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孤堆墓群
中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双庙村朱家集(原属寿县)。1933年、1938年被盗掘,出土文物多被哄抢、盗卖,散布于世界各地。1981年、1983年、2006年三次对墓葬原址调查和钻探,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战国时期楚国王墓。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墓上原有高大封土,封土底部直径约200米、高15米左右,封土底部和墓口之间有一层纯白细土。墓葬为东西向,墓口近正方形,东西长41.2米、南北宽40.2米。墓道位于东侧,墓口以下有九级台阶,逐层内收。室四周各有两边箱,加上中部棺室,共有九室,约300平方米。墓葬西侧有至少1座车马坑,向西还有3个类似陪葬坑。
现所出文物大部分由安徽博物院收藏,700多件,其中多数为残件。还有30多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纽约私人收藏等。所出文物主要有铜器、玉器和滑石器,相对完整的铜器近200件,包括鼎、鬲、、、瑚、豆、敦、、壶(扁壶)、尊、、爵、耳杯、勺、浴缶、鉴、盘、洗、斗,以及炉、箕、秤盘、量、鹰等,其中鼎的数量和分类最多,包括升鼎、食鼎、鼎、小口鼎、鼎。升鼎是楚文化特有器物,形制为立耳外撇、束腰、平底、有盖、腹外饰4个爬虎,一般只见于高等级墓葬中,该墓中出土有9件,与“九鼎八簋”礼制相对应。“楚大鼎”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圆鼎,通高110厘米、口径93.6厘米,重400千克。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共72件,根据铭文内容可分为楚王组、冶师组、铸客组、太子组、大府组等,绝大多数为刻铭,少数为铸铭。青铜器的铸造运用了多范、分铸、焊接、模铸、锻造、榫卯(铸卯)、浑铸等复合技术,大件器物上可见多个范线,大型附件多使用榫卯加焊接方法。学术界综合器物的铭文、形制、纹饰、组合等分析,普遍认为该墓的墓主人为楚幽王
建设背景
李三孤堆墓群又名离散孤堆,为楚幽王墓,位于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双庙村,杨孙路路东,距长丰县城、寿县古城墙、淮南市区均约25公里左右,距合肥市90公里。李三孤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以确认的楚国国王墓。出土文物近4000余件,时代明确、文化面貌清晰,成为楚国晚期器物断代的标准器,受到国内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高度关注。
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坟被打开,有人说是被大水冲开,也有的说是被当地的保甲带人挖开,出土文物中以青铜礼器居多。寿县铜器,是楚国器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土,震撼了中原地区文化界,同时也使各地文物商贩云集,地方官绅强取豪夺。
主要展览
文物遗存
据《长丰县志》记载:“朱家集离散孤堆,俗称李三孤堆,位于朱家集南约3华里。据考证此为楚幽王熊悍之墓。
墓的形制是土坑木椁墓。木椁周围约10多丈长,10多丈宽,10多丈深,均填有类似白陶土的“青膏泥”。这种‘泥’胶性重,出土时软如泥,风吹后坚如石。墓底距地表的深度为10多丈。
民国12年此墓出土一批文物,多为车马饰具及带钩铜镜等。铜器被当时留在蚌埠市的瑞典人加尔白克工程师携走,并由其分售欧美各地。较大的轿鼎及壶、簋数件,藏于瑞典首都的皇储搜集部。
民国22年,此墓又出土古物3000余件,以青铜礼器居多。铜器中有轿鼎、鼎、球形小口鼎四型。另有(左为鬲,右为瓦,同鬲)、簋、、壶、缶、敦、俎、豆、盘、鉴、勺、量、箕、炉盘以及兵器生产工具等(铜器有铭者30余件)。其中有楚王名者计有(左为酉,右为今,音掩,同酓)肯鼎2件,酓肯簠3件,酓感轿鼎、酓感盘各1件。“酓感”之名经学者考订为楚幽王熊悍。“酓肯”之名,一般认为即考烈王熊元。这批文物,一部分为当时官僚豪绅勾结古董商人,私售于京、津、沪、宁等地;余下的由前寿县民众教育馆收藏60余件,天津博物馆收藏10件(今藏安徽博物院)。另有前北平图书馆,前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齐鲁大学收藏一部分。
据抗战前出版的《安徽文化史料》记载,这批出土文物,曾有当时安徽文史馆选取铜器4件,携往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展览会,计有楚王酓肯鼎一、俎一、盘云纹簠一、环梁方盘一,‘自在沪预展时,英国专家认为铜俎一件,前所未见,实系世界罕有古物。后,遂引起世人注意。以后每到一处,观者无不争先快睹,且交口赞叹,推为铜器中最名贵之珍品云。’
