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号坦克是指在
抗美援朝战争中被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称号的坦克,该坦克是一辆苏制Т-34/85型坦克,原隶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第1师,编号“215”号,存放于中国人民革命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15号坦克在
朝鲜战争期间共击毁敌M46坦克5辆、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击毁敌迫击炮9门、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出色地完成了7次配合步兵的作战任务。为表彰他们的战功,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215号坦克“人民英雄坦克”的光荣称号,为全体乘员记集体
一等功,车长
杨阿如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陈文奎、师凤山记二等功一次,徐志强记三等功一次。1953年10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车长杨阿如“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215号坦克是苏制Т-34/85型坦克,该坦克乘员5人,车长8.1米,车宽3米,车高2.74米,装甲厚度18~90毫米,战斗全重32吨,
发动机功率368千瓦,最大时速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装备85毫米火炮1门,7.62毫米
机关枪2挺。
1953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夏季反击战役。同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第2师第4团2连在夏季反击战役中担任主攻
美国军队石砚洞北山阵地的作战任务,高地上还同步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215号坦克车长
杨阿如接受上级命令,务必在8日晚9点30分之前消灭346高地上的3辆敌军坦克,配合步兵争夺石岘洞北山。
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坦克第四团二连二排215号坦克接受了支援步兵、攻下敌方高地的任务,向预定阵地开进时,正值雨季,许多巨大的弹坑都被积水掩盖。1953年7月7日夜,杨阿如和车组成员冒着暴雨开赴前线,3辆坦克驶入一片开阔的泥泞地时,崎岖难行。一发炮弹突然在215号坦克正前方落下,泥地瞬间被炸出一个大坑。驾驶员陈文奎立即刹车,但为时已晚,巨大的
惯性把坦克带进了深坑,淤泥漫过挡板,动弹不得。
杨阿如和战友们跳下战车,垫木头、挖泥土,用尽办法,但重达32吨的坦克依旧动弹不得,于是其他2辆坦克先行撤退,由215号坦克单独承担消灭敌坦克任务,在夜色掩护下,坦克手们再次跳下战车,用泥土、
砾石、草木将坦克伪装成一个小土包。
1953年7月8日黄昏,346.6高地上突然出现了敌人3辆坦克,炮长徐志强迅速标定了敌人坦克的位置,杨阿如果断下令射击,215号坦克连续准确地射击,击毁敌人的M46坦克2辆,击伤1辆。
开火后的215号坦克被暴露目标,随时可能被敌人摧毁,此时,驾驶员陈文奎想出一个妙计:敌人知道
中国人民志愿军惯打夜战,打完就跑,所以,他们也不追,只是随着我们坦克开走的
发动机声追踪射击。于是陈文奎发动坦克,一开始加大油门,故意把声音弄大,然后像离开似的,把声音由大到小,逐渐减弱。果然,敌人听到声音,以为坦克开走了,拼命往后追打,沿着坦克进出的道路,一直延伸了5里多路。其实215号坦克一动也没动,敌人的炮火沿着坦克可能退却的道路,狂轰滥炸地延伸了2千多米。原地未动的215号坦克毫发未损。
趁着夜色,215号坦克继续隐蔽。第二天,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硝烟和焦土笼罩着阵地。坦克上所有的窗门都关起来,偶尔只能打开驾驶窗,呼吸一点新鲜空气。无线电员、炮长、驾驶员相继昏倒。但战车全体乘员以顽强的毅力,坚守在215号坦克上,共同度过了两天两夜。
1953年7月10日早上,215号坦克收到指挥所新命令:消灭敌方高地上新调进的2辆坦克,为了将坦克开出来,车组成员把混合了泥土的草堆捆在身上,以躲开敌机侦察和狙击手偷袭,爬到几百米以外的山上寻找被炮火炸断的树干。经过了不知多少次往返,他们终于在临近傍晚时聚集了70多根木头,垫平道路,将坦克开出了弹坑,午夜,战斗打响,215号坦克仅用11分钟,就击毁敌M46坦克2辆、地堡12个、机枪巢3个、小口径炮3门。在215号坦克的有力配合下,志愿军最终控制了石岘洞北山阵地,实现了“人与装备最佳结合”的生动演绎。战后,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215号坦克“人民英雄坦克”光荣称号,全体乘员记集体特等功。
在
抗美援朝战争中,车长
杨阿如、炮长徐志强、驾驶员陈文奎、装填手兼预备炮长师凤山、无线电员许世德,驾驶215号坦克,共击毁敌
重型坦克5辆、击伤1辆,击毁敌
迫击炮9门、汽车1辆,摧毁敌地堡26个、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出色完成7次步兵协同作战任务。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215号坦克“人民英雄坦克”光荣称号,全体乘员记集体特等功一次,车长杨阿如荣立
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陈文奎、师凤山记二等功一次,徐志强记三等功一次。1953年10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车长
杨阿如“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
英雄坦克手》中的故事情节取材于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3年7月发起第四次石岘洞北山战斗,坦克原型为215号坦克。《英雄坦克手》是由
李昂导演,周建华编剧,
王仁、
高保成、
赵汝平、
里坡、张可方等人主演,该片1962年在中国大陆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