理优势,还有广大辽民及朝鲜的有力支持,明军本来是能够继续支撑下去的。但明统治集团的腐败政治和混乱的政策,将吏的贪鄙,把一个足成牵制之势的东江——椵岛葬送掉。它的沉没,始于毛文龙被杀后,皮岛内乱不已,孔、耿降后金而旅顺没;尚可喜叛而皮岛陷。明在辽东沿海的防线土崩瓦解,不复存在。皇太极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力量调列辽西战场,同明朝展开新的更大规模的决战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本纪三.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官网.2024-10-25
目录
概述
背景
经过
战前准备
战役打响
战役结果
影响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