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白辛,男,吉林永吉人,原名吴宇洪。乌·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
赫哲族戏剧家。他先后改编创作了20多部
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影响较大的有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
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歌剧《好班长》、《焦裕禄》、话剧《黄继光》、《雷锋》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礼》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由赫哲族戏剧家写的第一个反映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的剧本。
人物简介
乌·白辛是当代才华横溢的戏剧家、文学家。白辛早年曾在奉天佛学院学习,后加入沈阳协和剧团。1939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抗战期间创作了《海的召唤》、《南行草》等作品,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强烈不满,充满关爱国主义感情。1945年参加革命,做文艺工作。又随军南下解放
湖南省、
广东省,并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调到
哈尔滨话剧院,开始专业编剧生涯,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先后创作了话剧《黄继光》、《印度来的情人》、《雷锋》、《赫哲人的婚礼》,
歌剧《映山红》、《焦裕禄》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等作品。白辛以戏剧、电影创作成就最大。他的电影文学剧本《
冰山上的来客》和话剧《赫哲人的婚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代表了白辛戏剧创作的高度和成就。特别是《赫哲人的婚礼》,他成功地把
赫哲族“伊玛堪”形式运用于话剧创作,对话剧创作的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文革”当中受迫害致死,年仅46岁。
《冰山上的来客》这部“象征着友谊和爱情”的影片在“文革”时被打成“
大毒草”,主创人员命运多。编剧乌·白辛是我国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他创作的电影纪录片《风雪昆仑驼铃声》,曾得到伊文思的高度赞扬,但因创作电影《
冰山上的来客》被江青点名之后,于1966年在
松花江边自杀身亡。
人物生平
乌·白辛,原名吴宇洪。1920年生于
吉林省(今
吉林市)。
赫哲族。祖籍
乌苏里江支流
毕拉河畔红石子村。
曾祖父乌定克·苏清河是
清代佐领。17世纪中叶,随
满族镶红旗和其他几个氏族一同迁居到吉林松花江上游西
霍伦河子定居。从此改乌定克为
吴姓,并入满籍。
白辛少时勤奋好学。高中毕业后,迫于父命考入沈阳佛经学院。生性活泼的白辛,不习惯于沉闷的经院生活,不到半年就离开经学院,考入沈阳协和剧团当演员,开始他的文艺生涯。先后参加话剧《
雷雨》和《舰队的毁灭》等名戏的演出。不久,应“满州映画
安尼普株式会社”的聘请,参加电影《在地平线上》的拍摄,他扮演一个“劳工”角色。后因该片有“反满”倾向,被禁止放映。这件事对白辛震动很大,激发他的爱国思想,决定放弃演员生活,入关寻求革命。但因没有组织引导,流浪一年多后,又返回故里。
1943年白辛于吉林组织起一个教师业余话剧团,他自编、自导,演出话剧《松花江上》等。在演出话剧《后台》时,被日伪特务、
宪兵禁演,剧团也被迫解散。离开舞台后,以柳如丝、庚辛余、吴大海等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诗作,作品有《南行草》和《九月之歌》等。这些作品的发表,引起日伪当局注意,他被特务机关列入黑名单。
1945年夏,白辛结识中国共产党吉林特别支部地下组织的领导人,参加党的地下工作。
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被任命为吉林文工团团长。
不久,组织决定白辛带领文工团的部分团员,编入
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在部队中,白辛曾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十八军文工团副团长、戏剧教员、编剧、导演、随军记者等职。这一时期,他创作大量作品如
歌剧《鞋》、《好班长》,话剧《四海为家》等,热情地歌颂军民鱼水关系和革命战争的伟大意义。为此,部队为白辛评
一等功,颁发“工作模范”奖章和二等
勋章。
1953年秋,白辛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导。他多次带着摄制组,远赴新疆、
西藏自治区等地,拍摄具有边疆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艺术记录片《在帕米尔高原上》和《伞兵生活》,在1956年的全国影片评比中,分别获得
二等奖和
三等奖。
1958年,因头部摔伤,离开部队,转业到
哈尔滨话剧院,后又调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做专业作家。从此,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大提高。为了塑造好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形象,在话剧《黄继光》里大胆尝试,把舞台艺术手法与电影蒙太奇技巧融合运用,以无场次的戏剧结构,突破了舞台时空的局限,推出一台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戏,博得广大观众的赞赏。话剧《黄继光》连续演出达300余场。
1960年,白辛根据长期深入边疆生活积累下来的素材,创作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
冰山上的来客》。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随“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再度深入新疆边防哨所,和战士们一起爬山涉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影片的摄制工作。影片公演后,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同年,开始话剧《赫哲人的婚礼》的创作。为了写好这部话剧,他3次深入
赫哲族聚居的乌苏里江畔,以歌舞相兼的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格,颂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使这个濒临灭绝的民族起死回生,走向兴旺发达。《赫哲人的婚礼》搬上舞台后,从
哈尔滨市到
沈阳市、
吉林省、北京,都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
1964年白辛创作话剧《印度来的情人》,次年又创作
歌剧《映山红》。《映山红》是反映
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事迹的剧目。为了排好这部歌剧,他和该剧的导演、作曲、演员一起,深入长白山区体验生活。但这两部剧,都因牵涉当时国际关系问题,未能搬上舞台演。1965年冬,中国共产党的好干部、中国老百姓忠诚公仆焦裕禄的长篇报导发表后,他与几位作者合作,创作了歌剧《焦裕禄》,并亲自协助排练,使这部歌剧很快出台与观众见面。上演后,他感到剧本只凭一些间接有限的材料编写,甚嫌粗糙。于1966年春,亲自到兰考县,走访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搜集大量具体生动的人、事材料,准备修改已经公演的
歌剧《焦裕禄》。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中断。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央文革小组负责人江青点了几十部“黑”影片的名字,其中就有《冰山上的来客》,并在一次讲话中说《冰山上的来客》作者乌·白辛是伪满州国人员。
白辛对强加在自己头上的“罪名”,无法申辩。1966年9月22日,在他经常垂钓的太阳岛上,人们发现了他的遗体。他身旁放着一只装酒的和一只装
敌敌畏的空瓶子。这位富有才华的著名剧作家以死表示自己的抗争。时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