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癞子锣鼓
流传于重庆梁平区的民间乐器
梁平癞子锣鼓是重庆市梁平区境内流传的一种传统民间器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梁平癞子锣鼓具有声音洪亮、气氛热烈、音韵起翘、耐人寻味等特点,常在节日盛会、开业庆典、生日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演奏,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清代该县文人蓝逸清的《竹枝词》记载,梁平癞子锣鼓应该在明清之际就已广为流传。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以“十八癞子”锣鼓的引子为代表。
2006年5月20日,梁平癞子锣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53。
简要介绍
梁山癞子锣鼓,是流行于重庆市梁平区,以锣和鼓为主要乐器、以“18癞子”为主要曲调的一种打击民俗音乐。因梁平区在1952年前称梁山县县,故名“梁山癞子锣鼓”。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据清代该县文人蓝逸清的《竹枝词》记载,梁平癞子锣鼓应该在明清之际就已广为流传。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梁平癞子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根据当地传说,梁山癞子锣鼓起源于唐朝,但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传说一日,皇帝无事,找来身边随从打锣,当时有三个人很会打这个锣鼓,但是还缺一人打马锣。于是,皇帝就到处找人,在一个囚牢里面找到一个犯人会打锣鼓。但是这个囚犯的身份和皇帝差太多了,他只是一个犯人。皇帝就说:“既然你会打这个,我们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出来表演,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还是呆在牢里。”后来,皇帝很高兴,因为这个人确实打锣鼓打得好,但为了编排新引子,皇帝已经听烦了那些老段子,刚好那些人虽然说不上是癞子,但头发稀疏,因为实在编不出什么引子了,就决定按照头上的癞子打,这个囚犯是梁平的人,他编排出来了引子,但是不知道怎么取名,又因为自己是个癞子,所以癞子锣鼓的名字就这样得来。由于他是狱中犯人,与常人有别,皇帝就给他立了一条规矩:凡打锣时他一人不能坐只能站着打。所以,马锣也叫"站场"。延续至今,凡打马锣者都须站立而不得入座。后人为了表示对皇帝和锣鼓创始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凡在农家院舍打锣鼓,都必须在正室(俗称堂屋)打,尽管经过数代的传承,这种习惯却始终都不曾改变。因梁平县在1952年前称梁山县县,故癞子锣鼓后被名为“梁山癞子锣鼓”。
艺术特色
梁山锣鼓受家族传承方式的影响,相邻各地域的锣鼓引子的打法都各具特色,但"十八癞子"在梁平县范围内由几十个锣鼓班子同时演奏,都能做到天衣无缝、规范统一。
要领
要学好梁山锣鼓,首先要熟记锣鼓引子的谱子,做到:"心合口,口合手,心口手三合一",在使用过程中各种乐器不得串位、混杂。需打出:"音韵起翘,轻重缓急、干净洁白"十二字要领。要打好梁山锣鼓非一朝一日之功夫,需要勤学苦练,熟练掌握。
聚奎镇锣鼓远近闻名,技艺超群,是梁山锣鼓盛行地之一。明达镇、礼让镇的锣鼓也颇有影响,独具特色。此外,仁贤镇、蟠龙镇也广为盛行。一些地方条件艰苦,没有足够的锣鼓练习,就用脸盆当作锣鼓使用。
基本特征
演奏过程
艺人在演奏过程中,一口气要打十八个段子,分别由三个段子组成一组,共六组,每个组必有马锣开头的段子、开头的段子和大锣开头的段子。梁山锣鼓6种乐器,分别由5人组合参与,其中打马锣者兼打钩锣。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包括“金银灯”“湘蕾金银花”“红绣鞋”等上百种锣鼓引子。在运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锣鼓引子,在几种乐器共同配合下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锣鼓引子。
演奏乐器
梁平癞子锣鼓的乐器有二鼓、钩锣、钹、大锣、钩锣、镲子六种,乐队由五人组成,打马锣者兼打钩锣。
二鼓:在一场锣鼓中起骨干指挥作用,发送锣鼓点掌握节奏快慢、轻重的作用。在锣鼓引子中念“咚唝”声音干脆利落、铿锵有力。
马锣:一般作锣鼓引子的开头及润色的作用。在要有大钹和小锣鼓引子中念“喽”。声音清新明亮、颇具韵味。
钹:在一场锣鼓中起骨干、分解、壮力的作用,多常与锣、鼓一起用于后半拍。在锣鼓引子中念“丑”。声音沉着,演奏稳健。
大锣:掌握一堂锣鼓的音韵起翘,音色音量的协调,节奏的快慢。在锣鼓引子中念“哨”。声音洪亮、宽广、圆润。在使用过程中和钹同时击打念“壮”,击打锣的边缘时念“厂”。
钩锣:在锣鼓引子中念“乃是”。声音、甜润、细丽,在使用过程中和镲子同时击打念“才”。
镲子:在一场锣鼓中起板韵作用,在锣鼓引子中念:“尺”。声音明亮、洒脱。
种类
全国各地锣鼓流派甚多,但梁山癞子锣鼓不同于其它派别,它风格特殊独具一格。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梁山癞子锣鼓是以“十八癞子“的锣鼓引子为代表,主要有“老癞子”“花癞子”“鸳鸯癞子““刁癞子”“干癞子”“重葫芦”“南山网”等。
在“十八癞子”的基础上,后发展、演变成上百种锣鼓引子,有“湘蕾金银花”“红绣鞋”“上天梯“半边月”“王小伙”“四木匠”“战野生灵芝”“比二武”“水螃蟹”“双蝴蝶”“双点灯”“绶草”“龙摆尾”“闹龙宫”“反三得”“幺三得”“艳灯娥”等等。
特色
尽管梁山锣鼓受家族传承方式的影响,相邻各地域的锣鼓引子的打法都各具特色,但“十八癞子”在梁平境内的锣鼓班子同时演奏时,都能做到天衣无缝、规范统一。
代表作品
其中十八癞子的主要曲目有《老癞子》、《癞子》、《花癞子》等。头与尾常用的曲目有《金银灯》、《战灵芝》、《急尾子》。
保护措施