民国27年,该古墓被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洗劫一空,出土珍品数百件。有方木条100余跟(围于棺周成方形),板栗色,质坚如钢(在墓内是软的,见风后变硬),每根长3丈,宽、高各2尺。铜铎30余件,每个重二、三斤。红、绿花石70余块(置方木条格中),每块长8寸,宽3寸,厚1.5寸,色白如玉,石质细而坚。大铜碗、瓢30余件。铜鼎3只(于棺前),每只中二、三百斤,鼎周、鼎脚铸有浮雕的龙。大铜灯2台(位棺两侧),每台重100余斤。铜宝剑1把(居棺前正中),长3赤,柄有雕龙,光彩耀目。绿翡翠1个,球状,直径约一尺,面雕花纹。朱红棺材1口,长9尺,高、宽各3尺,上巳节、四百斤。壁、盖饰有浮雕的龙,色泽鲜艳如新集团。棺内有头发一束,龙袍的形状和花纹仍存。这批随葬品,均被李品仙运往香港特别行政区私邸坚道第5号(或第8号)。据邓峙一(李品仙交际科长,盗墓现场指挥者)回忆,他私留铜铎3件,每件售价合黄金3两。”
据《寿县志》:“墓址在寿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朱家集(今属长丰县)附近,发掘前称李山孤堆(离散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径约百余米,周约400米。嘉靖《寿州志》说:‘州东南五十里,俗称相王冢’,不知是否指此。
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当地农民在附近农田耕作中偶然发现青铜铸器有鼎、壶、簋、镐与带钩、镜、车马饰具等,后为蚌埠市外侨瑞典人加尔白克所得,现藏瑞典首都皇储搜集部。22年,寿县大旱,当地乡保士绅以度荒为名,从河南省请来墓师3人,经勘察,断定是古墓,即行开挖,平地以下‘坑内土层极硬,锹、当致折口’;24年,当地人有继续进行发掘。这两次发掘,虽没有挖及椁室,但已取出不少器物,均被瓜分变卖。著名的‘曾姬无恤壶’(一对)就是在第二次挖掘中出土的。”
李三孤堆在民国期间先后三次遭遇大规模的盗掘,已经完全看不出原貌。现场只是一个不高的土堆,上面有无数个小坟包,初步推测不下于百个,垃圾成堆,上面种了一些树木,附近是农田,不远还有一个小水塘。从县志记载的深10多丈,宽10多丈来看,当时完全没有人去关心墓的规格。
1983年6月,安徽省有关部门对墓址进行清理、钻探。2007年正式钻探,在墓坑西50米、100米处发现两个陪葬坑、两个车马坑,保存状况完好。
价值意义
铸客铜鼎,又称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战国青铜器。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淮南市)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此鼎形制雄伟,堪称楚国重器。2002年,该鼎被列为中原地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铸客铜升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淮南市)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圆口,直壁,束腰,平底,蹄足。双耳外侈。腹有四兽,攀援直上,作向内探视状,通高51厘米口径48厘米。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腹饰羽纹,足根作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状。口沿有铭文9字:“铸客为王后七府为之”。古代贵族用鼎以“升鼎”为中心,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正鼎”。该文物现藏于安徽博物院
楚王悍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淮南市)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该鼎收藏于天津博物馆。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该鼎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并附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并用于祭祀的史实。该墓虽早年被盗,但墓址仍在,且相关遗存丰富,对研究楚王陵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2012年6月21日公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李三孤堆楚王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4-04-01
目录
概述
建设背景
主要展览
文物遗存
价值意义
保护措施
参考资料