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军事化
国民经济军事化
国民经济军事化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持国内统治和进行对外扩张,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军事目的,使国民经济沿着军事需要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行为。
历史背景
殖民政策
在帝国主义时代之前,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推行殖民政策,侵略和掠夺殖民地,用战争手段征服弱小国家和地区,把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的现象也时常发生。通常是在战争时期才会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军事目的,战争结束后,军事化经济又逐渐恢复到平时状态。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经济军事化成为了保证和扩大高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此外,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根据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使得国民经济军事化成为了一种常态。
经济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日本是典型的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国家。它们对内极力扩大军费支出,建立庞大的武装力量,军事工业畸形发展,不断向人民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强迫人民服兵役,严厉镇压人民的革命斗争;对外则加紧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践踏别国主权,进行颠覆活动,入侵其他独立国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侵越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大战期间,美国已经为国民经济军事化奠定了基础,战后“复员”不久,到朝鲜战争期间再次武装;朝鲜战争结束后,超级大国开始展开军备竞赛,军工生产不再“复员”。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军费迅速增加。即使在其后的“和平时期”,美国仍保持庞大的军费开支,维持巨额军事订货,大力扩充军事生产,它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最深的国家。
主要表现
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开支增加
在国家预算支出和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9年,军事开支为12亿美元,占预算支出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6%和1.3%,战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时期分别为50%和10%以上。到了80年代“和平时期”,美国军事费用占预算开支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在1983年财政年度仍分别占到28%和6%,并且军事开支的绝对数持续增长,1983年度达到2003亿美元。在其他发达国家中,德国法国英国军事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在3%-5%之间。
军事工业部门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人员和从事军工生产的就业人数在劳动力中占有很大比例。美国依靠军事机构和军工生产为生的达900万人,占就业人数的11.5%,如果加上直接或间接为军事服务的人数,就占到就业人数的20%。美国国防部的军事订货遍及50个州,5.5万个市镇,76个工业部门。有2.2万家主要承包商和10多万转包商参与军工生产,约占全国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一。许多重要的工业部门,尤其是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飞机工业、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以及排船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等,很大一部分的生产能力用于军事目的的生产。
科学研究
主要服务于军事需求,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致力于研制、生产武器。在战后美国政府的研究和发展费用中,约有80%用于国防、空间和原子能委员会。国防工业雇佣了全国59%的航空工程师,22%的电气工程师、20%的普通工程师。
军火输出
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军火输出从原来的基于军事政治目的的“无偿”军事援助转变为在贸易基础上的商品性军火输出。军火输出已成为美国对外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1969年,商品性军火输出为9亿美元,到80年代初,每年已增至100亿美元以上。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殖民政策
经济萧条
侵越战争
主要表现
军事开支增加
军事工业部门
科学研究
军火输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