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凤头鹃
杜鹃科凤头鹃属的鸟类
斑翅凤头鹃(学名:Clamator jacobinus),又称斑凤头鹃或斑冠凤头鹃,是一种中等大小、纤细的黑白相间的凤头鹃,具有独特的冠羽。成鸟具羽冠,上体及头侧、翅、尾等黑色,具铁绿色亮辉,尾羽端部具白斑,两侧者形宽,中央者较狭;下体白色、淡灰白或略带棕黄色。虹膜褐至红褐色;嘴黑色;脚灰蓝黑色。和红翅凤头鹃区别在羽冠较短;翅黑色而具一大白斑;尾具白端;下体大致白色。主要于林栖型、树林、竹、灌丛均可见到以及尤其是旱地的、较开阔地带的疏林中更常见。分布于非洲、土耳其巴勒斯坦、阿富汗、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自治区等地。在印度,斑翅凤头鹃被认为是季风雨的先驱,因为它的到来时间与季风雨的到来时间相吻合。
形态特征
斑翅凤头鹃嘴侧扁。嘴峰向下弯曲;头具长形黑色羽冠。翅短圆,尾较长,呈凸尾状。头和整个上体黑色,具绿色光泽;两翅也为黑色,初级飞羽具一白色带斑横贯内外侧(第一枚飞羽仅见于内侧)。尾也为黑色,具白色尖端;中央尾羽白色端斑较窄,两侧较宽。下体白色。有时灰白色或略带棕黄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较褐,头上羽冠不显著;尾端白斑沾棕,且较窄;颏、喉棕灰色,翅上覆羽具棕灰色羽缘。
虹膜褐色至红褐色;嘴黑色;脚灰蓝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33mm;嘴峰♂25-28mm,♀25-28mm;翅♂146-155mm,♀144-155mm;尾♂156-176mm,♀156-169mm;跗♂25-28mm,♀25-28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斑翅凤头鹃栖息于低山丘陵山麓平原等开阔的疏林、竹林,灌丛等各类森林环境中,最高分布平均海拔可达4000米以上,是林栖鸟类。它的栖息地主要是在多刺的干燥灌木丛或开阔林地,避开密林或极端干燥的环境。
生活习性
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活跃于高而暴露的树枝间,飞行速度较红翅凤头鹃略慢。鸣声清脆,叫声为二声一度,较粗厉。主要以鳞翅目幼虫蚱蜢等各种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在繁殖季节非常有声音,叫声是一连串清脆的哨音“piu-piu”,而指名亚种的叫声更快、略微柔和。
分布范围
不确定:阿富汗。
在非洲,这种鸟类有迁徙,尽管它们在热带非洲是留鸟。东非地区的种群是迁徙的,它们在4月份经过南阿拉伯到达印度
生长繁殖
斑翅凤头鹃的繁殖期为6-7月。不营巢,通常产卵于画眉、、地鸫、雀眉、伯劳燕尾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代孵代育。在非洲观察到了求偶喂食的行为。这种鸟类是寄生性繁殖的,而在印度,它的宿主主要是鹛属的鸟类。它的卵的颜色与寄主的卵相匹配,通常是青绿色的。在非洲,寄主包括红腹鹎,它们产下的卵大多是白色的。在非洲,鹛鹛属的鸟类是共同育雏的,凤头鹃的幼鸟由该群体的几个成员抚养。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斑翅凤头鹃在中国是夏候鸟。种群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
保护级别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4-12
More than 44,000 speci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24-04-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