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镇,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处黎平县西南部,东与
永从镇接壤,东南与
双江镇毗邻,南与
口江乡相连,西与
茅贡镇交界,北与德风镇相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28千米。总面积194.9平方千米。岩洞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岩洞村得名。据传,住地山谷中,有一块山地的韭菜长得十分茂盛,人们择此定居,以韭菜命名,韭菜
侗语称“岩”。“洞”为侗寨的通名,得名岩洞寨。
历史沿革
明、清属潭溪司管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岩寿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为岩寿联保。
1953年,设为岩洞乡。
1957年,设为岩洞片。
1958年,成立太阳升公社。
1959年,改为岩洞工区。
1970年,双江区机关驻地迁至岩洞。
1983年,双江区更名岩洞区。
1984年5月,岩洞公社改为岩洞乡。
1992年1月,撇销岩洞区,铜关乡并入岩洞乡。
1999年12月,撤乡设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岩洞镇辖岩润1个社区,岩洞、新洞、竹坪、述洞、铜关大寨、铜关小寨、宰拱、高掌、卜。摆开10个行政村;下设4个居民小组、7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岩洞镇辖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岩洞村。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岩洞镇地处
云贵高原西南边缘苗岭山脉向南岭山地及
江南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貌类型以
雪峰山西南余脉组成的以前震旦系轻度
变质岩侵蚀切割低、中山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坡度多为30°~40°。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间平坝极少。
平均海拔757米,最高点位于东部竹坪村的凉伞坡,海拔1195米;最低点位于西南部
宰拱村小河出境处,海拔317米。
气候
岩洞镇多年平均气温16℃。1月平均气温4.5℃,极端最低气温-9.3℃(1977年1月3日);7月平均气温25.8℃,极端最高气温37.5℃(2010年8月5日)。平均气温年较差1.9℃。生长期年平均322天。无霜期年平均272天,最长达365天,最短为2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32小时,年总辐射89.4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220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696毫米(199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024.9毫米(198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3~10月。
水文
岩洞镇境内河道属珠江水系。境内河道有支流共4条,主要支流有岩洞河、述洞河、竹坪河均流入双江河注入
都柳江。岩洞河自东北流向西南,流入岑卜寨脚溪口;述洞河自东北向西南,流往燕洞、铜关、宰拱、宰边、岑仟;竹坪河自东北向南方,流经边影、摆谈、乜洞。
自然灾害
岩洞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冰雹、泥石流、冰冻等。旱灾主要发生在7~8月,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2003年,旱情持续时间7月15日至8月10日,造成40%粮食作物无收获;洪涝多发生在5~7月,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01年5月25日,降水量达120.7毫米,涨洪期有2日之久,遭受水打砂压稻田面积4000亩,交通中断。
自然资源
2011年,岩洞镇有耕地面积9090亩。
人口
2011年末,岩洞镇辖区总人口1.5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777人,城镇化率30.6%。另有流动人口284人。总人口中,男性8414人,占54%;女性7165人,占46%;14岁以下2915人,占18.71%;15~64岁1.11万人,占71.54%;65岁以上1519人,占9.75%。总人口中,以
侗族为主,达1.51人,占96.8%,有汉、苗等5个民族,共505人,占3.2%。2011年,岩洞镇人口出生率11.29‰,人口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5.7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6.1人。
截至2019年末,岩洞镇户籍人口1662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岩洞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168元。2011年,岩洞镇财政总收入267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万元,比上年增长13.6%。
截至2019年末,岩洞镇有工业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0个。
农业
2011年,岩洞镇农业总产值4430万元。经济作物以薯类、油菜、
豆类、棉花等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348吨。
截至2011年末,岩洞镇林地面积22.48万亩,森林面积16.7万亩,林木覆盖率74.28%,活立木蓄积量76.8万立方米。
金融
2011年末,岩洞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7653万元,比上年增长32.6%;各项贷款余额3531万元,比上年增长46.5%。
交通运输
2011年,岩洞镇境内县道公路有德风至岩洞公路、岩洞至双江公路、岩洞至口江公路、岩洞至三龙公路、岩洞至茅贡公路。镇内通村公路网已形成,北距
黎平机场38千米。
