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城(1953年12月-),河南信阳罗山人,大学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家。曾任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及战略委员会委员,2016年8月辞去职务。彭长城还担任第十二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甘肃省地区代表。
人物简介
彭长城,1953年12月出生,河南信阳罗山人,大学学历,编审,中共党员。
生平
1969年12月兰州工农轴承厂工人。
1986年7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副主编(副处)。
1995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副主编、经营部主任(正处)。
2001年3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正处)。
2002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主编。
2005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社长。
2016年8月,辞去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及战略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评价
彭长城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读者》这个名字,知道的人绝不会少。2003年10月和11月,《
读者》的月发行量分别达到了802万份和806万份,这一数字稳居我国9000多种期刊发行量的首位,而来自世界期刊联盟(FIPP)的最新统计更将
亚洲第一的桂冠戴在了《读者》头上。
彭长城,作为主编,正是《读者》的第一读者。
点亮人性的光辉———
“真、善、美”是《读者》始终坚持的理念;让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他们努力的目标
原以为《读者》的主编应该是个会享受生活,懂得生活情调的人。走近彭长城,才发现他的生活是这样的简单而质朴。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办公室,布置非常简单:一张办公桌、一组文件柜、一套沙发、几乎占据了半面墙壁的大
书架。墙上,是
西北随处可见的木雕饰品,造型质朴而率真。他用的水杯,用水果罐头瓶改装而成。
看过《
读者》的人都知道,这是本弥漫着浓浓人情味,在艺术的氛围里,给人一种轻松感觉的杂志。“真、善、美”是《读者》的理念,人性向善也是彭长城的生活理念。从1982年
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读者文摘》杂志社(《读者》的前身)做编辑,彭长城一直没有离开过杂志。20多年的朝夕相处,让彭长城在生活中也像《读者》一样,“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人性是人类的一种终极的基本道德点。它可以征服人心,穿越时空。”
从1985年开始,彭长城和郑元绪两个人带领着《
读者》在“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全力寻找在文章中能体现人性光芒的东西,让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他们努力的目标。
老读者都还记得《
一碗阳春面》这个故事,一个最好诠释人性的故事:
北海道的一家面馆里,夫妻二人连续14年每逢
除夕都会为贫穷的母子三人留下一碗清汤荞麦面。正是这碗面,鼓励着母子俩顽强地生活下来,还清了债务,挺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这是彭长城的得意之作,他仍然记得,当年初次看见这篇文章时,在编辑部里热泪盈眶的场景。他说,这就是他对人性的全部理解:真,善,然后自然会美。
寻找常青之路———
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在贴近读者的同时,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用新视野、新观念展现现代社会
1986年7月,彭长城担任《
读者》副主编。这对他而言,是第一次飞跃的开始。做编辑,只考虑稿子怎么样,文章好不好的问题。可做了副主编,彭长城意识到,自己必须跳出来看杂志,必须要考虑杂志怎样才能吸引住读者。他研究起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想探寻一条让《读者》常青的道路。彭长城分析别人的得失成败,对照、学习。近6年中,他和同事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读者》和时代间的结合点。彭长城尝试着让《读者》从平民视角介绍一些伟人人格精神层面与众不同的东西,发表一些领导人作为普通人一面的文章,让人们穿过政治的光环,从更深层次的人性意义上去重新认识伟人的一生。
这是冒险的一步,也是彭长城深思熟虑的一步。他认为,时代在进步,编辑思想也要不断地“升级”,与社会的变革同步前进。一方面,杂志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就一定要贴近百姓,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而另一方面《读者》只有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用新视野、新观念看待现代社会,才能在价值观上与现代社会保持合拍。彭长城说服了同事,也改变着《读者》。
如今的《
