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镇位于
涡阳县西北部,北依
涡河,西与古镇义门接壤,省道S307线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15个村委会,耕地6.3万亩,人口53109人。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杂粮等,经济作物有芝麻,药材,
贡菜,烟叶等。是全县的农业大镇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017年,陈大镇行政区域面积6888公顷,常住人口60341人。
概况
陈大镇位于涡阳县城西部,北依涡河,西临“
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
义门镇、州市谯城区,东靠
城西镇,s307省道横穿全境东西。本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黄淮海治理区,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镇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立足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狠抓结构调整,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招商引资,坚持务实创新,取得了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事业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尤其是前于楼这几年经济迅速发展,先后建成3家乡镇加工企业,4家商品批发点,6家蘑菇种植场,此外前于楼还是我县重要
皖麦38的种植示范基地。
自然环境
陈大镇位于
涡阳县城西16公里处,南与花沟镇接壤,西, 北与
义门镇、东与
城西镇毗邻,西南与
谯城区城父镇短暂接壤,面积69平方公里。
1992年2月撤区并乡,省政府批准把原城郊区的大王、义门区的王桥乡、邓楼乡合并为陈大镇。
陈大镇地势平坦,全镇地形可分三种:1、高地(海拔31.2—32.1米)占全镇总面积的12%;2、低洼地(海拔29.5—30.4米)占全镇总面积的23%;3、平地(海拔30.4—31.2米)占全镇总面积的65%。境内主要河流有
涡河,
龙凤沟,薛沟,姚子沟,土壤可分沙土、淤土两种类型,沿涡河两岸,主要是具有保功能的沙土。
陈大镇经常发生的灾害有:旱灾、涝灾、龙卷风、冰雹等。2005年发生一次大的涝灾,受灾面积达6万多亩,毁坏房屋48间,直接经济损失878万元,其中
农业经济学损失849万元。
人口
2005年底,全镇共有总人口53269人,其中:男36872人,农业人口52800人。民族以
汉族为主,还有少数
回族。
2017年,陈大镇常住人口60341人。
基础设施
陈大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村村通砂石路,里程达80公里。本镇沟河纵横,桥涵众多,在
交通运输、旱涝排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有中小沟桥涵802座。
本镇供电所现有工作人员21人,有变压器157台,供电量470万千瓦时,2004年农网改造设备投资1千多万元。有两座移动、一座联通手机发射塔,开通了宽带网,2005年集镇装机4500部,年业务收入达150万元。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陈大镇文化广播电教站现有编制3人,广播室2间,广播机器1台。本镇自古就有优良的文化传统,高跷、
唢呐、杂技、
大鼓、琴书等群众文化异常活跃。王桥集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古庙逢会会期四天是群众文化活动、物资交流的黄金时间。另外本镇辖区内的其他三个集市(大王、张集、刘斜)也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热闹非凡地逢会,形式多样地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教育卫生
陈大中心校于2003年成立,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20平方米,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954人,教职工45人。全镇在校初中生2421人,分37个教学班,降低辍学率,提高完成率;小学生5902人,107个教学班。全镇教职工总数321人,其中中学教职工97人,小学教职工224人。全镇中学有陈大中心校,大王中学,李庄职中,张集中学。“两基”工作于1996年就已达标,验收合格。
陈大镇卫生院占地1200平方米,有门诊楼8间,病房楼5间,病床10张,职工18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
小儿科、中医科、骨科等科室。陈大卫生院下辖15个村级卫生服务室,建立了以镇卫生院为中心,以镇防保站、
村卫生室为补充的防疫网络,实行计划免疫。
经济建设
陈大镇耕地面积6.6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还有薯类和小杂粮等十几种;经济作物以棉花、
贡菜为主,还有花生、芝麻、油菜等二十多个品种;以白菜、黄瓜、
豆角、番茄、西瓜等为主的蔬菜达二十多种。陈大镇2005年主要作物面积产量表如下:
单位:亩、公斤、吨
2004年陈大镇共植树7万株,2005年植树7.5万株,全镇共有农田林网50000亩,有树木4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0%。家畜类主要有
黄牛、猪、
波尔山羊、
家兔等。家禽类主要有鸡、鸭、鹅
肉鸽等。2005年,全镇黄牛存栏2211头,出栏256头;生猪存栏4350头,出栏2562头;羊存栏3650只,出栏12510只;家禽存栏3.2万只,出栏1.8万只;兔存栏710只,出栏2455只。陈大镇有大沟5条,水面1200亩;中小沟270条,水面350亩。2005年养殖面积800亩,各种鱼产量110吨,产值180万元。
陈大镇近年先后办起了孙平轮窑厂、蒋家魁轮窑厂、装潢公司、大王巨龙面粉厂、家泰龙家具厂、朱集面粉厂、朱集养殖场,EGP服装厂等企业和个私经济。2005年全镇乡镇企业数达500个,产值达9800万元,从业人员达2500人。东部正在建设禾景现代农业园。
