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锡侯(1914年3月2日—2000年1月27日),笔名朱颜,浙江杭州人,博士,曾在
欧洲留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他是杭州大学心理系原生理心理学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气功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朱锡侯在教研组工作期间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教学科研师培三丰收先进集体,获
云南省先进集体奖,晋薪一级。从1992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朱锡侯(1914-2000),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东北吉林。在吉林省立模范小学完成初小和高小学业后,1927年入
吉林毓文中学读初中,担任
学生自治会会长,与
金日成共事。后转至北平
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附属高中读高中。1937年本科毕业于中法大学哲学系。
1937年赴
里昂大学攻心理学、美学及神经生理学,获理科博士学位。1942年进入
巴黎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攻生理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1945年回国,应
云南大学熊庆来校长邀请,任医学院生理学及实验室主任教授,兼文法学院心理学及美学教授。1956年
昆明医学院药学院独立建院,任生理教研组主任教授。为中回生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及该两会昆明地区负责人。
因青年时代是文学爱好者,
朱先生结识了一个叫贾植芳的朋友,莫名其妙被牵入了“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一案,两次被逼自杀;1957年,又被划为“右派分子”,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1981年,在其六十岁之际,作为“人才”调入杭州大学心理系,任心理系教授。可以做事了,却已疾病缠身、双目失明。荒废的岁月,已如流水般逝去。几十年后,当他与妻子应赴法的女儿之邀,重返
法国,发现当年未完成的研究由别人接着进行,后获得国际大奖,他不禁落泪,不为无奈错过的奖项,而为无奈错过的人生。
朱锡侯是海兔神经细胞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发现了海兔神经细胞的节律性放电现象。他的博士论文《海兔神经细胞的生理学研究成果》和与加尔多弟子阿尔娃尼塔基共同发表的论文《海兔神经细胞的个体相对性生长律》等均是该领域的经典文献。
埃里克·坎德尔正是受到阿尔娃尼塔基和朱锡侯等前人研究的启发,运用海兔神经细胞来研究记忆存储的生理机制,并于2000年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医学院任教期间,朱锡侯还先后进行了“痛觉与皮肤反射”、“狗大
小肠与输尿管吻合后,观察输尿管壁结构的适应性变化”和“针刺
足三里穴对消化道与造血功能的影响”等研究。晚年在夫人
范小梵等人协助下,翻译完成都德散文名著《
磨坊文札》,由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以《
都德散文选》为名出版。在美学方面,他曾在《美术译丛》发表译作《论波蒂切利及蒙娜丽莎》,并将饮食美学与生理心理学结合。
有《海兔神经细胞电生理活动及其生长津》(法文专著)等数十篇,
澳大利亚神经生物学家FelixStrumwasser在该课题的基础上用新技术继续研究,于1955年获国际大奖,故对国际上生物节律与
基因工程研究起了先导作用,所撰《人在感情生活中的协调行为》(法文专著)、《论蒙娜丽莎及波蒂切利》、《饮食美学与生理心理学》(1984年全国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上交流论文)等论文。晚年以残余视力译
阿尔丰斯·都德名著《
磨坊文札》。
朱锡侯的“八十自述”是“
中原地区现代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一个例证,是具有文学、思想和政治意义的,对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的命运具有重要现实作用。”(
贾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