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道氏
躄鱼科(学名:Antennarius randalli),又名五脚虎,属于
辐鳍鱼纲鮟鱇目躄鱼亚目鱼科躄鱼属下的一种热带淡水鱼。
个体甚小,最大个体仅为20.5毫米。体粗短,侧扁,卵圆形,背缘弧形隆起,腹部突出。尾柄短。头高大,头高与头长几
相等,前端圆
钝吻短,吻长大于眼径。眼小,侧上位,眼径约为体长的8.8%,眼间隔宽突。鼻孔每侧2个。口大,上位,口裂几呈垂直状,下颌突出。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齿颌齿尖锐、细长。鳃孔小,圆形,位于胸鳍基部下方。第一鳃弓背部无鳃丝,腹部仅前半部具鳃丝,鳃丝发达。鳃耙退化。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3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位于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细竿状,吻触手长明显短于第二鳍棘,其支鳍骨的前缘位于上颌联合的后方拟饵体呈双叶状,其中一叶为一大形皮瓣,上有一些丝状突起,另一叶由一些丝状突起组成,钓饵体长约为体长的9.3%;第二鳍棘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其后方有皮膜连至第三鳍棘下端,皮膜上具皮棘,无须状皮突,也不分为裸露的背部及被皮棘的腹部,第二鳍棘稍后弯,其长为体长的11.2%;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后端弯曲,其长为体长的29.8%,基部1/3处有发达的肌肉,第三鳍棘后方有皮膜连在第二背鳍上。第二背鳍长大,前部鳍条不分支,后方至多有3枚鳍条分叉。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位于第二背鳍后半部下方,均为分支鳍条。
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假臂状构造发达,埋于皮下,均为不分支鳍条。腹鳍喉位,鳍条均不分支。
尾鳍圆形,均为分支鳍条。
体黄
褐色、褐色至黑色,吻触手上无黑色横带,眼周围有一些黑色条纹排列呈放射状。浅色标本有一些斑点或为不规则的褐色斑纹,背鳍基部有一褐色斑。背鳍、臀鳍褐色,胸鳍、腹鳍末端深色。深色标本上也有一些黑的斑点,鳍的外缘白色,胸鳍、腹鳍末端呈深色。
兰氏躄鱼为
热带近海小型
底栖鱼,生活水层自8.2-30.5米,平均水深为16.8米。栖息于沙质基质和瓦砾上。非常隐秘。通常将皮革藏在瓦砾下、海绵中、海草之间以及丢弃的罐头和瓶子中。
利用吻触手顶端的衍生物-钓饵(Esca)及配合极具保护色作用的身体,可吸引别种小鱼来觅食,然后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主要栖息在
礁石区斜坡,卵生,卵黏在丝带状的鞘或凝胶黏液团被称为卵筏或卵罩。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区,包括
马绍尔群岛、
菲律宾、
斐济、
复活节岛等海域,在中国仅分布于台湾南部沿海。模式产地在复活节岛。
兰氏
躄鱼科所产之卵,形成丝状团状,具有漂
浮力。躄鱼家族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将挤出的卵包裹在带状浮力的粘液团中,称为“卵筏”。这种结构可以作为在远距离上运输大量卵的一种手段。在产卵之前,
雄性和
雌性分别穿过底部,雌性在前,雄性在后部。雄性的鼻子通常与雌性的排气口直接接触。在此期间,雌性鱼会因产卵而
肿胀,通常会膨胀到正常大小的两倍。两鱼冲向水面,卵块从雌体中排出。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这种鱼可能会产卵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