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于1949年12月3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2022年1月5日,该片获得新时代国际
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奖。
陈绍常(
沈扬饰)是一位小学的校长,早年丧偶的他看到朋友幼年丧母的孩子沦为后妈欺压的对象,为了孩子们能够顺利成长,选择拒绝再婚。多年过去,大儿子建中(
韩非)终于出人头地,迎娶富家小姐,考虑到儿子让父亲在小学工作有失身份,建中建议父亲回家做“老太爷”,陈绍常无奈接受,但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在家中无所事事,晃晃度日的生活,这时,为脱离后母的逼婚而投奔陈绍常在小学任教员的刘敏华(
朱嘉琛饰)告诉他人生最精彩的时光就应该是中年,不要在意其他人的意见,
陈绍常终于恍然大悟,瞒着家人继续返回小学工作。原来,敏华一直在心中悄悄爱慕者这位年长却风趣可爱的长辈,两人决定结婚,不出所料的受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是没有人能阻止这两人追求自由的决心,他们终于冲破阻碍,开始新的生活。
1948年7月21日,
文华影业公司厂长
陆洁约
桑弧谈该影片剧本大纲;11月8日,桑弧创作完成并交剧本给陆洁。《哀乐中年》剧本开篇也有人物表,主要人物的姓名在正文内也是简写成一个字——陈绍常、刘敏华简写为:绍、敏;陈绍常的三个孩子
陈建中、陈建英、陈建平简写为:中、英、平。
编剧桑弧表示该剧是由他听到的一个故事改拍而成,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正剧,但他则用了一种喜剧的笔触来写,里头甚至还带有一点悲剧色彩。因为我觉得在‘笑’的中间还应该有一些苦涩的味道,这样的喜剧才是比较好的喜剧。——
石挥演的这个角色,生活中不是小学校长,是我改的。他在儿子送给他的墓圆上建了一个小学校,在这里重新开始教一批学生。这个意思是说,50岁不是人生的终结,应该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另外,他与老朋友的女儿结婚,也冲破了传统的观念。总之,影片里有这样一层主题——生总是要比死重要,生活着和工作着总是美丽的。
1948年7月21日,
文华影业公司厂长
陆洁约
桑弧谈该影片剧本大纲;11月8日,桑弧创作完成并交剧本给陆洁;12月23日,陆洁做出该片拍戏日程表。1949年1月3日,拍摄该片电台部分镜头;1月4日,拍摄该片新居部分镜头;3月14日,该片内景拍完;3月31日,在
青浦区拍摄该片外景;4月,全片拍摄制作完成并上映。
如果说在《
太太万岁》里,
桑弧必须去适应当时流行的俗套,那么,相反,他的《哀乐中年》则完全显示了他的个人风格,这是一部绝妙的中间色调的讽刺作品,它更接近
日本大岛渚早期的风格,而不是好莱坞的风格。——对于主人公与小姑娘维持进步关系的这种描写,显示出奇迹般的柔情、怀旧和幽默(求婚的段落)。而最后几段经大刀阔斧处理的戏,则比十个革命的‘大团圆’更有力。(法国电影评论家扬·托平评)
《哀乐中年》不但构思独到完整,而且充满着高度成熟的幽默和韵味。可以说是内容和技巧都接近完美的中国电影,亦是四十年代光芒四射的一部作品。(
香港特别行政区评论家
刘成汉评)
而《哀乐中年》却显出
桑弧沉郁的一面,是两个年龄悬殊的教员的爱情,实则表现的父子冲突,这一亘古不变的叙事母体。含蓄、淡雅中见浓烈是桑弧的拿手好戏。话剧皇帝
石挥以万变应不变的表演风范,一变他在《
太太万岁》中的酸腐和荒唐,而换之淳朴而拘谨。片中最大的寓意乃儿子在父亲50岁生日之际,竟送墓园,而父亲却把这墓园改建为一所小学,谁在葬送谁,谁在教育谁,怕只有天知道。(
1905电影网评)
在许多学者眼中,类似《哀乐中心》那样的喜剧,确乎代表了
桑弧的艺术高度。(文艺网评)
关于《哀乐中年》的编剧究竟是谁,有过不同的意见和看法。1990年,
美国郑树森教授认为《哀乐中年》的剧本虽是桑弧的构思,却由张爱玲执笔。但张爱玲自己则表这部片子是
桑弧编导,她虽然参与写作过程 ,不过是顾问,拿了些剧本费。1948年第2期《电影周刊》出版时也曾称《哀乐中年》的“编剧是张爱玲”,但随后一期马上又作了更正:“文华公司导演桑弧继《
太太万岁》后新作已定《哀乐中年》,上期本刊说《哀乐中年》系张爱玲所编,这是一个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