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桥街
山西太原市杏花岭区的街道
三桥街位于杏花岭区南部,是由原上三桥街和下三桥街合并而成。据传说,三桥街的名字来源于一条古老的运河,上三桥街和下三桥街分别位于运河的上游和下游。这条运河已经不存在了,但三桥街仍然是太原市的一个繁华商业区。
简介
三桥街
据史料记载: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镇在宋称”三桥街“,元称泾口市,明始称水头,位于平阳县江上游。三桥原名衫桥,南宋时,泾口有两条著名的街道,一曰“杉桥街”,(杉桥街”旧址即为现在平阳第二中学范围内),二曰“寺前街”。杉桥地处水网地区,古有杉木桥架设,故名杉桥(见宋周行己《浮址集》、陈傅良《止斋集》 )。当地朱氏造石桥三条。两条为北宋治平丙午朱有直等所建,一条是南宋绍兴癸酉朱汝建所建,故衫桥又名豆腐桥。(《平阳县志金石志》)。
宋代武状元朱熠即为平阳县水头镇三桥人。《宋史。朱传》卷:朱熠(1192—1269),字明远,温州平阳人。端平二年,武举第一。迁阁门舍人,差知沅州,改横州,复为阁门舍人、知雷州市。久之,授带御器械兼干办皇城司,差知兴国军。迁度支郎官,拜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迁侍御史。宝祐六年,迁左谏议大夫。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开庆元年,拜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景定元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久之,为监察御史胡用虎论罢。以旧职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奉祠。监察御史张桂、常茂相继纠劾,送处州居住。咸淳四年,诏令自便。五年,侍御史章鉴复以为言,驱之还乡,寻卒。
出处
相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动摇了李唐王朝的根基后,突厥沙陀部族首领李克用率大兵南下进军太原市。七月的酷暑,鞍马的劳顿,沙陀将士们饥渴难耐,行军速度锐减。就在这时,探马前来禀报:“留后将军,前面便是古镇唐明,距北都晋阳约三四十里之遥。”克用闻报暗忖:数日行军,人不卸甲,马不停蹄,士卒劳疲。莫若在此下寨安营,养精蓄锐,也好一举拿下晋阳。于是命三军埋火造饭,扎下营盘。
俗话说的好:饥好忍,渴难耐。此时的李克用与众兵卒一样,嗓子眼像着了火。他立命卫士速打一桶水来解渴。不一会儿,那个卫士飞也似地跑来报告,附近只有一眼井,而这眼井水深莫测,连连下了几只桶,都是有去无回,弄不到一滴水。克用闻报便向井台奔去。说来也怪,李克用跑到井台口后,便见井水突然翻腾上涌,直冲井口流溢如泉,而且,水中隐隐约约飘荡着三座金桥。克用和围观兵士无不惊奇。这时,从水中传出一个老态龙钟的声音:“克用,此去晋阳不可妄杀无辜,维系唐,自有王爵。”此后二日,沙陀兵卒果然顺利得晋阳,未几,唐主又下诏,封李克用为晋王。井中所嘱应验之后,李克用对此井奉若圣明,立即使人在井台砌筑琉璃井口,形制八角,取名“琉璃八角井”,并把井所在的那条街定名“三桥街”。据说,此井就是后来下三桥街三府巷的那口琉璃八角井。这个听起来近乎怪诞的传说,一直流传了下来,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故事的产生就是李克用或其幕僚为他们政治上的需要,而编造的神话。但是,从这个传说中,似乎可以窥出,三桥街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历史,似应和唐明镇同一历史时期问世。如果确是这样,这可以算做太原城最古老的街巷了。
历史
三桥街,从它问世之后,在太原市的大地上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十个多世纪,是太原近代工业的产生,唤起了它的新生。清季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山西省的第一个近代工业单位——太原火柴局,就创建于三桥街畔。
尔后的“西北实业公司”——山西最大最早的官僚资本企业,又在太原火柴局的旧址上筹备产生。这一切都为三桥街的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的一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出处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