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宜理探讨了在中国历史上城市抗议最活跃的时期(1919-1927年)和在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
上海市,社会关系网和集体身份的角色是如何变化的。作者指出,这种发生在政治渴望和社会真实之间的冲突,使得中国经验成为了一个理论创新的基点,来支撑对于有关社会网络的某些标准化假设的检思。 society一语统称中国的异性结拜组织和民间宗教教派,而在汉字圈里,与之相对的
日语和汉语则分别是“秘密结社”和“秘密社会”。
《中国学术(第18辑)》论文栏第一组聚焦于可见或不可见的社会网络关系。
裴宜理探讨了在中国历史上城市抗议最活跃的时期(1919-1927年)和在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
上海市,社会关系网和集体身份的角色是如何变化的。作为现代政治组织的国共两党,此时都亟欲推动本质上可塑的集体认可,然而,他们的努力却势必受到先此存在的社会网络的限制。作者指出,这种发生在政治渴望和社会真实之间的冲突,使得中国经验成为了一个理论创新的基点,来支撑对于有关社会网络的某些标准化假设的检思。孙江选取了另一个角度:通过分别爬梳
西班牙语、
日语、汉语等语境中有关中国之“秘密结社”的途述,来揭示秘密结社话语所涵摄的多义性与矛盾性。作者指出,是欧洲人创造了se-cret society一语统称中国的异性结拜组织和民间宗教教派,而在汉字圈里,与之相对的日语和汉语则分别是“秘密结社”和“秘密社会”。然而,无论在欧美还是在日本,这种对于中国社会的理解都深受其本国语境的影响。因此,人有剥离外加于秘密结社的知识/权力,解构“大写的”和“单数的”秘密结社叙述,才有可能把握性质和风貌各异的小写的、
复数的秘密结社。
裴宜理 上海的政治党派与大众抗议(1919-1927):社会网络、集体认同与关系
伍晓明
老子与
海德格尔之近:“道之为‘物’”抑或“物之为‘道’”——读
王庆节〈道之为物:海德格尔的“四方域”物论与老子的自然物论〉
杜赞奇:《主权与原真性:“满洲国”与东亚式现代》(席永春)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陈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