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鸡(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Gallicrex cinerea),别名为鱼冻鸟、鹤秧鸡,是
秧鸡科董鸡属中型涉禽。雄鸟平均体长为43厘米,体重为476~650克,头顶有类似鸡冠的红色额甲,其后端突起游离呈尖形,全体为灰黑色,下体的颜色较浅;
雌鸟体型较雄鸟小,平均体长为36厘米,体重为298~434克,额甲不突起,上体为灰褐色,下体为土黄色。在繁殖期以外,雄鸟与雌鸟羽色相同。
董鸡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
印度、缅甸、
泰国、马来半岛和
印度尼西亚等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几乎分布于除
黑龙江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外的各个地方。栖息于芦苇沼泽、灌水的稻田或甘蔗田、湖边草丛和多水草的沟渠。其多在晨昏时分活动,主要以种子和绿色植物的嫩枝、水稻为食。
董鸡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其肉可食用,且有利于减少农业害虫的数量,从而提高农业产量。2000年,董鸡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2016年,董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董鸡为中型涉禽,其雌雄之间形态不一致,
雌鸟体型较雄鸟小。在繁殖期以外,雄鸟羽色与雌鸟相同。董鸡的幼鸟与成鸟相似,其绒羽为黑色,头侧为淡棕色,杂以黑羽。颏、喉为白色,杂以灰黑色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董鸡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
印度和
斯里兰卡,东抵
朝鲜和
日本,南达马来半岛、中南半岛、安达曼岛、
菲律宾和
印度尼西亚的西伯里斯、
苏门答腊岛等地。在日本、朝鲜、
韩国、
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国为
夏候鸟,在印度、
尼泊尔、
不丹、
孟加拉国、缅甸、
泰国、
老挝、
越南、
柬埔寨、菲律宾、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为
留鸟。
在中国几乎分布于除
黑龙江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外的各个地方。
河北省、台湾、
海南省、
陕西省、
四川省等地,为夏候鸟。
栖息环境
董鸡喜欢多芦苇多草的湿地环境,其主要栖息于芦苇沼泽、灌水的稻田或甘蔗田、湖边草丛和多水草的沟渠。在中国的安徽省和
江苏省,初迁来的董鸡会栖息于水草丛中或水边农田中,当早稻秧苗长高后董鸡会迁到秧田中生活。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董鸡性格胆怯,主要为夜行性动物。其多在晨昏活动,阴天时可整天活动。通常,董鸡白天藏匿在水稻田或水草丛中,晚上出来活动。有时,其白天也会上到田埂或
苇塘边空旷地上活动。中国文献对董鸡季节型的记载全为
夏候鸟,但冬季在繁殖区北部仍有零散个体分布。董鸡南迁
种群通常10月上旬开始南迁,冬季在
西加里曼丹、
苏门答腊岛等地越冬,至次年5月上旬返回繁殖地。董鸡有夜间迁徙性。董鸡成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换羽,此时隐蔽在草丛中,雄鸟冬羽与
雌鸟相似。
觅食行为
董鸡为
杂食性鸟类,以种子和绿色植物的嫩枝、水稻为主要食物,也
捕食蠕虫和
软体动物门、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和蚱蜢等。董鸡多成对或单只在浓密的植物丛中活动和觅食,很少成群活动。
攻击和防御行为
董鸡在繁殖期有领域性,雄鸟善斗,在发情期时会攻击竞争对手,与其进行激烈地撕打。董鸡很少进行飞行活动,仅在受惊或遇到危险时才被迫起飞。董鸡起飞时颈部会伸直,脚拖曳在后,飞行短距离后,又潜入茂密的草丛中。董鸡在活动时多行走和涉水,其善于游泳。站立时姿势挺拔,雄鸟行走时尾翘起,头前后点动。
交流行为
董鸡叫声奇特,其叫声单调低沉,似“hu--dong dong”声,连续4~8次,故有董鸡之称。在五、六月时,董鸡鸣叫频繁,并在“dong dong”声之后带“kep kep”的尾声。在发情期时,其鸣声与击鼓声相似,清脆嘹亮,单调低沉,略似“咯——咚”,“咯”音长,“咚”音短,有时会连续鸣叫数声,多鸣叫于清晨和黄昏。
生长繁殖
董鸡为单配制鸟类,一般每年繁殖1次,在分布区南部每年可繁殖2次。其繁殖期为5~9月,因纬度及气候不同,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差异。通常在5月底至6月初,董鸡会在芦苇丛、水草丛用芦苇、杂草筑巢。筑巢时间为3~4天,巢呈碗形。在早稻田中的巢常就地用稻株和稻叶缠绕形成,巢略高出水面。董鸡会在6~8月产卵,每次产卵数为3~8枚,其卵呈淡土黄色,带有红褐色或紫色斑点,钝端斑点较多,卵均重为20克。董鸡在产下第1枚卵后即开始孵卵,以
雌鸟为主,孵化期为16~19天。其雏鸟为早成鸟,孵出不久即能行走。通常由雌鸟带领幼雏进行涉水、游泳和觅食等活动,育雏期为20天左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4年,国际鸟盟根据1990~2000年部分董鸡
种群的生长趋势推测,由于
栖息地的持续退化和丧失,董鸡的种群数量处于缓慢下降状态。在中国约有100~10,000对繁殖对和50~1000只迁徙个体;在台湾有少于10万的繁殖对和少于1000只的迁徙个体;在韩国有100~10,000对繁殖对和50~1,000只育种个体,在日本有少于50只育种个体。
致危因素
由于稻田大量施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了董鸡的栖息环境。由于狩猎的因素,在中国
长江下游一带,常有猎户将董鸡当成野味捕杀食用,加之湿地面积缩小,致使董鸡数量已明显减少。
保护级别
2016年,董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保护举措
2000年,董鸡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受到法律保护,不可随意食用、猎捕、交易、繁育,否则将受到相应的惩处。
主要价值
董鸡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其在稻田中活动觅食,对消灭农田害虫有一定益处,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董鸡肉可食用,有一定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