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雍
刁雍
北魏官吏,笃信佛教,著《教诫》二十余篇。
简介
刁雍(390-484) 南朝渤海饶安(今盐山县西南)人,字淑和。晋尚书刁协之曾孙。刁氏于西晋末年南迁京口区(今江苏镇江),号为“京口之”。其伯父刁逵曾凌辱宋武帝,刘裕当政后,杀刁氏。以避刘裕逃至后秦,为太子中庶子。泰常中,后秦灭,与司马休之等奔北魏,假建义将军,又假镇东将军青州市刺史、青光侯。延和中,进平南将军、徐州刺史,赐爵东安侯。太延中,徵还。真君中,授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迁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西南)镇将。兴光中,徵还,拜特进。
太和八年卒,年九十五,赠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简。笃信佛教,著《教诫》二十余篇。
出身
刁雍出身于一个世代高官之家,高祖刁是晋朝御史中丞曾祖父刁协东晋尚书令。父亲刁畅是东晋司马德宗右卫将军。刁雍本人在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元兴末年(公元405年),北魏皇帝拓跋焘任命征南将军刁雍为薄古律镇镇将。薄古律镇是在西汉的灵州县设立的北方六镇之一。他上任以后,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东西四十五里,凿以通河“。艾山也叫峡口山,是今日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牛首山、青山的统称。刁雍为了集草储量,发展农业,发挥薄古律镇作为西部重镇的作用,决心在艾山黄河河西青山地区(今宁夏青铜峡)修建一条引黄河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艾山渠,渠首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镇
政绩
417年九月癸酉(初四),先后从东晋流亡后秦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刁雍等,全都投降了北魏司徒长孙嵩。冬季,十月,己酉(十一日),拓跋嗣征召长孙嵩等班师回朝。不久,司马休之死在北魏。刁雍上书请求到南部边疆,报效北魏,拓跋嗣任命刁雍为建义将军。刁雍在黄河、济河之间集结部队,骚扰东晋所属的徐州兖州太尉宋武帝出兵讨伐,不能攻克。刁雍进驻固山,手下兵员达二万人。
刁雍向朝廷上书,请求修建艾山渠。他在奏折中写道:臣四月末到镇,看到这里古渠道因为黄河变迁,渠道高出河床二丈,无法饮水,农业艰难,百姓和军人经常饥饿。因此地缺雨水,要解决问题,只有引黄河水另外修渠,进行灌溉。他所提出修建艾山渠的计划,于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春动工,六十天完成,所以渠道长四十里,下接古渠道,总长一百二十里。艾山渠建成,可灌官田、民田四万顷。刁雍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一个“节水灌溉法”,即每一旬(十天),灌水一遍;灌水四遍,谷得成熟。这就是说刁雍修建艾山渠采取了先进的引水技术,渠成以后,又采取了先进的农田轮溉方法。原先农夫中年劳动,所收连国家赋税都交不起,现在,这里国库充实,民户富足,宁夏平原农业经济获得恢复与发展,迅速成为北魏西北边镇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艾山渠的兴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发史和水利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作用。
由于艾山渠的建成,农业连年丰收,薄古律镇从重灾区一跃成为北方输出粮食的大粮仓。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带哦用奉命调集薄古律、高平市、安定、统万四镇五千辆车,将宁夏黄灌区薄古律镇囤积的粮食五十万(一斛为十斗,约为一百五十公斤,后改为五斗,即七十五公斤)运往沃野镇(今内蒙古自治区乌特拉奇境内),以作军粮。刁雍认为薄古律镇到沃野八百里地,沿途道路要经过沙漠,还要渡过黄河,运输艰难。初步估算,把这么多的粮食全部运到目的地,至少要费劳力一万人,耕牛一万头,耗时三年。这势必影响农民种田,给下一年的农业丰收带来隐患,所以刁雍打算采用黄河水运。他计划在牵屯山(今宁夏六盘山北)就近伐木,通过清水河把木料运到黄河岸边,就地造船二百只,从水路顺黄河而下,单程五日就可以抵达沃野,三月至六月,就能运量六十万斛,大省民力十倍多,不费牛力,也不废田。刁雍用木船在黄河运粮,这在黄河上游水运史上属于首创。
由于宁夏黄溉区开发水平的提高,农业得到大发展,粮食连年大丰收,即使将大量粮食外运,这里囤积的粮食还是多得没有地方存放。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刁雍又一次想皇帝上表,他说:自古安不忘乱,薄古律镇位居黄河平原,地接边城,现在积存的粮食都在露天堆放,安全上大有问题,建议修建一座粮仓城来储备粮食。为了不误农业生产,他打算利用一年之内的三次农闲时间,分期施工建筑仓城,然后驻兵守备。得到批准以后,在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三月,一座崭新的仓城就建成了。北魏皇帝特别高兴下诏称赞刁雍能“深思远虑”,并将仓城命名为“刁公城”,以示表彰。
官职
刁雍坐镇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年,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政绩突出,当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兵民丰衣足食。兴光二年(公元455年)奉诏还京,被封为特进,仍为将军。
古籍评价
魏书》评价刁雍:“雍性宽柔,好尚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刁雍所撰写的诗、赋、颂论和杂文一百多余篇。他这个人“怡静寡欲”,有“笃信佛道”。他还专门撰写了《教诫》二十篇,用以训导自己的子孙后代。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刁雍逝世,终年九十五岁高龄。
参考资料
北史.国学网.2022-02-14
目录
概述
简介
出身
政绩
官职
古籍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