2011年末,岩洞镇镇区道路总长8.6千米,道路铺装面积6.8万平方米,桥梁2座,总长度50米。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岩洞镇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5个,演职人员1860人,年演出160场次;文化站1个,公共图书室14个,藏书5.83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64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6人。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岩洞镇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65人,专任教师8人;小学5所,在校生1002人,专任教师6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4%;初中1所,在校生592人,专任教师4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0.1%,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岩洞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卫生院1所,
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村级卫生室14个;病床10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7张,固定资产总值32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1人,其中执业医师17人,
执业助理医师11人,注册护士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人、执业(助理)医师1.8人,注册护士0.5人。
社会保障
2011年,岩洞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户,人数29人,支出6.34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7人次,支出535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06户,人数2381人,支出180.71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9.32万元。敬老院1所,床位24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8人。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206.9万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3万人,参保率96.8%。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岩洞镇有邮政所1个,代办点8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45千米,投递点3个,乡村通邮率100%;报纸、期刊累发行5.3万份(册)。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9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00门,固定电话用户920户,移动电话用户7230户,宽带接入用户270户。
2011年末,岩洞镇镇区有自来水处理池1座,铺设干线水管10.6千米,生产能力74吨/日,年生活用水2.7万吨,供水920户,居民自来水普及率87%,年人均生活用水1.8吨。
2011年末,岩洞镇镇区有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1台,2001年接通
国家电网。
人文
名俗文化
东接肇兴鼓楼群和地坪风雨桥景区,南边
从江县往洞镇增冲鼓楼景点,西邻
茅贡镇高近、地、腊洞等“侗戏之乡”,北与黎平古城、高屯天生桥风景名胜区相通。岩洞是
侗族大歌的原生地,
清代侗歌宗师吴朝向就出生于岩洞宰拱,在建国初期岩洞村侗族歌手吴培信曾带着侗歌走出国门,岩洞因此享有“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第一乡”的美誉。目前,侗族大歌普及男女老少,形成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少年学歌的浓郁氛围。岩洞中学、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侗族大歌、童歌课程。侗族踩堂歌、拦路歌、瑟瑟歌、流水情歌、
牛腿琴歌、侗戏在全镇十分受到喜爱。
传统节日
岩洞镇 浓郁、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有:农历
破五节、
上巳节、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半、八月十五等节日,每逢佳节,村民们都要开展斗牛、芦笙、踩歌堂、侗族大歌、情歌对唱、侗戏等民族风情表演活动。
侗族大歌保护
为了保护开发好侗族大歌这一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多贵、
邓敏文先生等人申报了《侗族大歌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项目,并得到国际福特基金会的资助。2002年10月,在国际福泉基金会和邓敏文先生的支持下,在岩洞中学正式挂牌建立了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每年抽取30至50名优秀学生组成侗族大歌培训班;对全县的侗族大歌歌师进行集中培训班;培养
侗族文化传承人;同时在岩洞民小开展“汉、侗”双语教学,竹坪小学挂牌进行“汉、侗、英”三语试点教学。各村校都建有侗歌班、幼儿园也把侗族大歌作为幼儿的启蒙音乐。为侗族大歌人才及旅游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遗产
侗族民间建筑和文化遗产古朴、独特。1999年,在吉尼斯世界之最名录中又增加了----述洞独柱鼓楼。该座造型独特、原始古朴、在人类建筑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民间建筑就坐落在岩洞镇
述洞村。岩洞镇是独柱鼓楼的故乡。侗寨古朴的木质结构民居、寨门、戏台、
风雨桥、鼓楼浑为一体,构 成一幅幅独特的“民族风情画”。悠久的侗族
文化遗产,要数“述洞独柱鼓楼”“竹坪青石桥”“竹坪款禁碑”、宰拱“万麻墓”、各村寨的青石板水井和青石凿成的瓢井。民间工艺品有用
孟宗竹制成的蒸笼、饭笼、提篮等别具一格,民间刺绣十分美观、艳丽,特别是岩洞
侗族服饰已成为侗族地区服饰的代表之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