社会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凭借农业大镇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成效,综合实力在全县跨上了新台阶。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化进程也有了新的推进。投资建设成效显著,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在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基础上,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5.5万亩小麦中优质麦4万亩。新植
杨属12万棵,树0.7万棵。全镇已有规模化养殖场19家,养殖专业户35户,从业人员450人,生猪存栏量4310头,出栏量12100头,家禽存栏量55000只,每年向社会提供肉产品900余吨,鲜蛋500余吨。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为1.5亿元,财政收入47.2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亿元,工业生产总值7764万元。
在立足农业的基础上,我镇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优良的品种。在以
杨楼镇、于楼、郑寨、庄户为中心的皖麦38良繁区,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带,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使每户农民增收近300元。同时,在郑寨、庄户、于楼建起规模养鸡场6家。庄户宋效礼生态养殖场能繁
母猪1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000多头。庄户郑彬养猪场,能繁母猪也在100头以上。三徐村赵立在原有能繁母猪100多头的养猪场基础上,成立了“养殖合作社”,为下一步实现“公司+农户”模式打下了基础。
种植业的稳步发展,养殖业的突飞猛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截至2007年末,我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达3288元,位居全县前列。
200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和重点
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上级有关新农村建设部署,以县提出的“十项活动”为抓手,重养殖强镇,兴种植强村,突出发展,注重民生,优化服务,抓示范,推全面,努力实现全镇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村建设规范化、镇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农村管理民主化的奋斗目标。
全镇重点工作如下:
(一)抓养殖强镇。充分利用我镇农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按照“瞄准市场,落实政策,强化服务,有效监督”的要求,重点抓好生猪养殖。落实防疫、治病等技术跟踪服务,严格疫情通报及监督制度。落实
母猪保险及补贴政策。重点抓好肉鸡养殖场及蛋鸡养殖场的鸡瘟防治、监督工作。强化
畜牧兽医人员的组织、培训工作。确保畜牧养殖业在我镇大农业生产中的比重。
(二)抓种植兴村。我镇按照中央1号、省委6号和市、县要求,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一是突出抓好以杨楼、于楼为中心的优质麦良种生产基地建设。在于楼、
杨楼镇、张集、郑寨、庄户、姜洼、老家确保
皖麦38连片种植3万亩以上,力争实现人均增收200元。二是抓好张集万亩治理片,使治理片的沟、路、渠、涵、桥及林网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为高效农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三)抓劳务富民。充分发挥我镇劳动力资源优势,千方百计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确保有序输出劳动力1.5万人以上。同时,发挥阳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作用,完善教学设施和器材,加强技能培训,扩大范围,力争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就业率达90%以上。
(四)抓规划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我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规划先行,找准突破口,突出抓好杨楼、于楼两个中心村建设,搞好大王、郑寨、庄户等村的旧村改造,以此为契机,动员全镇干群筹资筹劳,搞好农村基础建设,完成中心、王桥、姜洼、张集4个村的水泥路网建设。
(五)抓科技培训。今年计划在杨楼、于楼两个行政村建立2个科技培训班,充分发挥已有的成人
科学教育学校和科技培训班的作用,经常开展培训活动,力争今年培训新型农民1500人,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六)抓民生工程。首先,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于楼、姜洼、王桥、杨楼4个村共计约6000人的供水工程。其次,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加快敬老院建设。第三,争取2008年年底实现全镇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
(七)抓民主管理。上半年,我镇将全镇15个村委会全部换届结束。在示范村成立“五老”理事会,并探索和完善相关制度及
主事功能,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八)抓乡风文明。今年在杨楼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的基础上,周围村普遍展开评优评先活动,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镇推广,尽力打造和谐陈大,让乡风文明在我镇成为新风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