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鸡科(Rallidae),是鹤形目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涉禽科。该科包括
秧鸡、
黑斜线侧褶蛙等34属148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秧鸡科成员通称秧鸡,体长30公分以上,属于中等体型陆禽和涉禽。它们善于快速步行,偶尔也会进行短距离飞行。秧鸡科主要栖息于
沼泽,喜欢在密草丛中筑巢。汉语中“秧鸡”的名称来源于它们常在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栖息。秧鸡为夜行动物,主要食物包括植物嫩芽、种子、昆虫等,以及小型水生动物。秧鸡科成员分布在除
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陆,已知有许多独特的岛屿物种。秧鸡科在形态上表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包括一些常见的物种,如田鸡、
白骨顶和
苦恶鸟;其他
秧鸡物种则非常罕见或濒临灭绝。
名称由来
“秧鸡”一词在汉语中指的是这类鸟类常在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筑巢栖息的习性。而英文中的“Rail”是
法语râle的英语化拼写,源自古法语rasle。它的名称来自于其刺耳的叫声,源自于拉丁语的*rascula,由拉丁语rādere(“刮擦”)演变而来。
形态特征
秧鸡科在动物
分类学上是
鸟纲中的
鹤形目一个科。包括秧鸡、
蹼鸡、田鸡和水鸡等。秧鸡科是涉禽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约有148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偏僻的岛屿。
秧鸡科是小型至中型的陆地、沼泽地和水中生活的鸟类,有短,宽,圆的翅膀,往往不会飞,遇到危险宁愿急跑逃避敌害。但几个物种迁徙。它们的身体短而侧扁,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头小,颈短或适中,颈椎14-15节。
嘴通常细长,稍大于头长,有时略向下弯曲,也有的种类嘴短而侧扁,或粗大呈圆锥形,董鸡属(Gallicrex)、黑水鸡属(Gallinula)和
骨顶鸡属(Fulia)的前额还具有与喙相连的
角质额板(额、甲)。翅短宽而圆,初级飞羽10枚,一些大型物种有短小的第11枚;次级飞羽10—20枚,第5枚缺失。尾短,尾羽6—16枚,通常12枚,尾端方形或圆形,常摇摆或翘起尾羽以显示尾下覆羽的信号色。腿很长至很短,通常腿、趾均细长,有后趾,青水鸡属(Porphyrula)和
紫水鸡(Porphyrio)的趾高度延长,用来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骨顶属的趾两侧延伸成瓣蹼用来游泳。
体色多为褐、栗、黑、蓝灰和灰色,紫水鸡属的羽毛为闪光紫、闪光蓝或闪光绿色。上体常有条纹和斑点,但有些种类上体羽色单一;两胁常具条纹,肛周和尾下覆羽有鲜明的色彩。雌雄羽色通常相似,少数种类羽色为两性异型如
董鸡。成年鸟在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羽色相似。
早成雏绒羽为黑色或深褐色。幼鸟羽色多与成年鸟相似,但条纹不及成年鸟明显,有些种类幼鸟头部、喉部或颈部的色彩鲜艳,被认为是取食的信号。
秧鸡科的成员体长在12至63厘米(5至25英寸)之间,体重在20至3000克(0.7盎司至6磅10盎司)之间。一些物种具有长脖子,在许多情况下呈侧扁状。嘴是该科内最具变化的特征。在一些物种中,嘴比头部还长(如美洲的鸡骨顶鸡);在其他物种中,嘴可能又短又宽(如
白骨顶),或者庞大(如
紫水鸡)。一些骨顶鸡和
苦恶鸟具有额盾,这是上嘴的肉质后伸。最复杂的额盾出现在角骨顶鸡身上。
秧鸡在羽毛或体型上几乎没有性别二型性。两个例外是水鸡(Gallicrex cinerea)和小秧鸡(Zapornia parva)。
分布范围
秧鸡科鸟类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于除
极地和无水沙漠以外的地区,也广布于海岛,是陆栖
脊椎动物分布最广的科之一。全世界有34属148种。在全北区的种类多进行迁徙,飞到非洲、
印度、南美等地越冬。在
热带的种类为
留鸟,但有的进行扩散和局部迁移,大风可造成远距离扩散。秧鸡科在除了干旱的沙漠、极地或冰冻地区以及高山地区(超过
雪线)以外的所有陆地
栖息地都有分布。
生活习性
秧鸡科的成员主要栖息地是
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
秧鸡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
生活型,在许多海岛上作为迷鸟分布并能生存下去,但生活在海岛上的种类多数都丧失飞行能力。在非
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如
黑水鸡属、
紫水鸡、
骨顶鸡属等。杂食性,少数种类全以植物为食。细喙的种类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
核果、嫩枝、叶等;骨顶鸡属能频繁
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
美国白灯蛾、
蜘蛛、
倍足纲、
植物病原线虫、
软体动物门、
甲壳亚门、小鱼以及
益鸟及其卵和
早成雏。
繁殖方式
大多数种类为单配制,
联会关系仅在
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有些种类把巢建在地面上或树上。两性或仅由雌鸟营巢,每窝
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少数种类仅由雌鸟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由于它们失去飞行能力的倾向,许多岛屿物种无法应对引入的物种。最引人注目的人为灭绝发生在
太平洋,当人类
殖民了
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岛屿时,大约有750-1800种鸟类灭绝,其中一半是
秧鸡。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如豪氏
梆子鸡和塔卡赫鸡,由于保护组织的努力已经有了一些恢复。
关岛秧鸡在引入
褐林蛇后濒临灭绝,但一些最后的个体被带入圈养,并且繁殖良好,尽管重新引入的尝试取得了参差不齐的结果。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野外绝灭(EW)——1种;极危(CR)——2种;濒危(EN)——11种;易危(VU)——18种;近危(NT)——12种;不详(DO)——3种;未予评估(NE)——1种;低危(LC)——100种。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