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曾在
京都大学人类进化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历任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和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2010年5月至2015年3月任
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2015年3月起任
合肥师范学院校长。
人物简介
李进华,男,1962年7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安徽大学
动物界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7月安徽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毕业,1998年7月北京 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博士毕业,2002年6月在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理学研究科人类进化研究室完成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保育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灵长类动物行为生态学与保护遗传学,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
一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
二等奖、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
三等奖、第五届安徽青年科技奖和2009年
宝钢教育奖。1999年7月至2005年11月任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5年至2010年6月任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现任
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
遴选为全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等,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九、十届生命科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第五、六届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兼
灵长目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兽类学报》副主编、《
动物学杂志》编委、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生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安徽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安徽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安徽省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办公室主任、安徽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安徽重要生态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学术带头人。
多次应邀赴美国、
德国、
英国和
日本等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现兼任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分委员会委员、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理事、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理事、《Current Zoology》和《
兽类学报》编委等,遴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安徽省教学名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79.9—1983.7,
安徽大学动物界专业毕业,获理学
学士;
1987.9—1990.7,安徽大学生态学专业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5.9—1998.7,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任职经历任职经历
1983.9—1987.8,安徽
岳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1990.8—2010.7,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0.7—1991.7,
京都大学灵长目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9.7—2005.10,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01.12—2002.6,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人类进化研究室博士后研究;
2003.12—2004.5,美国中部
华盛顿大学(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理学院生物系讲座教授;
2005.11—2010.5,
安徽大学教务处处长;
2010.5—2015.1,
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5.1.9—
合肥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
2015.3.27-任合肥师范学院副院长,免去其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
学术兼职
2005.12— 教育部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7.7— 中国生态学会理事
2010.4—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副理事长
2010.1— 《Current Zoology》编委
2007.11— 安徽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2005.12— 安徽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2006.6— 安徽省生态与湿地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2004.1— 安徽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
2003.2— 安徽省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办公室主任
主持课题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红外激光解离光谱-质谱联用仪的研制与产业化(课题八:湿地典型持久有机污染物检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黄山市野生
短尾猴群体关系维持的行为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猕猴的实验动物化研究
安徽省高校省级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安徽省重要生态区
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稳定性研究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人猴共患病病原传播的行为机制研究
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猴源疾病传播的防控技术研究
安徽生态建设引导资金项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生态保障能力研究(皖发改投资(2010)1211号)
主要论文
Xia DP, Li JH, Garber PA, Sun LX, Zhu Y, Sun
BH Grooming reciprocity in female Tibetan macaques Macaca thibetana. American Journal of
灵长类学, 2012, 74(6): 569-579.
Xia DP, Li JH, Matheson MD, Sun LX, Sun BH, Zhu Y. First occurrence of twins in provisioned free-ranging Tibetan macaques (Macaca thibetana) at Huangshan, China.
灵长目, Primates, 2012, 53(1): 1-5.
Sun BH, Li JH, Zhu Y, Xia DP. Mitochondrial
脱氧核糖核酸 variation in Tibetan macaque (Macaca thibetana). Folia Zool., 2010, 59(4): 301-307.
Zhang M, Li JH, Zhu Y, Wang X, Wang S. Male mate choice in Tibetan macaques (Macaca thibetana) at Mt. Huangshan, China. Current
动物学, 2010, 56(2): 213-221.
Berman CM, Ogawa H, Lonica C, Yin HB, Li JH. Variation in kin bias over time in a group of Tibetan macaques at Huangshan, China: contest competition,
时间 constraints or risk response? Behavior, 2008, 145(7): 863-896.
Berman CM, Li JH, Ogawa H, Ionica C, Yin
hb Primate tourism, range restriction, and infant risk among Macaca thibetana at Mt. Huangshan, China. Int. J. Primatol., 2007, 28(5): 1123-1141.
Li JH, Yin HB and Zhou LZ. Non-reproductive copulation behavior among Tibetan macaques (Macaca thibetana) at Huangshan, China. Primates, 2007, 48(1): 64-72.
Berman CM, Lonica C, Dorner M and Li JH. Postconflict affiliation between former opponents in Macaca thibetana on Mt. Huangshan, China. Int. J. Primat
奥林匹克里昂足球俱乐部, 2006, 27(3): 827-854.
Li JH, Yin HB, Wang QS. Seasonality of reproduction and sexual activity in female Tibetan macaques Macaca thibetana at Huangshan, China. 动物学报, 2005, 51(3): 365-375.
Berman CM, Lonica C, Li JH. Dominance style among Macaca thibetana on Mt. Huangshan, China. Int. J. Primatol., 2004, 25(6): 1283-1312
个人荣誉
2002年,
短尾猴种群生态学与行为学研究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序第2)
2008年,动物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序第1)
2003年,安徽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
2009年,安徽省教学名师
201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野生短尾猴定量观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