2011年,礼让镇成为了梁平癞子锣鼓的传承基地。自成为传承基地后,镇里聘请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贺志灿为指导老师,定期到镇综合文化站和小学、幼儿园等教授锣鼓技艺,并自编自创了200多首符合时代特色的新锣鼓引子。同时,组建了幼儿、少儿和女子癞子锣鼓队,这些队伍多次到市内外表演展示。
礼让镇来宝小学是梁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癞子锣鼓的传承实验基地。在传承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先后组建了癞子锣鼓普通班、传承班和精英班。截至2013年12月5日,参加学习的学生有几千人。
来宝小学还编写了校本课程《癞子锣鼓曲谱》,并以音乐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梁平癞子锣鼓的实践教育活动纳入音乐课程计划,在三年级至四年级学生每周的两节音乐课中,安排一节癞子锣鼓训练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梁平癞子锣鼓古典谱、现代谱等基本乐谱的运作要领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使同学们在音乐课堂与梁平癞子锣鼓一同成长。同时,还利用每周2个下午对学生进行每天1小时的分组轮流指导。
2019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庆市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梁平癞子锣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截止2013年,来宝小学传承的癞子锣鼓已走出校门,面向全国,不仅在县里的抢彩展演赛中获得金奖,癞子锣鼓传承班的孩子们还登上了情系汶川中外青少年“心连心”夏令营活动的舞台,并登上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进行展演。
2017年2月13日,梁平双桂堂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生产性保护基地广场,举办了梁平癞子锣鼓抢彩比赛。当日,梁平区举办第七届癞子锣鼓抢彩比赛,28支癞子锣鼓队共150名民间艺人参加抢彩,让观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梁山锣鼓已有1000余年历史,它是梁山巴人祖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梁山癞子锣鼓风格独到,乡土气息浓厚,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传承状况
一些艺人相继去世,现有艺人年岁已高,年轻人又不愿学打锣鼓,故锣鼓艺人日渐减少,只得将原有的乐班合并演奏。在此情势下,梁平癞子锣鼓濒临灭绝。
传承人物
刘官胜,男,汉族,1955年生,重庆梁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梁平癞子锣鼓代表性传承人。1961年随父刘顺金学习癞子锣鼓,参加民间丧俗演出活动,为梁平癞子锣鼓第四代传人。他能够熟练演奏癞子锣鼓中的二鼓、大锣、钹、马锣等乐器,熟记癞子锣鼓的全部曲谱,演奏流畅完整,心、口、手合一。多次参加民间文艺演出并获奖,培养出数十名梁平癞子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意义
梁山锣鼓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它是梁山祖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方式。解放以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梁山癞子锣鼓的发掘、整理,收集了大量的锣鼓引子,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锣鼓比赛,营造节日气氛,丰富文化生活。
1986年,韩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民族风情考察团一行专程来梁平考察,目睹了梁山癞子锣鼓表演后称赞道:"梁山癞子锣鼓风格独到,乡土气息浓厚,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日本民间文化研究考察团来梁平区了解梁山锣鼓,专家们对此高度评价。
梁平区龙门镇三官村农民刘官胜今年57岁(1955年出生),他六岁开始随父学习癞子锣鼓,能非常熟练地打好36个“癞子”,曾多次在癞子锣鼓抢彩中夺得桂冠,成为龙门镇远近闻名的锣鼓手。刘老先生一辈子靠打癞子锣鼓为生,为癞子锣鼓的传承和发扬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在刘老先生祖父和他父亲的时代,打癞子锣鼓的技艺是传内不传外并且传男不传女的独门技艺,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政府给他们资金支持,他们便开始广招徒弟,从而达到传承和宣传癞子锣鼓技艺的目的。
由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的人们对于像癞子锣鼓这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不再那么感兴趣,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学习打锣鼓,而现有的艺人大都年岁已高,故锣鼓艺人日渐减少。据刘老先生所述,他们一辈儿的老艺人现在招收徒弟很难,甚至于他们亲自上门一趟又一趟地做思想工作也不管用,因为打癞子锣鼓收入少,一年只有一万多元,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为了补贴家用,刘老先生还做一些养蜂、卖丧事祭奠用品的副业。
参考资料
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2023-11-07
目录
概述
简要介绍
历史渊源
艺术特色
基本特征
代表作品
保护措施
社会影响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