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顶鸡属是中型涉禽。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跗短,短于中趾不连爪。大多数潜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上体有条纹,下体有横纹。两性相似。身体短而侧扁,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
骨顶鸡属的物种体重450-2500克,体长32-60毫米。头小,颈短或适中,颈椎14-15节。翅很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与第5枚或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尾短,尾羽6-16枚,通常12枚,尾端方形或圆形,常摇摆或翘起尾羽以显示尾下覆羽的信号色。通常腿、趾均细长,有后趾,用来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趾两侧延伸成瓣蹼用来游泳。嘴和额板白色,其余头顶、头侧、眼先、后颈辉黑色。有的物种额头为红色。上体余部灰黑褐色或暗
橄榄褐色。飞羽灰褐色,羽轴黑褐色,富有光泽。内侧飞羽具灰白色羽端,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飞翔时明显可见。翼缘和一枚初级飞羽外侧羽缘白色。颏、喉黑色,杂有白色。其余下体暗灰色,胸和腹杂有白色。虹膜红褐色。嘴端灰色,基部淡肉红色。腿、脚、趾及瓣蹼橄榄绿色,爪灰色、黑褐色或桔红色。
白骨顶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甚至
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各类水域中。其中尤以富有芦苇、
三棱草等水边
挺水植物的湖泊、水库、水塘、
苇塘、水渠、河湾和深水沼泽地带最为常见。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成数十,甚致上百只的大群,偶尔也见单只和小群活动。有时也和其他鸟类混群牺息和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一天的大部时间都游弋在水中。游泳时喜欢穿梭在稀疏的芦苇丛间或在紧靠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水面上,并不时地晃劲着身子和不住地点头,尾下垂到水面。遇到危险时或是潜入水中,或是进入旁边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躲避,但不久即又出来,危急时则迅速起飞,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飞起,两翅煽动迅速,并发出呼呼声响。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而且多贴着水面或苇丛低空飞行。鸣声短促而单调,似“咔咔咔”声,甚为嘈杂。
杂食性,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 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瓣
蹼鸡属能频繁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
美国白灯蛾、蜘蛛、
倍足纲、
植物病原线虫、
软体动物门、
甲壳亚门、小鱼以及
益鸟及其卵和
早成雏。
2. 黄腿骨顶Fulica armillata
3. 安第斯骨顶Fulica ardesiaca
4. 白翅骨顶Fulica leucoptera
6. 美洲骨顶Fulica americana
8. 红瘤白骨顶Fulica cristata
9. 角骨顶Fulica cornuta
10. 大骨顶Fulica gigantea
骨顶鸡属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8种;易危(VU)——1种;近危(NT)——1种;灭绝(EX)——1种。
该属物种中有8种分布范围广,物种数量多。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而也有1种灭绝,2种近危或易危,这主要是由于生境的持续破坏和不可持续的狩猎水平导致的。
骨顶鸡属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两性共同营巢。交配季节通常在5-6月,这一过程开始时,雌雄都开始在彼此面前展示自己,它们互相呼唤,同时四处飞溅。交配过程从水中开始,到陆地结束。
雌鸟采取柔顺的姿势,低着头蹲下作为对雄鸟的邀请,交配期间保持这个姿势。雌雄共同努力建造一个约35厘米宽的巢,位于池塘边缘,用芦苇遮挡。所有的巢穴都有通向水面的坡道,因此幼鸟从巢穴进出时更容易进入。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卵粉红色,带有褐色斑点。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幼鸟看起来像成鸟,但颜色较浅。父母分担喂养和教导幼鸟的工作,一个月后,幼鸟即可以潜水自己觅食。它们在孵化5-6周后飞行,并且在大约2个月后完全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