读者》已是国内少有的将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杂志,既包含了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又容纳了对社会底层的关怀。《读者》在给社会带来一种新时尚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81年到1985年,发行量维持在150万份左右,而进入90年代,杂志开始快速发展,发行量陆续突破200万、300万、400万。从1991年至2000年,《读者》连续10年排在中国杂志发行量的前5名,其中有3次名列榜首。
学会与世界接轨———
改名事件,给了《读者》也给了彭长城一个放眼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遇
1993年7月,彭长城与《
读者》一起,遭受了事业上一次巨大的压力。
《
读者文摘》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的压力将被迫更名。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彭长城和编辑部处在旋涡的中央。美国方面一再地催,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表示仲裁无法再拖延,希望杂志尽快更名。
征名启事发出去了,读者的来信像雪花一样飞进编辑部。彭长城负责对征名的收集和整理,看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来信,彭长城好几个夜晚难以入眠,心情始终难以平静下来。认识现实,直面压力,再创辉煌,这就是彭长城和他的同事们所要做的事业。
1993年7月号,《
读者》杂志启用新刊名,《读者》正式诞生。
谈及这次风波,彭长城觉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开放。”彭长城意识到
改革开放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推进,既给了出版界身国际社会,进行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机遇,但也对保护知识产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扩大开放的中国将迎来一种新的秩序。对《读者》来说,改名只是这种秩序的开始。这次事件,给了《读者》也给了彭长城一个放眼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遇。
1994年,彭长城脱离编辑工作,开始负责《
读者》的经营,包括广告、发行,还有印务及其它开拓性事务。在这个岗位上,彭长城显示了他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办刊意识。
在1994年以前,《读者》杂志是不刊登广告的。彭长城接手后,提出要在杂志上刊登广告,顿时在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反对的声音和赞同的声音同样强烈。反对的人认为广告会损坏《读者》的文化品位。也有人担心,《读者》的读者不会接受广告。彭长城在坚持。他认为,广告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告可以维持杂志的低售价策略;面对中国将更加开放的现实,《
读者》应与国际上广告养刊的惯例接轨。
为统一意见,彭长城开始游说。在讨论会上,彭长城据理力争;在讨论会下,彭长城耐心解释。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上级批准。《读者》的第一个广告是
杜邦的广告,广告语是:“杜邦,开创美好生活”,广告中的人物是中国科学家,风格跟《读者》杂志一脉相承。
此后,《读者》的广告业务在彭长城的领导下慢慢地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广告收入连年翻番,1994年收入110万,1995年200万,到2001年,广告收入已接近2000万了。
怎样才算一本好杂志———
好的杂志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好的思想,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彭长城这样思考
怎样的期刊才算是一本好杂志?这个问题彭长城问了自己20多年!
在办刊的经历中,彭长城不断积累沉淀,逐渐意识到,好的杂志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好的思想,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懂得去关爱整个社会。彭长城想到了,也做到了。
他的一个愿望就是为农民、农村教师、乡村干部、农村学生、务工农民等农村人办一份属于他们的杂志。他希望这本杂志是一本真正的办给农民看的杂志,“帮助农民和城里人一起跨入充满神奇希望的新世纪”。经过前期准备和近一年时间的运作,2000年1月份《读者·乡村版》正式宣告诞生。乡村版投放市场后,很快在
农村市场拥有8万份的销量,就连
上海市、深圳等城市,每期均有近万本的销量。《读者》杂志还推出了维文版、盲文版两个版本。
2002年,彭长城策划了“保护
母亲河、共建读者林”大型公益活动。这是由《
读者》杂志社与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目的就是植树造林,绿化
黄河两岸的荒山。活动吸引读者参加,累计达100万人次,捐款400多万元,近2万亩新绿绵延在黄河两岸。
读者钟情于《读者》,不少家庭订阅持续20多年,三代人同堂阅读;
兰州市人钟爱《读者》,常说
甘肃省有三个著名的“一”:一个窟,是
莫高窟;一碗面,是牛肉面;一本“书”,就是《读者》杂志。截至今年第六期的最新统计表明,《读者》杂志已连续发行323期,总发行量突破8亿份。《读者》已成为继美国《
读者文摘》、《
国家地理》、《
时代周刊》之后世界发行量排名第四的综合类期刊。
20多年的朝夕相处,彭长城理清了《读者》的发展脉络。在他的设想里,未来的《
读者》杂志应当走向集团化的集约经营,而且他计划,至少要有五份子杂志才能算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